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原则,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审定的《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与编写大纲基础上,编写完成了初稿。初稿经编委会进行审定、修改而完成。 本书根据教学大纲与编写大纲,在教材中进行了适当的删改,增补了一些中药新资源种类以及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在编排上,将花程式放于科特征的花叙述之后;把根、茎、叶的内部构造放于植物组织之后,使内容紧密结合,易于学习,适合于中医药高职高专与专科教学使用。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 本书以“工学结合”为线索,以“必需、够用”为度,介绍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绪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新陈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肾脏的排泄功能、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感觉器官、生殖、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衰老与长寿共十七章。 本书主要供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检验等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及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卓菊、宋金玉主编的《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是依照*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合计7章,包括中药制剂检测的基础知识、中药制剂的仪器分析技术、中药制剂的理化鉴别技术、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技术、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技术、中药制剂的浸出物测定及指纹图谱检测、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技术;编写实训项目20个,包括查阅药典、参观、鉴别试验6项、常规检查5项、杂质检查2项、含量测定5项,每个项目均有若干药物可选择。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掌握中药制剂检测的常用方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相应实践教学,学生能独立完成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测项目。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供药学及其相关专业高职层次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本书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主要供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使用,亦可供五官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全书分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三篇。各篇又分总论与各论。各篇总论分别介绍各部分的解剖生理、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所属疾病的病因病理、检查法以及疾病常见症状辨证、治疗概要等。各论介绍各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中西医诊疗方法。附录为五官科常用方剂索引,介绍其出处、药物组成,以便查阅。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是传统康复医学体系中所应用的具体的康复手段和方法。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传统疗法对康复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我国的推拿、针灸、太极拳、气功等在康复领域上的显著作用和特色已为世界康复医学界所瞩目。当前,我国的传统康复医学及其康复技术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在临床、教育、学术研究等领域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体系。我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9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近百所。专科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
本教材由篇“中医理论基础概论”和第二篇“中医诊断基础概论”两部分组成。其中篇“中医理论基础概论”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防治康复;第二篇“中医诊断基础概论”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共6篇18章。编写内容根据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顺序进行编写。本教材除保留了第二版的常用临床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外,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并参考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正文中将经常用于考试的知识点作为“考点”提示。使同学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重点内容更容易掌握,记忆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正文后面附有教学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表、实验指导、实践模块、目标检测参考答案和参考文献等内容,供任课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组织规划下,全面启动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二轮规划教材的修订编写工作,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根据高职高专药品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职教学需求。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本着基础理论“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为度”的原则,结合药品类各专业的特点及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打破学科体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知识斗能力+素质新的课程结构。将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原理与分析化学中相应的四大滴定分析有机融合到一起,将分析化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学类规划教材之一,依照*、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22章,编者较好地将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有机地整合,充分考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链接,第十三章后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将前面的知识融合贯通,特别注重内容的取舍,做到重点突出,主干清晰,表达准确。《病理学》供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用,适合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及专科、函授及自学高考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本书是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作者依照*〔2006〕1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 全书分总论、各论和参考文献三部分。总论分为9章,较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应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及中药的剂量和用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是本书的主体,分为21章,共收载常用中药343味。分别介绍了具体药物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现代研究等内容。 本书适合医药高职教育、专科、函授及自学考试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规划教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指导,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剂等专业(专科)使用。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重点专业课和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是能突出体现中医用药的特色及传统制药的精髓。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施治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 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医药炮制理论、历史沿革、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统编规划教材,主要针对成人教育的学生,以业余、 自学为主, 同时也将基层的中医中药在职从业人员及高职高专学生列为主要培养
本书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依照*[2006]1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根据《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分别介绍了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其中大体解剖学以系统解剖学为主,适当介绍某些部位的局部解剖学内容;组织学主要介绍基本组织、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胚胎学根据专业需要,只介绍人体胚胎学概要。 本书适合医药高职教育及专科、函授及自学考试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刘观昌、马少宁主编的《生物化学检验(供检验技术专业用第4版)》的主要内容:全书共20章,分为生物化学检验基础知识、临床常用代谢物检验和器官组织疾病的检验三篇,包含了检验医学专科生所的生物化学检验岗位知识和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及方法。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生物化学检验基础知识,涵盖了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实验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系统的评价、生物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涉及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干化学分析技术、电泳分析技术、基因扩增技术、自动生化分析技术、酶学分析技术等;临床常用代谢物检验,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电解质、微量元素、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及血药浓度监测等;器官组织疾病的检验,包括肝脏、肾脏、心肌、胰腺组织、骨骼、内分泌腺等。
本教材的编写,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以药学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药学服务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和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选取和编排内容。全书共十三章,内容包括:药学服务绪论、药学服务道德与药学服务礼仪、药学信息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处方调剂、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常见症状和疾病的自我药疗、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及预防、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用药评价和简易医疗器械等。各章除正文之外,配有“知识链接”、“点滴积累”、“目标检测”等栏目,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配有“案例分析”和“实训
徐传庚、宾映初主编的《心理护理学(第2版)》是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卫生部相关执业考试特点,根据《心理护理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与维护和心理护理技能。《心理护理学(第2版)》本着“理论适度够用.技术应用能力突显”的原则,注重培养医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合医药卫生高职教育及专科、函授、自学高考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余剑珍,季诚主编的这本《基础护理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全书以护理技术为主线,共12章,内容覆盖了护理岗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以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全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目标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导人引领知识点,结合护士执业考试设置了考点提示,每一操作配有图片和操作流程图,并对关键性操作内容设置了操作警示。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图片清晰,操作动作一目了然,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基础护理技术》可供高专、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临床技能(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作者郭毅、聂景蓉)充分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还可作为实习指导、执业(助理)医师应试参考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岗位培训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中的参考书籍。 全书分为四篇。
《口腔修复学》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依据卫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主持召开的2008年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编人会议精神指导下组织编写的。 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专业目录”中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中级技术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全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根据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材重点介绍了牙体预备和软组织处理、牙体缺损修复、冠桥修复、附着体可摘义齿修复
阳晓、周毅、段于峰主编的《内科学》以培养三年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生为主体,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心的 三基 原则,突出以服务于基层社区所必须掌握的临床适用的内容为重点,采取 以问题为引导 的编排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效果。 本教材由绪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所致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十一篇组成,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教师应用,还可作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及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从监管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等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详细地介绍了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发展和医疗器械的立法管理;阐述了医疗器械产品管理,包括医疗器械的标准管理、注册管理和信息管理;书中还重点介绍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的内容以及检测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专科、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教学、监督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工作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