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的作者刘沛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奈年,谙熟中医经典,临床经验丰富,早年曾创办中医学校在中医界颇有影响。犹在细辛的研宄和应用方面,独辟蹊径,颇有心得,见解独到。本书汇集了刘老长期应用细辛的经验和体会,内容丰富新颖,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书中收选疑难重症奇案73例,很有参考价值。由于细辛临床用量古今颇有争议,故临床应用宜慎重,不可盲目效法,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膏滋药具有 保健强身、抗病延年 的作用,是冬令进补的*剂型。本书是胡建华教授多年研究、运用膏滋方的专著。本书分为 概论 和 膏方案例 两部分。 概论 叙述了膏方的渊源及其发展简史,介绍了膏方的种类、膏滋药的适应对象、处方用药的步骤、处方的内容组成、服用膏滋药的*季节、保藏方法,以及处方应具备的传统特色等。 膏方案例 部分则是膏滋药的具体运用介绍。作者选择了21例患有不同疾病的典型病例,均通过中西医的双重诊断,以膏滋药进行治疗。在案例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开好开路方、写好膏方脉案、处方要求、配料的运用和选择,并提出必要的注意事项。在每个案例的 评按 中还介绍了作者长期以来治疗各类疾病所积累起来的辨证用药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进补方法。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西学中医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膏滋药的重要参考书。
《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7版)》系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该书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是初学中药者的启蒙读物。 由于所著用四言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7版。本次修订在6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更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按照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原则,适当补充了临床疗效确切的成药剂型内容,体现实用性。同时,以人为本,为确保用药安全,全面修订了药物用量用法的内容。使《中医歌诀白话解
本书分类系统与所选药物以《中药学》九版教材为蓝本,引入谐音联想为主的综合趣味记忆法,可帮助读者很快记住400种常用中药的功效,使读者获得学习乐趣,改变学中药枯燥乏味的观念,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记忆法、教学法研究增添新实例,填补中药科学记忆法的空白。本书可作为参加各类中药学考试学生的辅导用书,也可作为中医药学校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作为国内本专注品牌传播的案例型著作,本书重点选取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索尼、立顿、麦当劳、宜家、依云、优衣库、联想、王老吉、雪佛兰等国内#b21个知名品牌的经典传播案例,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讲述和评析,重点展示这些品牌在品牌传播元素、品牌传播手段、品牌传播媒介以及社会化媒体等领域的创造性实践经验和理念。 除案例外,每章还结合案例主题和品牌传播趋势,提供了品牌年轻化、品牌识别、广告视觉化传播、广告过程公关化、公关活动广告化、环境广告、视频病毒的创新互动模式、品牌主题植入、网络环境下软文传播的新特点等17个拓展性专题。这些专题既是对案例的升华,更是对近年来品牌传播理念和趋势的提炼。
中药的配伍运用是中医临证组方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增进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保障。《中药的配伍运用(第7辑)》作者为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药的配伍运用(第7辑)》系作者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历代临床配伍用药方面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和临床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配伍用药经验编写而成。 全书共6章.分别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虚实补泻、脏腑标本、归经引经、方荆组成等理论及其配伍运用规律等方面,阐发中药配伍运用的精义。汲取了历代医家临床配伍用药成果,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指导临床组方用药。提高疗效很有参考价值。《中药的配伍运用(第7辑)》可作为中医临床医生案头的参考书。
本书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问。 本书共3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是高氏外科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 毒攻五脏 的主要证候,确立了 按部求因 的辨证方法,创立了 两证互相发明 的外科编写体例。并于书后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中医外科临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嘉庆十一年(1806)初刻本为底本,精审精校,使内容更加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外科医生所***,也可供其他中医工作者参考。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中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及科研精英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邵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各论部分收载了五百余种常用中药,按功效分为二十一类,系统介绍了各药的别名,来源、采收炮制,商品规格、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药论,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药物的来源、药性、功究水平和进展。 《中药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参考。
此书共选集古今常用而又疗效较好的验方200余首,主治病证45种。 作者沈仲圭先生是全国著名中医,在学术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凡从其学者,往往获益良多,深得后世推崇,正如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所说: 沈仲圭老先生是一位难得的中医专家。 本书所选方刑范围很广,有选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亦有选自近人如费伯雄、丁甘仁、张简斋等名医的有关著作。每一处方后结合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附有按语,使读者易于理解和应用。此书可作为临床处方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侈4,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l2篇。 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之书。
盖药引,亦称引经药,为方剂中之使药,亦日引经报使,用以引导方中他药药力到达病所而发挥向导作用,正如传统之用桑枝为引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治下肢病,以桔梗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以细辛、青皮为引治疗厥阴经病等,颇有深入探究之至理。陈可冀主编的《清宫药引精华》载单味、两味、多味药引400余例,中成药药引19种及多种贵重药。每味药首先介绍其科属、归经、功用、用量、注意事项等。并结合宫廷医案,指出各案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表现、辨证要领、御医治法和议用的处方及选用的药引,并对每种药引的剂量、用法、功用、注意事项均予详细介绍。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丰富经验的总结,它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单方、验方,是这个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常见病验方选编》 《中医验方汇编*辑》两本书合订而成,原书均是在广泛搜集和整理民间验方、秘方基础上精选汇编而成的。共收选秘方验方1000余首,分别按科按疾病分类编排。 单方验方是流传民间的医疗经验,它的特点是药味简单,寻取方便,用费低廉。用之得当。往往会有意外的疗效。但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来看,它只能在病症的一定情况下才适用:如果药不对症,不仅没有疗效,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读者在选用本书验方时,应该首先听取医生指导,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李庆业教授组织编写而成。作者在参考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临床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图表形式,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解释。图表依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顺序,层层递进,将每首方剂中所蕴含的理、法、方、药内在联系,简洁、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可使读者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处方用药的客观规律,学会中医处方思路与方法,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习惯,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书图表绘制简洁、合理、既系统又直观地将《方剂学》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是中医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方剂学》的一本难得的参考书,也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和自学中医者参考。
本书是在颜正华教授的《中药学》讲稿基础上,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中药学》、《临床实用中药学》,以及五版《中药学》等教材编写而成。 本书主要以中医药理论阐述药性,紧密结合实践,以中药的性能概要、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等项内容,准确反映药性与实用的关系,使每味药的性能功效与临床实效相印证。所选择的中药品种、代表方剂、主要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以及本草文摘、现代研究等,都力求切合实用,满足临床需要。 本书可供临床医疗和科研参考,也可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教师,以及中医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希望对提高中医药临床技能和疗效有所帮助。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分为6章,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历代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及其主要学术成就,以及建国后中药事业的发展概况;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剂量往往关乎治疗的成败 ,颇受医者重视,剂量也往往被视为“不传之秘”。 仝小林教授以此为切入点,其负责的国家973课题将 重点研究中药量效关系。日前,邀请全国著名中医临 床学者汇集北京,进行探讨,编著成《方药量效关系 名医汇讲》,内容与中医临床实践联系密切,指导性 极强,受到学界关注,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
全书共10章,分为调经、崩漏、带下、种子、妊娠、临产、产后、乳病、肝气病、隐病等,举妇科常见病证,首述总论次论原因、症象、治疗(治法)、处方,并将自己多年的体会,以 按 的形式加在有关方、药之后,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书后另附美容术一章,分列20节,介绍了有关美容知识、皮肤保健,以及常见皮肤病的治疗等。 杨氏著作颇丰,尤在妇科方面造诣较深,本书是杨氏妇科治疗经验的总结,但书中有关中西医汇通的观点仅供参考。
本书是《中药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中药饮片快速鉴定图谱》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常用品种,并囊括市场常见的炮制品,共500余种。全部以高清彩图呈现,画质精美,鉴别要点明确,均源自近年市场普遍通用的饮片类型。 作为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配套辅导教材,本书将难易程度分为二级、四级、六级三等,真实模拟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读者可根据考试级别或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随时自测学习效果。 本书可供备考 中药饮片等级考试 的院校学生使用,同时可作为药房、行业相关机构从业人员及对中药饮片鉴别感兴趣人士的参考用书。
陈可冀等编著的《清宫外治医方精华》是对清宫外治法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全书包括:口齿咽喉用散方、皮肤用散方、治疮疡散方、治外伤散方、药膏方、面风贴敷方、洗头面方、洗眼方、肢体筋骨痛洗方、皮肤病洗方、阴痒洗方、美容方、须发万,以及丸剂、锭剂、丹剂等26类,载方600余首。全书剂型丰富,制备精细,用法独特,特别是外治美容,独树一帜,荟萃了中医外治法的精华,可谓中医传统外治法中奇珍异宝。作者陈可冀院士,德高望重,对清代宫廷医学研究颇有心得。全书内容丰富,疗效可靠.简便实用,颇有参考价值。每方后的按语,不仅解析方义。并指出制备本方的宫廷御医和本方使用者,可谓简明医案的记载。为保持深宫秘验之原貌,处方中辰砂、轻粉等,均予保留,剂量仍遵旧制。《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不仅适用于中医专业人士使用
左季云编著的《伤寒论类方汇参》是作者根据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列的113方(原缺一方)以类为纲加以整理而成。全书按类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豉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及杂方类12章,将有关加减各方附入各大类下。每一处方下大多分别详列本方的用量、定义、病状、脉象、药解、煮服法、服后现象等,并将有关功能相近似的处方,详述其鉴别方法。左氏曾受聘于北平国医学院教授,后应邀为学院名誉院长。左氏博览医学典籍,博采众家之长,医术高明,时为名医之一,深受爱戴。《伤寒论类方汇参》 以仲景成法,时贤诸案,名医杰作,准古酌今,汇合一编 ,对类方有分析,有鉴别,有辨证加减应用的体会,有旁征博引的翔实文献资料,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便于鉴别和临证
《成方切用》为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明)、《医方集解》 (清)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 全书共十四卷,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一十二方;*至第十二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为一门,共设治气、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二十四门。每门开篇有总论,后列诸方,每方先记主治病证,并分析每种症状产生的机理;继出组方用药、剂量与服用法;再论配伍原理,即方论(方义),及用方禁忌等;*后有方剂加减变通运用方法。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
本书主要内容有:开篇即有“对饮上池水的研究”。诊法篇收集了九峰老人“八脉该28字脉象”之说,文中括乎诸脉于其中,文字简洁,撷精采华,堪称后学准绳。进而又阐述了《难经》“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把“大要会”三字释为“信息”可谓发挥古义了。篇中尤其把“胸腹诊法”提高到一个更为主要的位置,并附有图案。指出了胸腹之诊的重要性。 经络与针灸篇重点论述了十五络脉的临床意义,并对脾胃之大络大包与虚里进行了理论上的发挥。对脏腑俞穴与募穴的互为应用以及八会穴的针灸方法均做了重要介绍。并对刺期门穴法,及“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分别介绍了临床应用技巧。这对于临床行针刺法者,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奇经八脉篇重点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起止穴位,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意义。篇中筋维相交,对于中风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