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本書蒐集了28位職能治療師的臨床故事,敘述他們與照顧者協力,一起促進或老或小、或發展障礙、或身體障礙、或心理社會失能、或健康老人,提升其日常生活功能,過著有生活品質的生活之經驗。這些發生在家庭、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老人中心等地方的故事,也反應了職能治療師在各個社區場域裡,陪伴著有需要的人,努力一起向高品質、高自主性生活的願景目標前進。
「 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 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 理解大腦記憶是如何創造認知並決定我們的行為。 精神病學家以真實案例故事和文學哲學電影作品,向我們揭示大腦的奧祕, 用*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重新定義我們對大腦記憶的認知。 ◆都柏林三一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薇若妮卡.歐金的神經醫學*威之作。 ◆《衛報》、《紐約時報》、《觀察家》、《星期日泰晤士報》一致好評力推!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作者菲莉帕?派瑞(Philippa Perry)讚揚力薦:「讀來精采。作者用豐富的案例研究讓困難概念變得容易理解。心理輔導員、心理治療師、心靈導師和精神科醫生都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從精神醫學到神經科學的闡釋應用,旁及思覺失調症、產期憂鬱症、失智症、失憶症、腦瘤、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