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在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与出版者和读者的紧密联系,并在“准(确)、新(颖)、实(用),全(面)”这一编写方针的指导下,《新编药物学(7版)》得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和修订再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新编药物学(7版)》曾多次荣获全国图书奖,并于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60年影响力的600《新编药物学(7版)》”(《新编药物学(7版)》为其中科技类23种图书之一)。这些殊荣,充分说明了《新编药物学(7版)》60年来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同时也为7版的编写修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版内容的编写修订是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晶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药物化学各种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反映药物化学学科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发展水平的著作。全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就有关药物研究开发的理论、方法、技术、战略战术以及相关学科对本学科的推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对新药研发的法规,药物经济学,药物的知识产权保护,糖类、蛋白质、趋化因子类药物和手性药物均有专章介绍。《高等药物化学》反映了药物化学与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紧密结合。各论部分以各类药物分子设计、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原理为重点,阐述了各类药物近15年的新进展,同时对临床上重要的药物作了总结性的回顾。每章末均附有、最重要的参考读物和文献,以便读者根据这些文献对相关领域作更深入的调研。本书可供从事药物化学教学、科研和生产以及临床药
《中国秘方全书》(精装)共搜集古今名家和民间的秘方3000多条,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每个秘方都有配方、制法、用途,以及医理、药理和疗效的说明。其中许多秘方,材料易得,配制简单,疗效显著。
《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与民族药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该项目荣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收集的药材标本为依据,按照“文-图-标本”三位一体、互为印证的思路,进行文字描述和照片拍摄而成。《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共收载中草药和民族药910种,每一种都论述了其来源、主产地、性状特征、品质和性味功效、附注、鉴定人和编号等。
编者在第3版的为基础上,参考近5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外性医学书籍与期刊中有关静脉注射剂配伍应用成果,分12章介绍了静脉注射常用432种药品的通用名称、药品浓度或含量、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配伍检索。同时附录儿童用药剂量计算、妊娠期妇女用药安全性分级类别表、妇女哺乳期慎用药物参考表、输液时易被聚氯乙烯输液器具明显吸附的药品、肝肾功能不全和低下时药物的t1/2和剂量的调整、常用药物相互作用表、药物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2011年兴奋剂目录公告。《432种静脉注射剂配伍指南》简洁明了,是医、药、护安全合理用药检索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中医防治疾病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选方和加减化裁。有关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然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更仆难数的有效验方;如果方剂组成的药味较多,欲研究其配伍规律及临证主治等有关问题,颇有无从措手之叹,考历代名医临证处方,都十分注意精选药味,以发挥其的治疗效应。 对广大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借助于《中医病证小方辞典》不但可以研讨中医小方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主治范畴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据中医病证选方用药,以有益于临证拓展思路。这就是本书一反通常方剂辞典按照笔画多少次编次的惯例而采取以病证分类编纂的缘由。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
本书以四言歌诀的形式,介绍了四百种常用中药。该书言简意赅,押韵和谐,便于诵记,是一本学习中药知识的启蒙书。但是歌体文字比较简奥,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药知识,为一些初学者全面理解中药知识带来了困难。近年来,虽有中医药学者,曾对此书进行白话解,但是在内容方面仍然比较简单。故本书作者不仅对《药性歌括四百味》的原文进行注解;尤可称道的是,本书根据当今中药运用的情况,从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以及用量用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使初学者既可牢牢熟背歌诀,又可深刻理解难点,还可全面掌握中药知识。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及为已在岗位的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详细记录了李可老中医治疗的20例肿瘤病,包括每一诊病人的情况以及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而且在每一诊之后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记录力求详尽、完整、真实,便于读者学习。 李可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人。1930年生,逆境中自学中医,1983年创办灵石县中医院。经常超常破格用药,擅长用大毒之药治疗急危重症,创制破格救心汤等药方28首。《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详细记录了李可先生治疗的20例肿瘤病,并且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其目的是给大家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便于大家理解和体会。
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标准修订和新增收品种标准的工作。2010年版《中国药典》注重质量可控性和药品安全性内容的增加和提高,注重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研究,尤其在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的修订提高方面有所突破创新。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本册为第三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
为了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药方得以流传和发展,他们精选出一部分临床疗效好,治疗方法简便的药方,汇编成册,奉献给读者。期望这些千百年流传的古方偏方走入每个家庭,让华夏中医这一民间奇葩,为广大人民展现出他的独特风采,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专病专效方(第2版)》版由于一病一方,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深受广大读者厚爱而多次重印,本次再版,对原稿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增补了许多新内容。书中内容涉及各类疾病,仍保持每病一方,每方下设加减化裁和外治法两栏,均保留了版的特色,而内容又更加丰富,更加切合临床实际。? 《中医专病专效方(第2版)》是临床中医师及普通百姓家庭保健的良师益友。
《风湿病临床药理学》从风湿病学的角度,对常用的治疗药物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介绍了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从药物作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方面均作了精辟的描述。全书共分为八章,既介绍了细胞毒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磺胺药等治疗风湿病的常用药物,同时又介绍了新型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新进展。另外,还对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风湿病临床药理学》还附有典型病例介绍,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得《风湿病临床药理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风湿病临床药理学》可供风湿科、老年科、骨科、妇产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本《辞典》是一部查检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的综合性工具书,共收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诊断、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含骨伤科学基础、筋伤学、正骨学、骨病学)、针炙学、推拿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症学等学科的常用名词术语共5701条。但涉及医史文献的人物、著作、事件不在收词之列。 释文一般先定性后解释,包括拼音、分类、出处、定义、释义。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酌情应用浅近的文言,力求风格统一。一般不引用文献,避免用原文代替释义。所用文字,以通用的规范的简化汉字为准,但个别字因中医学的学科特殊要求,则仍用繁体字。 释义采用叙述体,文内不另标题。一词多义且属不同范畴者,按①、②、③分别叙
药物活性筛选是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工作,《现代药物活性筛选》主要按照药物活性筛选体系构成的思路,较系统地介绍了样品库建设、靶点(库)建设和筛选方法。《现代药物活性筛选》融汇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根据药物作用的原理对药物活性筛选工作从操作层面进行了梳理,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角度对分子层面的药物活性筛选方法进行阐述,并用编者亲自经历的案例进行说明;编者对细胞层面的活性筛选也有独到的说明。此外,《现代药物活性筛选》还归纳了新药发现的历史,收集了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新药发现故事,以增强《现代药物活性筛选》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现代药物活性筛选》结构清晰,适合拟从事药物活性筛选工作的初学者作为教材阅读,也可供有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相关人员参考。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毒性中药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之一,应用得当,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具有独特疗效。若对毒性中药缺乏科学的认识,使用不当,则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毒性中药学》系统介绍毒性中药概念、历史沿革等,并对54种常用毒性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溯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毒理、减毒方法、临床应用、中毒救治等进行全面介绍。
本套《中草药识别与应用》共分三册,每册图书均收录较为常用、易于采收、功效确切的中草药140余种,按药用部位分为八章。 全书采用一文多图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简练的文字阐述中草药的名称、别名、来源、生境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常用验方。配图精美,包括原植物图片和药材(饮片)图片。原植物图片注重展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花、果及与其他同属植物的区别。药材图片均配有比例尺,以利于读者识别其大小。 通过此书,读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与,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识别与灵活应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