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病理生理与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以 医学的温度 为主题,结集了近些年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的人文思考,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中医、死亡等的独特看法,对癌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人们习以为常的医学观点提出质疑和建议,对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应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不能忘记医学的来路和归途等观点。本书对人们重新认识现代医学乃至重新认识自我都极具启发意义。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编撰。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结合《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目的是以正异说,明其渊源,故称《医学源流论》。书中所论内容广泛,个人观点鲜明,医论多不过干言,但阐述透彻,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如 用药如用兵论 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本书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医论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斋初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经典医籍相关内容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为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毕业生共同创作的医学人文故事,执笔人均为协和高人气作者,所设栏目包括 凌晨四点 心术 都是天使惹的祸 白色剧场 向死而生 历史的蛛丝马迹 ,这些栏目下的文章由 协和八 公众号推送后,在医圈受到好评,广为流传。作者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不仅刻画了医院的场景,还用心观察和体会人情百态,真实再现了鲜为人知的协和故事,记录了一个个幸运与不幸交织的生命,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协和医生,展现了生死救护背后的爱恨博弈,折射出生命断面的真实思考。本书书名以一句 医生你好 的问候拉开序曲,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长亲自撰写序言,历数协和家珍,为本文所传递的医者情怀点赞。 本书是一部在新媒体时代脱颖而出,抚慰患者心灵,慰藉医者神圣职责,传递医学正能量的医学人文故事读本。书籍编排
在美国,如何当医生?医患关系如何?有没有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本书从一位美籍华人医生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医疗界令人惊诧的现状。在美国当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住院医生要承受每天14小时以上、且没有周末的炼狱般培训;而不购买保险就行医的医生则可能被患者告上法庭而倾家荡产,可总有少数能规避高风险且医术高超者成为年收入百万美元的*医生。美国患者的命运也千差万别,高收入人士会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而没有医疗保险的穷人则只能到急诊室排队"等死",这种分化促使了美国的医疗改革,而上百年的医改史一直到现任总统也没有画上句号。一方面,政府拿出天价的医疗预算;另一方面,年收入数十亿美元的医院还纷纷破产、倒闭。医生、患者、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矛盾交织,无法协调。医患该向何处去?医疗该
本书从保守治疗的角度对脊柱侧弯患者生命全周期内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针对不同年龄段脊柱侧弯患者的发病特征、治疗方法、患者关心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加以说明。内容涉及早发性侧弯、青少年特发性侧弯、体操训练、支具佩戴、疼痛管理、心理健康、侧弯预防等多个话题,每个话题都辅以相关的矫正案例及医学文献进行说明,可以让广大患者、医疗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脊柱侧弯可能带来的相关危害以及矫治方法。
日本脑科学家恩藏绚子的妈妈在65 岁时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本书是她对整个照护过程的记录。恩藏绚子照顾着妈妈,也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她们的故事证明,即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渐渐失去记忆,生活能力受到影响,病人也不会失去情感,家属和病人完全可以在疾病面前结成坚实的共同体。 本书故事被日本 NHK 电视台专题报道,引发感动和思考。
本书在前三章中着重讲解大脑的组成、各个区域的功能、成长过程中大脑的具体变化以及能量代谢对大脑生理和功能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了解了正常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环境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大脑工作出现偏差时,我们个体会出现哪些问题。中间三个章节主要讨论常见的大脑出错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情绪障碍,这包括常见的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ADHD)、焦虑症和抑郁症。后三章讲大脑在准备罢工前其实会给我们的发出很多的警告,比如噩梦,让我们引起注意并远离对我们产生伤害的环境。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心理状态处于糟糕的状态时,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和调整.
本书为 走方医 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清 赵学敏纂辑,清 吴庚生补注。作者记录走方医柏云口授医技,广摭民间治疗经验,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 删其眩异繁缛,参以秘笈所藏,归之雅正,勒为成书 ,编为《串雅内编》4卷、《外编》4卷。《串雅内编》介绍了 顶、串、截 三大法,以及某些单方。《串雅外编》则分 禁方 (符咒之类)、 选元 (各种急症抢救法)、 药外 (非药物疗法)、 制品 、 医外 等类。清末名医吴庚生于若干治法与单方验方后,附有按语,对学习和应用很有启迪。 走方医 虽 为国医所不道 ,但他们中的某些人精通各科,熟谙 贱 、 验 、 便 治疗方法,常常 能使沉疴顿起 , 救人之危 。该书首次揭示了走方医的神秘内幕,是临床医生重要的学习参考著作。 书中所载治法及单方验方等,需在熟练掌握诊疗技能、保障安全
《医生,你在想什么》是医生、科普作家王兴继《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为所有需要看病的人写的一本医疗科普书。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很多人在第一次去医院时会迷路,不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不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不懂医生的诊断,因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医生,你在想什么》则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从老百姓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让看病变得简单。
大卫 斯卡登博士非常了解癌症,从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一个孝顺的儿子,直到成长为哈佛大学的教授、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创始人,世界顶尖的血液疾病和癌症专家之一。一路走来,他都亲身经历着癌症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变化。 在这本动人的回忆录《癌症的故事》中,他记录了自己试图理解癌症的一生 从离开学校再也没有回来的同学,到如何学会在治疗病人时说 我已竭尽全力 ,再到每当科学发现运用于研发革命性的药物时所激起的乐观主义。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热情,斯卡登博士将带领你领略癌症医疗领域瞬息万变的风景。这段旅程可能会以悲伤告终,但他告诉我们,成功最终也会来到。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从一到无穷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得主乔治·伽莫夫写作的科普经典,是了解科学各领域的经典科普入门读物。爱因斯坦曾亲笔推荐,清华大学校长将本书作为赠送新生的礼物。作者以生动幽默的笔调,用数学贯穿全书,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遗传学等数十个学科的知识巧妙融合,汇集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精彩发现。
药物滥用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格里塞尔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点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本书以其生动、坦诚、清晰晓畅的文风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的科普佳作。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
《一个医生的故事》在本书中,著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 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 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他以 医者的仁心 见证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
本书从规范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出发,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要求和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及示例。全书共两篇,篇内容为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概述,包括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写作步骤、评阅及答辩、归档及检索、学术道德规范、医学伦理规范、格式规范、语言文字规范、表格和插图规范以及注释和引文规范;第二篇内容为学位论文各部分的撰写要求及常见问题,包括论文首页、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文献综述。 本书适合医学高等院校各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供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查阅、参考。
到底该怎么读研?如何做好科研?如何通过同行评议来提升论文的质量?如何能够更好地回复评审提出的问题?怎样排解心理压力?相信这些都是在读研究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在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特别写作本书。 全书共30篇,旨在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完整了解读研生涯的每个细节,更好地完成学业,不荒废科研生涯,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本书在最后提供了多个附录,包含实用论文工具、实用代码工具、专业画图工具、期刊和会议推荐,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 本书适合在读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想了解研究生学习,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的人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