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慧善良的少女林曉珍剛踏入青春期,經歷生理變化與家庭經濟困境,她都一一克服過去。可是在感情上,阿珍卻不斷遇上幾個愛她和她愛的男孩子。當她認定性格相近的中學好同學岑之源為理想伴侶時,卻一直感到兩人間總是欠缺一點什麼。後,舊同學的一番話,揭開了這段若即若離的感情的真相…… 作者以現實香港的環境和狀況作故事的舞台,用其細膩的筆觸,寫出真實又動人的少女情懷。當中描述青少年在青春期對愛情的諸多幻想和生活上遭遇的種種順逆境況,都能讓讀者投入其中,同喜同悲,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有不少學生北上遊覽首都。在北京旅遊,接觸中國文化,對「京味」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讀老舍(1899-1966)小說,肯定印象深刻。老舍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把這座世界文化名城神秘而複雜的面貌揭示給讀者。他用純正地道北京話寫作,作品被當成學習漢語的範本。本書編者舒乙為老舍之子,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林產化學系。在研究所和工廠當過科研人員和高級工程師,1978年開始從事業餘寫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研究專家。也是有名作家。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合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在新高中學制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
一個神神化化的教授,一部製作馬虎經常出錯的時光穿梭機,一個懷春少女對未來充滿好奇。 藉助這部不合格的時光機器,少女一下子回到清末宮廷,做了慈禧身邊的奴婢,一下子又去到二○一五年,看到十年後和丈夫女兒的生活,做了他們的家庭教師,教化自己那個心理不很健康的女兒。 甚至幾乎和十年後的丈夫發展出一段“婚外情”來。 一部愛情狂想曲,錯摸搞怪,正經中有種種無釐頭,無釐頭中又有一點情理在。然後愛情的歸愛情,生活的歸生活,想要改變現實,結果也什麼都無法改變。
魯迅小說以短篇為主,往往在精鍊的文字中表達出尖銳深沈的想法,儘管他的小說被稱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但其中又不乏豐富的意象,像是《狂人日記》中對「禮教吃人」的看法、《藥》裡的人血饅頭代表了革命者和人民的隔閡。《吶喊》大體呈現出知識份子欲啟蒙大眾,但兩者常無法溝通乃至於知識份子犧牲、絕望、不被瞭解的態勢。本書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典型:〈阿Q正傳〉裡的「阿Q」從代表一個人的名詞轉變成形容大多數中國人的形容詞,其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的常客,他猥瑣的德行和讀過一點書的高傲氣,常成為酒客們的笑柄,至今孔乙己式的人物仍存在於知識份子之列中;〈頭髮的故事〉和〈風波〉都悲哀的嘲諷了革命的意義對多數百姓來說不過是一場辮子有無之爭;此外也有如〈鴨的喜劇〉般的輕鬆作品。各種
中國近代,學人輩出。中國內部劇烈的社會文化變遷,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流,客觀上催生兼通新舊、學貫中西的大師。鴉片戰爭以後一個半世紀,國家飽受內亂外患。正是幾代學者,使中國學術的傳承與發展血脈下斷,以文化的復興支持了民族的振興。 大師多有啟蒙之願。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發表。志在訓練學子,普及文化,啟迪民智。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寫作時並不比著撰學術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揮灑自如中顯露真知卓見。與其後坊間出現的輾轉編撰之作相比,這些作品實在更值得傳之久遠,成為後學的必讀。 本店遂有編輯出版“大師小作”之議。學術本無大小高低之分。此處所謂小作,不僅指篇幅,主要還是指行文落筆較為普及而已。既為學術大師傅道授業解惑之經典筆墨,又是莘莘學子自身修養訓練之
小說說的是一群大陸新移民以青衣為家,在這個社區經歷愛恨離合的點滴。香港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納目標背景各異、才幹際遇更大不同的各色新移民,他們如何適應新環境新生活,遇到甚麼文化衝擊,我們其實都模糊不清。這部小說正好填補了我們對大陸新移民這個次文化社群認識上的窮乏。 《小島春秋》描述小社區日常紛瑣,淡淡素上香港社會事件作背景,作者對青衣地區的熟悉與感情,躍然紙上。小說情節豐富、人物鮮明,在個別新移民角色的具體際遇中,令人看到這個次文化適應香港生活時那堅毅平實的生活態度。作者筆觸下既有現實中的無奈與折騰,但也常帶希望,頗有十九世紀歐洲自然主義小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