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波形分析是呼吸机临床应用的难点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波形,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帮助ICU和呼吸科医师更好地使用呼吸机,是本书的编写主旨。本书共6章,分别阐述了通气波形及其临床应用、压力容量环和流速容量环、常用通气模式的呼吸波形、压力控制和容量控制通气的波形监测、常见临床病症的波形表现,以及新生儿通气波形。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波形图,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尽量采用图示的方法,讲述波形产生的原因,便于读者理解。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现已在呼吸内科专业得到了普遍应用,特别是2004年以来,呼吸内镜下介入治疗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微创的方法解决了大量临床问题。随着便携式气管镜的发展,气管镜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科以外的科室,如急诊科的抢救室及监护室。我国的《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细则》中明确要求EICU基本设备中必须具有气管镜,每名学习气管镜技术的急诊医生都应在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指导下接受系统、正规的气管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直至能够独立、正确、规范地处理临床常见问题。为推动该技术在急诊科的规范应用,特编写本手册。
全世界目前有数百万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然而,治疗护理他们的临床医生往往都未经过对于这种心脏植入设备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而市面上有关起搏器的参考书多数是写给从事起搏专业的医生的。这本《心脏起搏器基础教程》专门针对初学者所写,内容全面,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在每一章的后都附有要点总结,使读者易于查询和掌握。 心脏起搏器自发明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进入第四代自动化起搏的时代。无论是其治疗的适应证,还是其功能都已经是日新月异,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各种诊断技术都已引入心脏起搏器。因此,目前起搏功能仅仅是起搏器的诸多功能之一,治疗与诊断两大功能才是其真正的用途和价值。 本书由浅入深地对心脏起搏器知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心脏知识、起搏适应证、起搏器编码、起搏器
根据2034年*颁布的**专业目录设置,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缩短为四年。随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全国范围招生与课程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规划教材的编写已经迫在眉睫,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医学检验专业前五轮规划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基础上,启动首套***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类本科教材,即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轮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临床检验仪器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是《临床检验仪器》的配套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特色与重点是在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本教材分析了大健康和医疗器械行业的改款及发展趋势,简要介绍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和审批流程等内容。以医疗器械研发和创新创业为主线,在介绍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的基础上,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剖析创新产品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原创性思维。再结合互联网发展现状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趋势,系统介绍创业概念、方法、模式和风险;同时,剖析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启迪学生如何遴选合适的创业项目。本书主要供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此外,可供从事医疗器械工作和管理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通过平实的语言、简易明了的图解等方式,介绍体外循环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涉及心肺转流系统、体外反博装置、血液处理等领域,以及体循环技委会的发展、标准制修订情况,对相关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本书系统介绍了临床常用心电监护仪、胎儿与新生儿监护仪、颅脑监护仪、气体监护仪的临床应用,图文并茂描述了监测的指标原理、监护导联与波形的选择、正常波形与图例、异常波形与图例、注意事项,总结了临床各个参数监护时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监护仪的管理保养。从无创监护到有创监护,从成人到胎儿,将为提升临床医护人员掌握向智能快速发展的监护仪的应用和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引
《有源医疗器械检测与评价/高等院校医疗器械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着眼于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以典型的有源医疗器械产品为载体,通过介绍其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医疗器械有关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产品安全参数与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阐述有源医疗器械在产品注册申请中的资料性要求和技术审评要点。 《有源医疗器械检测与评价/高等院校医疗器械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适用于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医疗器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医疗器械研发、检测、注册、监管人员的参考用书。
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操作流程,能够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同时也降低维修成本。为进一步加强实验用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化,结合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相关要求,遵循实际、可操作性原则,编制《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程手册》。本《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程手册》共涵盖包括计量设备及功能仪器在内45种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操作规程,主要阐述了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目的、应用范围、维护内容及流程、常见故障处理、维护周期、维护内容记录6方面内容。同时附带维护保养操作记录表,旨在通过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提高仪器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保障实验人员的工作质量。
《假肢与矫形器学(第2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由赵辉三主编,第二版的《假肢与矫形器学》的修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适应残疾人全面康复工作的需求,促进医工结合,结构上在原有章节基础上归纳为假肢学、矫形器学、残疾人辅具、矫形器及其他残疾人辅具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四章;为了帮助学生对于残疾人辅助器具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加了假肢矫形器以外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介绍,如日常生活中沟通辅助器具、肢残人汽车驾驶辅助器具等;在假肢矫形器方面增加了一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产品介绍;在二章六节矫形器治疗技术分析和处方中保留了下肢部分,省略了上肢和脊柱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矫形器及其他残疾人辅助器具相关的临床应用知识,除了改写了原有的在儿麻、偏瘫、小儿脑瘫、脊髓损伤等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Meta分析(meta-analysis)是统计合成来自于一系列同类研究的结果,其中用的统计方法可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通过Meta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估计效应的大小及确定影响效应大小的相关因素,还可以产生新的发现。Meta分析可以应用于医学、药学、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生态学、商业、天文学等诸多领域,当前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很为活跃。
GB 9706的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医用电气设备》安全系列标准由两部分构成; ——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第2部分:安全专用要求。 其中第1部分除本部分外还包括其他标准: ——GB 9706.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YY 0505 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 ——GB 9706.12 医用电气设备 第1—3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诊断X射线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本部分为第15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601—1-1:2000《医用电气设备第1—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 本部分与IEC 60601—1—1相比主要差异是标准中引用的国际标准若已转化为我国标准的,本部分将引用的国际标准号替换为相应的我国标准号。 本部分代替GB 9706.15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桂林高新区宝利泰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美国雅培公司。
医用电气设备标准为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1部分: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通用要求; ——第2部分: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专用要求。 本专用标准为医用电气设备的第2—40部分。 本专用标准是对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l部分:安全通用要求》的修改和补充。 本专用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专用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601—2—40:19986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肌电及诱发反应设备安全专用要求》(英文版)。 本标准与IEC 60601-2-40:1998的主要技术差异是: ——IEC 60601—2-40:1998中第36章是对并列标准IEC 60601一l一2:1993的补充,而我国现行电磁 兼容性标准YY 0505--20126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电磁兼 容要求和试验》等同采用IEC 6060
YY/T0606《组织工程医疗产品》分为: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术语学 ——第3部分:通用分类; ——第4部分:皮肤替代品(物)的术语和分类 ——第5部分:基质及支架的性能和测试 ——第6部分:Ⅰ型胶原蛋白; ——第7部分:壳聚糖; ——第8部分:海藻酸钠; ——第9部分:透明质酸钠 ——第10部分:修复或再生关节软骨的植入物体内评价 ——第12部分:细胞、组织、器官的加工处理指南 ——第13部分:产品保存; ——第16部分:活细胞或组织的海藻酸盐凝胶固定或微囊化指南。 本部分为YY/T0606的第9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为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归口。 本部分起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15189:2007《医学实验室 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GB/T 27025--2008/IS0/IEC l7025:2005的关系为“专用标准”和“通用标准”的关系,是将GB/T 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在医学实验室领域的具体化和细化。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应注意,本标准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权的问题,起草单位并不负责对任何专利权的鉴别。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GB/T 14191《假肢学和矫形器学术语》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体外肢体假肢和体外矫形器的基本术语; 第2部分:与体外肢体假肢和此类假肢使用者有关的术语; ——第3部分:与体外矫形器有关的术语。 本部分为GB/T 14191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8549-1:1989《假肢学和矫形器学术语第1部分:体外肢体假肢和体外矫形器的基本术语》(英文版)。 本部分代替GB/T 14191-1993。 本部分与GB/T 14191-1993相比,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本部分相当于GB/T 14191-1993的第2章“基本术语”; ——删除了GB/T 14191—1993的2.2“临床方法”,增加了2.2“解剖学词汇”; ——GB/T 14191 1993的2.3“对线和检验”部分增加了对人体假肢和矫形器制作人员的定义,改为2.3“人员和方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
YY/T0606《组织工程医疗产品》分为: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术语学 ——第3部分:通用分类; ——第4部分:皮肤替代品(物)的术语和分类 ——第5部分:基质及支架的性能和测试 ——第6部分:Ⅰ型胶原蛋白; ——第7部分:壳聚糖; ——第8部分:海藻酸钠; ——第9部分:透明质酸钠 ——第10部分:修复或再生关节软骨的植入物体内评价 ——第12部分:细胞、组织、器官的加工处理指南 ——第13部分:产品保存; ——第16部分:活细胞或组织的海藻酸盐凝胶固定或微囊化指南。 本部分为YY/T0606的第4部分 本部分为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为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岩
本标准代替CB/T 14710-993《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147lO-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运输试验可以使用运输试验装置的要求; ——修改了基准试验条件的要求; ——增减了有关特殊情况的要求; ——修改了对电源的适应能力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增加了附录A“试验要求及检验项目”。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7C 10)归口。 本标准由仁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骏、石戴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4710-1993。
《释义》明确了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三级管理体系,阐述了各自职责分工;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作出了详细论述;提出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的日常管理和应急预案等具体要求,明晰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动态考核和评价等项工作;阐释规定了医疗器械保障维护具体管理模式、管理程序和管理内涵。《释义》为基层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疗器械的管理者、使用者、维护者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规范》中所提出的原则和法规条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 62274:2005《医用电气设备放射治疗记录与验证系统的安全》。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去IEC 62274:2005的前言; 对于标准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若已转化为我国标准,本部分用国家标准号替换相应的国际标准号。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放射治疗、核医学和辐射剂量学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0/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佳、冯健、高飞、陈静、闫旭。
本书从国内实情出发,紧密结合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涉及检验仪器的基础、应用、仪器原理的验证、仪器的模拟、仪器的调校、仪器性能测试、仪器的拆装调试、仪器的质量评估、仪器的故障排除等多种实验模式。从电子基础实验、模拟实验、仪器的调试、拆装、维护和维修实验到仪器的应用实验,循序渐进。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以常规检验仪器为主,兼顾一定数量的现代检验仪与技术。全书内容丰富、涉及仪器面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力求语言精炼易懂,体现专业特色,采用国际单位,根据各校教学设备情况,可选用不同实验,因此,可供36-126学时的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