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 想擔任國民法官的你,此時正在審理一樁刑事案件,而唯一的證據就是指紋分析結果, 「你會判被告有罪嗎?」 如果你拿到的是咬痕比對、藥毒物檢驗、DNA分析結果呢? 本書將揭露現行的鑑識方法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高度準確、可靠, 有時甚至一點也「不科學」!! 在判定一個人有罪與否,對他的人生造成重大改變之前, 我們應該先自忖:這份證據究竟有多「可靠」? 倘若你相信生命與自由正處於危急關頭,精確度與坦誠是最根本的, 這就是一本必讀之書。 ◎各界聯合推薦: 李承龍博士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副教授,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 謝松善(阿善師) 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戴伸峰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金孟華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羅士翔 台灣冤獄平反協
有罪? 還是 無罪? 她真的殺了父母嗎? 是完美謀殺?還是莫名指控? 是背負惡名的嫌疑犯?還是活出自我的大齡女? 與開膛手傑克齊名的驚世血案 故事多次改編為電影、影集、舞台劇 犯罪史上最受矚目的女性────麗茲.波頓────橫跨兩世紀的未解謎團 美國最高法院書記官、國際刑事法庭顧問耗時30年追蹤調查 首度收錄70餘幅照片 歷史信件剪報 至今尚未公開檔案 爬梳美國鍍金時代的社會焦慮 重現世紀歷史懸案的真實面貌 麗茲波頓拿斧頭 砍了媽媽四十下 發現自己鑄大錯 再砍爸爸四十一 ──知名童謠 1892年8月4日上午11點,美國麻塞諸塞州弗爾里維市第二街的波登家傳來一聲驚呼。鄰居好奇探問,只見波登家二小姐麗茲叫喊著:「喔,請過來一趟,有人殺了我父母。」這聲驚呼開啟了日後轟動全美、舉世矚目
不只是美國法律史,也是美國社會生活史 一本影響美國法律史及社會史研究的劃時代巨著 訴求人人平等的美國如何面對種族歧視的歷史? 作為民主大國為何採用繁複耗時的總統選舉制? 美國女性如何爭取曾經無緣的社會與政經權力? 為何即便犯罪頻仍槍枝管制依然受到層層阻礙? 想了解美國社會文化,要先了解美國的法律 《美國法律史》是傅利曼於1973年出版的法律史巨著,多次增補、再版,本書是2005年新版的中譯本。內容涵蓋美國殖民地時期、獨立革命至19世紀中葉、19世紀下半葉與20世紀四大部分,更擴及刑法、民法、商業法、海事法、離婚法等各類面向,並探討美國法律界組織文化的變遷。這是一本美國學術界公認為完整深入的美國法律史。本書出版以來,影響力不侷限於法學界,在歷史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受
在近代社會的條件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取學術和政治為安身立命的〝志業〞?在一個因"除魅"而喪失了意義的世界中,學術和政治是否能夠成為新的"神",讓志在追求知識或參與政治的人,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為世界創造價值? 本書收入韋伯最著名的兩篇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篇演講,是韋伯去世前不久,在戰爭與革命侵襲籠罩下的德國〝新〞文化重鎮慕尼黑。韋伯總攝他一生學術、思想、道德與政治的關懷,透過歷史與社會學角度的比較分析,以及在道德、價值層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學術知識與政治行動的性質、條件、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籲。 這兩篇演講,是二十世紀思想的最重要文獻;它們讓讀者沈痛地認識到近代人處境的艱難,也迫使讀者用〝英雄倫理〞的態度,在〝平實的眼前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