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中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及科研精英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邵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各论部分收载了五百余种常用中药,按功效分为二十一类,系统介绍了各药的别名,来源、采收炮制,商品规格、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药论,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药物的来源、药性、功究水平和进展。 《中药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参考。
本书是《中药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
本套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 专业工具书,融合了当代中医药科研成果,使中药材 正品形象突出、伪品无处遁形,是中医药图书中的瑰 宝,值得您一辈子珍藏。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理理论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等。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本辞典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 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 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 优选录。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第2版)(精)》新增资料的来源 主要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首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 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公认**书籍为主。 本辞典以方剂名称作为辞目。辞目又分为正辞目 与副辞目。同一方剂而有不同名称者,以*早出现的 方名为正辞目,其余为副辞目。但在有些文献中,先 见的方名仅有主治,而无组成、用法,后见的方名有 组成、用法、主治者,则以后见的方名作正辞目,先 见的方名作副辞目。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中医方剂大辞典》是继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普济方》之后,又一次由政府组织编纂、汇集历代方剂成果的医方巨著,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该书的出版发行,成为有史以来*完整的方剂学典籍,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推崇,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得到了至高的荣誉,成为中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术典籍。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编*的《中医 方剂大辞典(第3册第2版)(精)》共收载上自秦汉,下 迄2010年底1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 剂9万余首。其中以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 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优选录。从目录学、版本学、训 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 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
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中华本草》是我国中药学宏大的基础工程,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协作编纂。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中华本草苗药卷》是《中华本草》民族药卷之一。由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贵州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是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全面系统反映苗药使用情况和科研成果,是当代苗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是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录的391味苗药,经过考核辨识配以原植物(原动物或矿物)彩色图片,使读者及相关人员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载药物能很好辨认,促使苗药研究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之更好地发挥《
中药监管从传统经验管理、简单的行政执法,到以科学为决策基础的科学监管,再到信息化时代的智慧监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没有像 这样深刻影响着中药监管事务及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以生物医药为基础的药品监管科学,中药监管科学 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首先,中药监管科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外也尚无成熟借鉴和参考,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其次,为将中药自身的复杂性和传统医学理论的先验知识“说清楚、讲明白”,需要引入交叉融合学科的创新思维。第三,需要从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以中药监管科学为内核的工具、标准和方法,并推动传统植物药监管的 合作。近年来,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我国已在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AI岐黄系列图书主讲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在中医临床领域积累的关键数据,本系列图书已出版两本,读者好评如潮,所选案例皆是临床比较典型或比较疑难的,其中不乏白血病、肝癌、癫痫等重量难题,对中医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有较大参考价值。此次秉承一贯原则,继续筛选“中医大脑”数据库中近期新积累的疑难杂症诊疗数据,将具有共性的医道规律和核心数据与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分享,将人机结合的新颖诊疗模式进一步展示给读者,以收集腋成裘、抛砖引玉之功,响应国家对中医药行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殷切期望。
《全标原版本草纲目(全2册)》是 本草綱目研究集成 叢書的子書之一,屬《本草綱目》校點本。該本採用全式標點(即除新式標點諸種符號外,再在書篇名下加波紋的書名綫,在人名、地名、朝代及年號名等專用名詞下加直綫的專名綫),并使用《本草綱目》初刻金陵版的同版多底本予以核校,保存原版式的某些特點(如繁體豎排、書目特殊版式等),故在《本草綱目》書名前冠以 全標原版 以明此本特點。此外,該本校勘尤注意存李時珍精簡改補之真。校勘疑誤,多加注指誤,不輕易改動原文,改則必注。故《全标原版本草纲目(全2册)》能更接近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