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劍橋和波士頓為故事背景,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部分介紹「藝術人」的特性與生活環境,第二部分探討公共藝術的作法,第三部分介紹哈佛大學與MIT的校園建築,第四部分則是討論當代都市美學大師的代表作。作者對每一個人、事、物的介紹都很精彩與富有知識性,讓人讀起來有欲罷不能的感覺。由於每一位讀者的專業興趣與工作經驗不同,本來就很難要求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可以滿足所有讀者的期待。雖然作者自謙本書不知道會被什 樣的人所喜歡,我則認為不管是學生、行政人員還是一般市民,不管是從事文化建設還是都市發展相關領域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得到啟發,特別是對準備去美國留學研習或是觀光考察的人,本書絕對是絕佳的觀光導讀與學習入門。簡言之,這本書適合任何關心台灣文化藝術與城市發展的人閱讀。 對我個人而言,
汉宝德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他也提倡「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即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对於传统建筑,汉宝德主张「好的才保存」而非「保存就是好」。并不主张年轻建筑师太过投投入传统建筑研究,恐怕青年建筑师因过於沈迷「记忆的价值」,而回不到创作的途径。 汉宝德在书中谈建筑的空间思考、探讨什麼是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探索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以及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后综论「建筑这一行」,提供建筑新人完整的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
自然的建築是連結【場所、素材和地球環境的幸福關係】的建築。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提出他的特殊觀點,透過具體實例探討水、石、竹、木、土、和紙等素材,建造他心目中的幸福建築。 「混凝土」這種素材與「二十世紀」這個時代,因性情相投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一種技術,覆蓋整個世界,把世界變成一體,這就是二十世紀的主題:國際主義與全球化,以此建立國家、都市與文化。在建築的領域內,有可能達到全球化的,恐怕只有混凝土。 那麼何謂自然素材呢?有人認為,混凝土也是自然素材。照邏輯來說,它的主要材料是砂、小石頭、鋼筋、水泥,而水泥則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所以,組合這些自然素材所造出來的混凝土,當然也是自然素材。是否屬於自然素材,並非問題的所在。事實上,自然與人工的界線頗為模糊。 所謂
32個有關香港本土建築特色的個案,勾劃出香港城市發展的地圖。本書收錄的個案並非大師級的作品,卻標誌著某個時代香港建築的歷史﹔重要的是,反映了香港人對建築物的影響。英國建築師CedricPrice 用不同形態的雞蛋來形容城市的發展。作者則用茶葉蛋、蛋撻、出奇蛋來形容香港獨特的城市發展。
古時的中國人沒有坐椅子的習慣,但已講究得將坐姿分為;「坐」、「踞」、「跪」、「跽」四種。不同身份及性別的人會作出不同坐姿──女子一律屈膝而跪;宮殿內的大臣見皇帝時,會根據不同情況「跪」或「跽」;「踞」而不盤膝被認為;於禮不合,孟子更曾因妻子坐得不雅,而想要休妻……中國人慣於坐在蓆上、榻上和床上,直至東漢時期高足坐具傳入中國,再經過多年發展,椅子才普遍應用於民間。 中國人是怎樣從席地而坐進展至發明椅子,甚至製作出令國際收藏家也趨之若鶩的家具呢?一張看似簡單的中式木椅,可以告訴我們什 ?本書透過一張明式官帽椅的前世今生,介紹中國坐具的發展。一張官帽椅的解剖與鑑賞,透視了中國文化的精緻與綜合性,包括對材料與工藝的追求、文人的審美和讀書濟世的道德情操
業主在接收新樓時,多會選擇自行檢驗,然而,期間會遭遇不少問題,如:對驗樓步驟感束手無策;未能妥善運用驗樓時間;未能準確判斷哪些元件需要執修;檢驗新樓時草草了事,待入伙後才發現大量潛在問題,賠上金錢損失;因標準差異,與發展商爭執不斷等等。 本書內容標準以中國國家質檢局所定的規範作為參考依據,同時對比香港過往常用的英國標準,所以本書適合香港境內各類新落成房屋驗收,以及業主到國內置業收樓之用。 在新樓買賣程序中,新樓檢驗是常被業主忽略卻又重要的工序。收樓時發展商會提供一份執修表予業主檢查室內設備及材料是否對辦,然而,不少業主對新樓檢驗根本不知如何入手,所以草草填寫執修表便算。到新居入伙後才發現瑕疵處處,這時發展商責任期已過,業主更是投訴無門。檢驗單位超過八千個,因此被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