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荣和林东红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强调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注重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在内容、编写格式和配套教材等方面进 行了新的尝试:在内容上以经典的理论和技术为主, 主要包括一般血液学检验技术、体液学检验技术、输 血学检验技术、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及寄生虫检验技 术等内容,强调以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主线,适当反映 了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相关的进展;采用图片与文字 并行,章前给出本章学习的重要问题和各章结束加小 结的编写格式;数字配套教材以网络增值服务的形式 出版,主要包括本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和拓展知识等内 容,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本好教好学的实用教材 。
《组织学与胚胎学(供基础、临床、护理、预防、中医、口腔、药学、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4版)》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逻辑性更强。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学习生命科学的必修课程。分为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共29章。在上版基础上修订错误、补充进展、完善逻辑。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基础护理篇,内容包括病人的人、出院护理;舒适、安全的护理技术操作;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技术操作;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的技术操作;药物疗法的护理技术操作;胃肠道、泌尿道的护理技术操作;物理降温护理技术操作;标本采集技术操作八个部分,共40项基础护理操作。下册为临床护理篇,内容包括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外科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急救、重症护理五个部分,共38项临床护理操作。本教材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临床实习生以及规范化培训中年轻护士的教材,也可作为护理老师的课堂示教及考核,护理质量控制人员进行护理操作质量检查的重要参考书。
本教材依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西医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编写而成。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等相关专业和初中起点五年制或“二、三连读”专科中医学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等相关专业使用,亦可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技术人员的临床参考用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技术人员的大专函授、自学及职称晋升考试也有较大帮助。 本教材共分五篇,主要内容包括内科疾病、外科基础与外科疾病、妇产科基础与妇产科疾病、儿科基础与儿科疾病、其他临床科疾病等。
谢春光、李应东主编的《中西医临床内科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丛书之一。全书分8章,分别是总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每节所列的内科疾病均从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临证备要、结语、复习思考题、文献选录这些方面进行了严谨而又全面的论述,其中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均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以西医内科学及检验为辅,有利于中西医临床在理论上互相参考,在应用上互相借鉴。《中西医临床内科学》适合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学生使用。
《核医学病例点评200例》精选了200例颇有价值的病例,涵盖了常见及部分不常见的SPECT和PET相关病例,结合不同显像剂的表现形式,融入CT的精确解剖结果,不仅诊断明确、定位清晰,而且在病程、分期、病理反应及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均显示出核医学分子影像的独到作用及关键价值。本书由齐斯曼等著。
冯海兰等编著的《口腔修复学(第2版)》是北京大学为八年制本科生组织编写的系列长学制教材中的一本。本书*版于2005年出版,已至少被7届8年制学生使用,同时也被国内其他一些兄弟院校选作教材应用。此次再版书分14章,比*版书增加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在口腔修复学的应用 一章;编者秉承修改错误,增加已成熟的新知识的原则,对其他章节进行了认真修订。同时,每章还编写了英文小结,全书增加了中英文的名词索引。是一本优秀的口腔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
祝继明、伍赶球主编的《医用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供临床、预防、口腔、基础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共分26章,内容包括:医用组织学绪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软骨和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人体胚胎学绪论等。每章包括教学目标、 情境 导言、基本内容、注释和小结五部分。教学目标主要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教学基本内容的选择,坚持体现 三基 ,充分考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未来全科医生工作的需要,正确处理相关课程间的交叉和衔接。注释是本教材的重要原创,以注释形式联系功能、联系病理、联系临床,提供早期接触临床的 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每章编写小结,概括本章教学重点内容
1995年,天津大学建筑系曾编辑出版过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作品集,得到国内建筑院校师生的好评,成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书。此本学生获奖作品集编辑出版既是前面工作的延续,也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1 997年成立以来学生学习成绩的总结和展示。曾经的荣誉,彼时的喜悦,还有那记忆里流淌的汗水甚至泪水,无不激励着我们再接再励,共创未来。拙笔为序,忽忆起若干年前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的情景。那时条件远不如当下,师生并肩作战,可谓“战严寒,斗酷暑,其乐无穷”,解题、讨论、查阅资料、制作成果,还有深夜改完图从一层院长室跳窗回府被校卫队盘问……一幕一幕,点滴心绪,依旧清晰。
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和体现 干细胞 教材特色,全套教材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并根据学科需要,采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以提高印装质量和可读性。同时,在每一页都增加了留白,便于学生记录和标记书中重点知识。这本《医学细胞生物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5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作者陈誉华)是其中一册。
张志愿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学(附光盘供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是口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规划教材,适用于各类不同长短的学制;各单位应根据学制长短和需要而自己决定选用有关内容和章节。由于知识更新愈来愈快,出版周期愈来愈短,因此,本书不仅仅是规划教材,同时也仍然是一本临床医师可选用的参考书。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陈孝平编著的《外科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全面介绍了外科学相关知识。
本书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阐述精辟,解释清楚,体现了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重点描述有临床意义的病理变化,并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简化病理变化中纯形态学的描述。部分章节后附有临床病理讨论,加深医学生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对肿瘤的发病机制、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端粒及端粒酶对老化的影响等领域的进展,作了更详细的介绍和诠释;淋巴瘤的分类更专业、更系统地反映了新进展;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的编写十分精炼,紧贴临床。
《人体解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由全国21所医学院校的27位教授编写。本教材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修改和润色。主要特点是:1.绘制全彩色插图。教材所用的近500张插图为全彩色,线条细腻清晰、色彩丰富美观,其中有近百幅为创新插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视性。2.增加总结性图表。做到条理清晰,提纲挈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突出知识重点。要求了解的内容改用小字。 本书所采用的解剖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l991年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多种教材和专著(参考书目列于书后),在此对各位中外作者对本书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教材所用的插图均由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宋一志老师用2年时间独立绘制、设计完成,在此对他的辛勤工作深表谢意
全书分为三部分,首先为绪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源流、进展,中、西医学的差异和中西结合内科学的学习方法。上部为疾病诊疗篇,分别叙述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与营养、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所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西医结合确人优势的疾病,体例上疾病为纲,主要论述了疾病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与调护八个部分,着重培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思维。下部为病证诊疗篇,选择了中医治疗有一定特色,但又不能归属某一西医疾病的23个病症,按概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辨病思路进行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辩论论治和临床逻辑思维。在编写中参考了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专著,采纳了当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但对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 ),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 。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
《超声诊断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适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作为本专业研究生及工作后培训的参考用书。编写时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参考了国内外的*行业规范和指南,系统阐述了超声诊断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内容从声学基础原理、数字化信号获取和分析、检查方法、检查内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覆盖范围包括腹部脏器、心血管、妇科、产科、小器官、骨系和肌肉、颅脑和神经、介入超声及超声新技术等。
本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了病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病理学分类和在医学中的作用、诊断分子病理学、基本病变、肿瘤、生命科学的形态基础、活检、诊断细胞学、病理诊断中的人为假象等内容。书中涵盖内容丰富、全面,涉及知识既传统规范,又新颖;在章节编排上既注意到了学科的划分,又尽量照顾到人体的系统和统一;在追求整体的同时,又能使每一部分独立成章,对一般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能从中得到帮助,从而达到在职的自我训练与提高,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本书是病理医生的案头工具书,同时可供在校医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和有关临床医生阅读。
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及化学组成和变化规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学习和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时,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即从分子、细胞水平学习细胞结构、细胞内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从器官、系统水平学习器官系统的组成、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功能、调控机制及其对整体的作用;从整体水平学习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还要回归到整体层面,即系统生物学范畴。学习正常人体学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功能及其化学组成和变化规律的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全书分为上、下篇,15章,
这本《临床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作者张冰)教材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在编写体例与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阐明复习中药性味、功效、主治等知识的基础上,将药物配伍应用、鉴别选药、药学服务及药物警戒作为重要内容阐述,在继承历版中药学教材编写体例的基础上,多有创新与开拓,突出了临床的适用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本教材主体层次清晰,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通过本教材的使用,可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各类中药的性效、配伍、药学监护、药物警戒等知识与信息,从中获得在临床用药中实施全程化中药药学服务的能力。
赵春杰等编著的《药物分析》共22章。第l~6章介绍了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及管理、药典概况及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等药物分析共性问题;第7~16章从药物结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关系出发主要介绍了巴比妥等十大类常用药物的分析;第17~19章介绍了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及中药及其制剂的分析特点和方法;第20章介绍了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及主要内容;第21章介绍了药品质量研究中的现代分析技术进展;第22章介绍了药物分析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本书的内容编排紧密围绕《中国药典》(2010年版),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及先进性。《药物分析》内容翔实、丰富,每章配有大量示例,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药物分析相关生产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第1版于1988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成为《中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为中医内科以及临床各科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中医内科学的1临床、科研和教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的教学需要,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蔡淦教授共同牵头组织修订了《中医内科学》,使之更加符合当今中医内科学教学实际。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分5章介绍了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的病、证、症,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和内科疾病的预防与护理。下篇分7章全面阐述了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共计53种内科病证。每一病证又设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