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荣和林东红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强调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注重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在内容、编写格式和配套教材等方面进 行了新的尝试:在内容上以经典的理论和技术为主, 主要包括一般血液学检验技术、体液学检验技术、输 血学检验技术、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及寄生虫检验技 术等内容,强调以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主线,适当反映 了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相关的进展;采用图片与文字 并行,章前给出本章学习的重要问题和各章结束加小 结的编写格式;数字配套教材以网络增值服务的形式 出版,主要包括本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和拓展知识等内 容,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本好教好学的实用教材 。
全书分为三部分,首先为绪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源流、进展,中、西医学的差异和中西结合内科学的学习方法。上部为疾病诊疗篇,分别叙述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与营养、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所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西医结合确人优势的疾病,体例上疾病为纲,主要论述了疾病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与调护八个部分,着重培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思维。下部为病证诊疗篇,选择了中医治疗有一定特色,但又不能归属某一西医疾病的23个病症,按概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辨病思路进行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辩论论治和临床逻辑思维。在编写中参考了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专著,采纳了当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但对
本教材包括作业治疗的历史发展与趋势;作业治疗常用模式;作业治疗评定;作业实践基础;基本作业训练;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精神健康;职业康复与职业教育;家庭社区作业治疗与辅助器具;作业科学及作业公正等。
本书从新药的概念、特点、发现的途径及影响新药发现的因素入手,结合新药中的化学问题,如先导化合物的确立和候选药物的形成,以及新药筛选中的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并对新药研究中,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药效学模型选择和评价,药物之间作用的互相关系,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代动力学与新药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在此基础上,又对新药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内容,如一般药理学,毒理学包括遗传素性、致癌性、生殖素性、全身毒性及特殊毒性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尤其会对新药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结合我国现行药品管理法规进行了仔细剖析和全面介绍,力争使医学研究生能基本掌握新药从化合物发现、药效研究到临床前开发的大致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该书主要面向医药
本书在第6版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精简文字:文字精简近10%,删除了诸如“骨组织工程”、“肾移植的解剖学基础”、“预激综合征的产生机制”、“冠心病的形态学基础”等等一些以后还会讲授的相关内容;增加表格:本版在脉管系篇中共设了4个表。即:“全身重要动脉的体表标志、压迫止血部位和范围表”,“全身动脉分布表”,“全身静脉回流表”和“全身淋巴引流表”,使读者对所学内容条理更加清晰;插图更新:对书内50余幅插图进行了重新设计与绘制,诸如增加喉的后部正中切开内面观,不但显示了前庭襞、声襞和喉室的位置、形态,还显露了声襞、室襞的内部结构,使读者深刻理解这些襞的构成和功能;名称规范:对一些名词如精曲小管改为生精小管,精直小管改为直细精管等等;团队合作:本版编者单位由第6版的13所院校增加至18所
《人体解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由全国21所医学院校的27位教授编写。本教材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修改和润色。主要特点是:1.绘制全彩色插图。教材所用的近500张插图为全彩色,线条细腻清晰、色彩丰富美观,其中有近百幅为创新插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视性。2.增加总结性图表。做到条理清晰,提纲挈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突出知识重点。要求了解的内容改用小字。 本书所采用的解剖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l991年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多种教材和专著(参考书目列于书后),在此对各位中外作者对本书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教材所用的插图均由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宋一志老师用2年时间独立绘制、设计完成,在此对他的辛勤工作深表谢意
本书总结了近10年铁代谢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进展。全书共26章。第1~11章是基础部分,讨论了铁的生物学作用、毒性、吸收、转运、释放,以及参与铁代谢的主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第12~26章是临床部分,讨论了常见铁代谢紊乱疾病如神经变性疾病、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病、运动性贫血、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低氧、骨质矿化异常、妊娠期贫血等与铁代谢的关系,阐述了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在药物运输和定向给药中的应用及铁调素相关药物的药理学应用。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考。
《法医精神损伤学》是我国部论述精神损伤和精神伤残的专著,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其内容系统、新颖,涉及其他学科的相关信息广泛,理论知识与鉴定实践并重,各章内层次井然。 精神损伤或精神伤残的鉴定常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心理学、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等。这本著作不仅全面论述了精神损伤和伤残的病因学、损伤后的神经精神综合征、损伤后脑结构、功能成像及电生检测技术,而且还从鉴定实践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类案例的病史采集、检查方法,以及如何分析损伤的临床资料和信息、如何撰写鉴定报告等。 这部专著的出版,不仅对广大的精神医学鉴定医师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精神科临床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临床法医师以及涉及精神损伤诉讼法庭的执法人员也
这是由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解剖学内容和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生理学内容与临床功能重建及功能评价密切结合。考虑到在读学生已经学习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因此王美青等编著的《口腔解剖生理学》从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结合的角度,对原版本的部分章节内容做了重新编排,例如:将唾液和唾液腺解剖的内容整合为一章,将唇、颊、舌、咽、腭、喉等口腔局部解剖内容与相应的吮吸、吞咽、呕吐、言语、表情、呼吸等口腔功能合并在一章中阐述。
1 满足时代要求 本套教材遵循“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创新教材建设机制,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的模式和程序进行规划和管理,严格遵守“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基本原则,力求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提高教材质量,实施精品战略。 2 凸显区域特色 本套教材在全面总结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体系构建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均紧密结合岭南地区教学实际,突出区域疾病谱特点,突出区域护理对象的健康需求。 3 突出专业特色 本套教材紧紧围绕护士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心理、人文等要求,基础课程体现为护理专业服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
《内科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有以下特点:1、《内科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 5 3 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进行顶层设计,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精品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培养目标、卫生部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卜,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全国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和汲取了前七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的纽带与桥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的组方原则,以及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分类方法、方剂的剂型种类、方剂的用法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章节。每章后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 本书文字精练准确,行文流畅,逻辑严谨,立足中医传统理论,坚持“三基”教育思想,突出配伍规律及中医辨证思维为特色,加大了配伍特点与临证加减运用内容,注重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书供接受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学生(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及各种短期班学生)及国内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同时也是中医出国人员进行
于世凤主编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修订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修订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前版教材的基础上删减过时的内容,更新,充实新知识、新观点,力求教材内容保持其科学性与先进性。本次教材修订的内容是在强化形态学教学特点的同时,适当增加有关章节中分子病理学知识,如口腔颌面部发育及牙的发育过程中分子生物学调控等内容;增加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方面的新观点新知识;适当更新肿瘤章节中的诊断要点,删繁就简,并根据wHO 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2005)对与骨有关的病变进行重新排序,增补新内容;对牙发育异常、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等章节中与其他学科专业中的重复内容,尽可能协调、适当删减;对前版教材 口腔颌面部肿瘤分类统计 (1985 2004附表)中的统计例数由69990例增加至148 986例(19852010),供
贺佳编著的《卫生管理统计及软件应用(附光盘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是卫生管理专业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套教材主要根据目前国内卫生管理专业招生和教学情况组织规划。编写遵循“三基、五性”的原则,结合卫生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同时注重学生人文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在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理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学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因此必
本书分九大部分54章。*部分至第六部分为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原理的主要部分,系统阐述细菌学、越菌学和病毒学三大微生物学领域的微生物生命特征及其生活的一般规律、包括形态结构与分类、生理、致病性与毒力因子、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感染防治的一般措施和技术原理;第七和第八部分阐述各种致病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重点阐述不同微生特的特殊性状及其所致疾病、各种感染及机制、临床现象与处理措施;第九部分介绍临床传染病、感染及感染相关性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包括局部与系统感染的机制和临床现象。
按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护理教材专业委员会所制定的编写要求,以及本课程在护理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与功能,本书在取材范围上,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国际国内精神卫生问题的疾病谱以及公众对精神卫生护理的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按照总论、理论基础、常见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及特殊人群精神障碍护理四个方面的逻辑次序安排编写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健康与疾病、精神科护理概述、精神科护理程序、精神科护理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精神科常见意外的防范、精神科护理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人格障碍及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应激相关障碍病人的护理、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神经症病人的护理、癔症病人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器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
《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供医学影像及相关医学类专业使用)》内容包括: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图像信息、影像药物、检查技术、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涵盖了医学影像技术学的X线、CT、磁共振、DSA、核医学的相关内容及其全身检查技术。同时融入了医学影像技术学*研究成果,如CR、DR的能量减影,数字融合X线体层摄影,多排探测器CT、PET/CT、SPECT等分子与功能成像技术和PACS等。《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供医学影像及相关医学类专业使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适合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和各医院影像专业的医师使用,也可作为在职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