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叶定江、张世臣、吴皓主编的《中药炮制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之一,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版自一九九九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十年过去了,中药炮制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观点、新的成果、新的进展亟待整理,总结并补充入本书,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 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炮制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论述了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其研究方法。各论主要按药用部位分类,列举了三百三十余种中药的古今炮制方法,饮片性状、质量要求、临床应用及参考资料等。其中质量要求为新增项,参考了《
传统中医药需要传承更需要科技创新,现代医药装备的应用与创新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丛书由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牵头组织医药相关领域专家和药监部门专家共同编写,作为医药高等院校、医疗单位、中药生产企业等的培训用书。本书内容涵盖中药常用剂型生产涉及的固体制剂设备。重点介绍中药固体制剂常用剂型(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成型基本原理与工艺路线、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制剂性质考察指标与评价方法,介绍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基本工作过程、操作与维护(全生产周期)、车间布置要求等。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中药饮片快速鉴定图谱》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常用品种,并囊括市场常见的炮制品,共500余种。全部以高清彩图呈现,画质精美,鉴别要点明确,均源自近年市场普遍通用的饮片类型。 作为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配套辅导教材,本书将难易程度分为二级、四级、六级三等,真实模拟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读者可根据考试级别或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随时自测学习效果。 本书可供备考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院校学生使用,同时可作为药房、行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及对中药饮片鉴别感兴趣人士的参考用书。
彭胜权、林培政主编的《温病学(第2版)》在保持第1版框架及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梳理完善。《温病学(第2版)》分五篇。*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温病证治,详述了14种四时温病与温疫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4种现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证治予以阐述(删除了1版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3种,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和手足口病4种),且能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充分一还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凸显了时代特征。第四篇为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代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精选了23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较1版减少4种),旨在为从事温病研习究者提供文献参考。第
2016年年底,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了全国首批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43家中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新生事物,每个基地的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每年培养人数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此书的出版,可以作为各培训基地的案例教学的辅助教材,另外,也可以为尚未有机会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中药临床药师,提供很好的自学材料。本书编写邀请了全国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最优秀的带教老师编撰而成,代表了国内中药临床药学教学的最高水准。本书将精选100个用药带教案例,每个用药案例包括:学习目的、患者临床表现、病例讨论问题、临床注意点几个方面来写。在抛出问题后,引导学员思考,最后给出相应的解析,帮助中药临床药师在临床上提高发现用药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案分析,并提供药学监护的能力。作
中医药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减轻妇科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的副作用,改善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提高放化疗的效果,延缓或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有的患者将服用中药贯穿治疗始终,尤其是女性患者,更依赖中医药。肿瘤实邪常以血瘀、痰凝、气滞等为主,需以扶正、活血化瘀、理气化痰等功效的药物治疗,然妇科肿瘤患者又有经、带、产等生理因素纠葛,用药常需谨慎,针对以上原因,对妇科肿瘤临床常用中药的合理应用进行总结论述,以帮助临床中西医生、中西药师掌握中药在妇科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中药合理用药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妇科肿瘤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概况、妇科肿瘤中西药的使用状况,妇科肿瘤中药合理应用的原则。各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部分。总论共分5章,依次为绪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品质和中药的应用。各论共收载临床常用中药465种(包括附药65种、参考药67种),按其主要功效分为23章。每药依次按处方用名、主要药性、基本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用药甄别、现代研究和备注等内容介绍。附篇为中药名称源流考辨、中药常用命名方法和中药名拼音索引。
《中药鉴定学专论(第2版/中医药研究生)/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依据 十三五 规划教材的统一要求,注重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律和本学科特点,在中药鉴定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汇集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几十年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并吸纳了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编纂而成。
冉雪峰先生有关本草的阐释*早以《大同药物学》刊行,后以《冉氏本草》刊行。先生临床常用中药,十之八九为《本经》《别录》所载,以疗效而言,后世本草均难望其项背。大同之义取世界大同、中西医结合之义,可见冉氏医学主张 拿来主义 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先生对中药研究别具匠心,因此有必要将冉氏本草论著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 本次编校以《冉雪峰医学全著》为蓝本,对书中不妥之处加以修改,如山茱萸亦主大风,根据《本经》改为巴戟肉亦主大风。对部分难以理解的字句适当加以修改。本次出版名曰《冉雪峰本草讲义》。
《中医药基础趣味十日谈(彩绘版)》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将艰涩难懂的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趣味故事设计,采用彩绘漫画构建,以生动、幽默、风趣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结合思维导图与表格呈现知识体系,兼具趣味性与学术性。本书主要包括中医药简史、阴阳与五行、精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发病与病机、中药的采制加工、中药的药性理论、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等。本书可作为大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程的辅助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的人门科普读物。
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中草药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还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深切喜爱。基于以上原因,编者选取了 154 种临床常用中草药,编成了这本《临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鉴》。本书参考各代名医论著,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精心编排,从别名、来源、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形态特征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识别和应用;同时,本书还精选了大量偏方,使在阅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发挥*功效。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本草之学与西医药等外来新知识冲突、交融,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涌现出一系列新旧杂陈、风格多样的观点、著作,开始向现代中药学转变。本书围绕这一知识转型问题,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考察转型过程中相关各方的文化立场、利益之争与权力博弈,由此分析传统知识体系的『变』与『不变』,以及背后的学科发展逻辑和社会文化因素。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了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生药学(包括药用植物学)对中药基原辨正工作的影响;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背景下中医对中药药效之理的探索;中医师及中药生产者在西药影响下对中药剂型及生产工艺所做的改良。
黄精为大宗名优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品种,其法定基原为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滇黄精P.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黄精P. sibiricum Red的干燥根茎,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黄精为延年益寿养生需求量较大的药材,其无公害栽培、质量评价,新用途的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已受到很多药企、种植企业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密切关注。本书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从本草考证及民族民间应用情况、资源概况及分类、无公害栽培技术、品质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产品概况、市场分析、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著述。同时本书将整合国家自然基金 云南道地药材滇黄精多糖结构及降血糖机理研究 相关成果。本著作将对黄精属植物的资源分类、现代研究、分子生物学,新资源发现、产品研发及综
本教材是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基础上的修订与拓展,在强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前提下,与行业法规标准、执业标准有机结合,对近年来中药药剂学前沿研究新成果,有选择地充实到教材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刺梨(RosaroxburghiiTratt)为蔷薇科蔷薇属药食同源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药用价值。此外,该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临床上其复方制剂也被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高脂血症及冠心病。《BR》 本书详细叙述了刺梨的植物基源、生物学特性、环境适应性、栽培技术、种植现状、生药学鉴别、化学成分、成分含量分析、药理生理研究和临床开发与应用等资料,旨在为从事刺梨研究和开发应用的广大学者及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及研究便利。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和毒理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根据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将中药分为7种类型 扶正固本药、清热解毒药、软坚散结药、理气开郁药、祛痰化湿药、活血化瘀药、以毒攻毒药,每种类型筛选了具有毒理学研究特性的中药品种,针对每个品种,首先阐述抗肿瘤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而分析抗肿瘤中药的药理作用,最后阐述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弥补了目前抗肿瘤中药毒性研究不足的现状,也为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提供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