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堂來自地獄的設計課,揭開所有設計師不敢面對的殘酷現實。 這是非設計本科系出身的蔣友柏,累積七年的戰場經驗 對於設計領域懷抱著無盡夢想的你,敢踏進這間教室嗎? 2011年,橙果設計執行長兼白木顧問負責人蔣友柏,應亞洲大學之邀,前往開設【設計與品牌行銷】課程。非設計科班出身的他,以一貫引人爭議的直率言論與逼視現實的殘酷觀點,一一戳破這群準設計師對從事設計似懂非懂的粉色幻想泡沫,把滿懷夢想的他們自雲端抓下地面,重新檢視、回省自己能力的認知與差異,才能更踏實地往未來前進。 他潑了這群即將踏入設計領域的學生們一大桶冷水,要他們清醒過來,看回自己,也看向世界。設計被多數的人所崇拜。因為「設計」本身就影射了一群很會體驗生活的人。不被社會的規矩與現況所控制。似乎在兩杯MARTINI的煙霧間,就會
1843年,上海開埠。作為商品廣告的月份牌之來到上海,比西洋商人來到上海,晚了整整半個世紀。1896年,上海始有“月份牌”一詞出現。二十年之後,月份牌蔚為風尚,漸漸成為上海人家家必有的裝飾。 從這一時期開始步入興旺的月份牌,自然地將這種俗世的嚮往予以充份展示:俏麗大方的女子,健康活潑的兒童,異國風情的家居佈置,直接舶來或仿製舶來品的商品……衣食住行,休閒娛樂,婚姻家庭,月份牌細緻地製造了一個溫馨、西化、新派的世界。 雖然是一場夢,月份牌終究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記,見證出近代上海市民生活逐步城市化、世界化的進程。
設計、創新,二十一世紀核心關鍵字之一,成為現今企業們的生存手段。 設計更超越企業生存的層次,儼然已能決定一個都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般,設計的影響力正方興日盛。1976年3月4日,英國向IMF求援;在國家遭逢政治、經濟危機狀況下就任的代理總理在內閣會議裡說了“Designor Resign(設計,不然就辭職)”這句名言,意味著設計乃使價值*化之手段,對我們而言有著相當大的啟示。 誠如趨勢學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所說,世界正在改變!"Visual Culture is takingover the World!",視覺文化將主導未來的世界;而丹尼爾·平克(Danil Pink)在 'A Whole NewMind'(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的封面文句映入眼簾:「高感性與高體會的時代」。在設計相關產業裡,儼然「感性 體會」早已是重要的議題。創造、設計、生命工程、無所不在(Ubiquitous)等諸多時代潮流中,設計者們
視覺藝術(VISUALARTS)是一種藝術形式,本質上是以視覺目的為創作重點的作品,包含廣告、動畫、漫畫、電腦動畫、電影影像、繪畫、平面設計、插圖與攝影……。初聽見「視覺藝術」這個名詞,可能會產生與日常生活有種強大距離感的誤解!但其實,視覺藝術卻絕對性主宰著所有現代人的生活。如果仔細思考,將會驚訝發現,視覺藝術不僅餵養現代人的成長經歷,更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基因。 當代創意市場,其實就在*話題與趣味性的創作生活中發生。我們運用平易近人並貼近大眾的語彙,解釋正在視覺創意市場中發生的蛛絲馬跡。
◆Quick Mark 彩色 QRCode 製作兌換代碼一組,可製作多功能且酷炫的商業用途專屬 QR Code。 QR Code,這個隨處可見,用智慧型手機就能掃描讀取的小標籤,用得好的人可以透過QRCode導入消費流量,但用不好的人只是把QR Code當成無用的裝飾。 這本書將從非常豐富的國內外案例出發,從商務行銷,到企業管理應用,帶你瞭解QR Code的應用層面,並從中挖掘出QRCode真正的潛能。
一本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設計書! 從一件小小的物品中,感受設計師的用心,企業的細心,社會的貼心,以及人與人之間,溫柔的窩心。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化的社會來臨,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設計概念,那就是為多人著想、讓所有使用者感覺貼心的「通用設計」,UniversalDesign。簡單地定義,UD就是希望產品或空間等設計能讓男女老幼、身障或行動不便等使用族群都可以使用,但並非專為少數或弱勢等特定的使用族群所進行的設計,而是相信,如果一樣產品能被功能有障礙的人使用,對一般人來說一定更容易使用。 《愛?通用設計》一書,除了詳盡介紹通用設計的起源和概念,更列舉了許許多多國內外的優秀設計實例,小至個人的日常用品,大到環境交通的規劃,處處可見設計師的創意巧思。而結合流行與美感、環保及UD概念的產品,充滿
提到創意和創新,我們的腦海裡難免會浮現這樣的畫面:一名科學家獨自守在實驗室裡,弓著背,扶著顯微鏡,意外獲得重大的新發現。然而事實是,那些獨自經歷的「靈光閃現」的時刻,其實很罕見。作者從近代創新史中,分析了跨領域的諸多例子,揭示出獨特創新背後的七個關鍵模式: 1 比鄰的可能性--人們需要更多工具,以探索更多邊界 2 液態網絡--點子喜歡能流動、碰撞、彼此連結的環境 3 緩慢的預感--點子需要養分和時間,才能完整成形 4 機緣巧合--結合幸運與智慧,發現原本沒有特別探究的事物 5 生成性錯誤--從錯誤中汲取養分,雜訊讓人變得更有創意 6 功能變異--借助其他領域的點子,產生意料之外的新用途 7 堆疊平台--其他使用者能在前人建立的結構性基礎上,創造新作品 藉由作者提出的「長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