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等的维护、常见故障与处理及故障实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仪表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职业院校自动化仪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考。
在钟表技术领域,从古代的日晷到现代的石英钟表,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然而日新月异的钟表技术成就,应当首推目前在商业橱窗中展示的各种精密机械钟表和轻巧新颖的石英电子钟表。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两大类钟表的基本原理和装配、维修技术。 本书主要用于钟表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此,在编写时,特别注意基本原理与实践技术并重;机械技术与石英电子技术共容;时钟机构与手表机构齐备以适应各个方面、各个系统的教育和培训的需要。 本书除部分结构设计、齿轮参数计算、尺寸链计算及振动公式推导属高职或高级工培训教育层次外,其他内容均适用于中专、职校和技校的技术教育或初、中级工技术培训。
本书是在保持第五版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除旧添新、适当修改而成的。本书内容共分十章。除了介绍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本书还分别介绍了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检测元件与传感器、自动控制仪表及执行器等;在简单、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介绍了新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后结合生产过程介绍了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适用于其他一些类型(例如石油、医药、轻工、食品、林业、冶金、煤矿、生物、环境 )高校相关专业,还可供从事连续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实例分析的形式剖析蒸汽、气体、液体、批量控制以及其系统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系统诊断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流量测量系统出现问题,绝大多数不是流量计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等环节中存在问题,本书有事实、有分析,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经验和教训容易记取。每一节都自成段落,读者可以从任何一节开始阅读。本书适合从事流量测量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的技术人员、中高级仪表工和计量、能源管理人员阅读,并非常适合作为培训教材。
《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全面系统地介绍在电子产品生产、调试、维修工作中各种常用检测仪器仪表的基本结构、适用场合、功能特点以及基本操作使用方法。重点介绍了万用表、电压表、频率计数器、钳形表、示波器、兆欧表、信号发生器、场强仪的种类特点与其典型仪器的按钮功能,以及在调试、维修和测量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全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的展现,突出技能传授的特点。 《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适合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电类专业“仪器仪表使用与维修”课程的教材,也适合电子产品生产、调试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售后服务和维修人员以及业余爱好者阅读。
本手册以我国的轴承国家标准及轴承产品样本为基础,参照国外主要轴承公司(厂)近年来的轴承产品样本,按照轴承结构和类型尺寸系列编制而成。本《手册》包括外轴承代号对照、外轴承公司(厂)补充代号说明、外轴承公差等级、游隙代号对照、外主要轴承公司(厂)名录等。手册采用国家标准,内容实用,编排合理,查询方便。可供轴承生产、经营部门广大技术人员、计划生产管理人员、机械维修人员、仓库管理人员、供销和外贸工作人员查阅使用,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
本书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相关内容为主线,用通俗简要的语言来诠释生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奥的教育理念。本书内容涵盖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定义、特点、发展概况和在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地位等,以及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对该专业有初步了解,方便制定学习规划,对学习专业课也起到先导作用。为了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本书还介绍了大学教育理念的演变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后,对大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创业或考研深造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本书结构清晰,通俗易懂,通过追溯专业背景和发展趋势,将相关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案例,将教育理念、方法置于情景之中,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助于认识专业、认识教育、认识自我。本书适用性强,既可作为测控技术与
张立军主编的《仪表自动化系统安装与投运》主 要介绍常规自动化检测仪表、显示仪表、控制仪表和 执行器的工作原理、校验、安装,以及由常规自动化 仪表构成的简单控制系统和复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投运及参数整定。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自动控制技术专业和生产过 程自动化专业,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从事生产过 程自动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汇编收集了截至2005年4月底发布的妇科、计划生育器械方面的标准27项。 本汇编收集的标准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YY或YY/T),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经清理整顿国家标准应转换为医药行业标准的,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管械[1999]110号文规定的相应过渡号:YY 91×××—1999进行了修改。鉴于部分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核对)。 鉴于本汇编收录的标准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所用计量单位、符号未做修改。
本书简要阐述气体流量计量基础知识,各种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结构、原理、特点、检定和误差处理方法等,并列举各种实例供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可供从事流量计量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检修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归口。
本书是与朱明华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仪器分析》(第三版)配套的实验教材。? 本书共分十三章,内容涉及色谱、电分析化学、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分析方法。在 保持原教材的特点,即实用、适用、简便和先进的基础上,结合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仪器分析本学科的进展,对《仪器分析实验》(版)进行了修订,删除过于陈旧、落后的实验仪器,代之以较新的、有代表性且适合于教学用的仪器,适当增加了与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有关的新实验内容。?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化工和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参考。
本书共十三章,主要讲述热力测量及仪表的基本知识;热力发电厂热工过程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水位、炉烟成分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表;热力生产过程中的机械量,如位移、振动、转速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表。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测量及仪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计算机组态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比较快捷的方法,是当前自动控制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技术设计过程。本书介绍组态技术设计和制作方法,突出这项技术的工程性和应用性,语言通俗,力求使读者一学就懂、一学就会。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组态软件概述,工控组态软件的初步使用,趋势、报表、报警组态画面的生成,曲线显示,构造实时数据库,安全机制,控制策略和设备通信设置,力控组态软件的应用,组态项目实训。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以及高职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师生作为实训教材使用,也可供工矿企业、设计和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长期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生产、科研实际而编写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吸光和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及其应用。同时,注意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适当介绍了仪器分析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如酶催化动力学分析、细胞生物电化学分析、生物质谱、原子荧光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毛细管电动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以及微波压力溶样技术和分析质量控制及分析质量保证等内容。各章均安排有实验技术或应用,章后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
本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智能仪表的原理与设计技术。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智能仪表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思想、嵌入式系统、新颖A/D和D/A转换器、点阵显示装置、现场总线、虚拟仪表、蓝牙技术、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对智能仪表的支持,智能仪表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设计等。教材注重实用,对典型器件和典型电路的剖析深入浅出,主次分明。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智能仪表设计、制造、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1007--1989《电导率仪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巧梅、顾敏杰、金春法。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 1007—1989。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CJ/T 112—2000《IC卡家用膜式燃气表》。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参考了EN 1359《煤气表一膜式煤气表》,本标准是对CJ/T112—2000《IC卡家用膜式燃气表》的修订,与CJ/T 112—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IC卡膜式燃气表的适用范围,*流量从10 m3/h增加到160m3/h,同时将该标准的名称改为《IC卡膜式燃气表》; ——取消了存储卡; ——取消了使用交流电源的IC卡燃气表; ——增加了内置电池的使用寿命要求; ——增加了对IC卡燃气表外观的要求; ——环境条件要求中,增加了对IC卡燃气表贮存温度的要求; ——外壳防护等级由IP31改为IP53; ——增加了静电保护的要求; ——增加了静态电流和*工作电流的要求; ——增加了转换误差的要求; ——增加了安全性要求。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