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照歷史順序,根據先秦兩漢到六朝唐未及遼金元明清各時期文化風貌的主要特徵,闡述中國三千年文明史所留下的著名遺跡,如:先民草創的公社村落,群雄逐鹿的古戰場,綿亙萬里的長城、水利工程的奇蹟,古都的宮觀城垣,複雜多樣的塔樓橋梁,古墓中的藝術世界,石窟寺廟內精美的雕刻壁畫,歷代文化名人的故里舊居,富有詩情畫意的古典園林等等,透過這些珍貴的史實,展示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所做的巨大貢獻。
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 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
《粵音韻匯》是中國用國際音標記錄、研究粵語的著作,著者是黃錫凌。1941年由上海中華書局發行初版,1957年3月中華書局香港分局重印出版。1979年4月重排發行,1981年1月重排本再次重印,至今仍很容易在香港的書局中找到。 《粵音韻匯》全書共117頁。正文包括檢字索引、范例、粵語韻目表、粵音韻匯檢字、廣州標准音之研究等內容;卷首有容肇祖撰寫的序言,卷末有兩個附錄:一是《粵音羅馬字注音新法建議》,二是本書的英文導論和《書中使用音標說明》(英文)。 《粵音韻匯》以廣州音53個韻母為經、19個聲母為緯。書中以“國際音標(寬式)”為注音系統,按韻母中的主要元音依次排列,同韻的字依聲母順序排列,同韻同聲的字再按聲調排列。一字多音的則加上簡單注解,如在gau下的“校”注“校對”,tsai下的“差”注“差使”。變調、讀書
為了讓市民認識粤語流行詞彙的本字和讀音,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研究中心曾參與攝製電視節目“妙趣廣州話” 。因資料翔實考究,講解扼要清晰,內容莊諧並重,節目播放後,成為廣大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本書是由陳雄根、何杏楓和張錦少等三位學者在該節目的基礎上,篩選了一百個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粵語詞彙編纂成冊。 對於文字工作者、教育專業人士,以及對粵方言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這是一本絕對值得推薦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