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53-201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所址选择,电气部分,配变电装置的布置,并联电容器装置和对有关专业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53-201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将规范名称由《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改为《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2.将规范的适用范围从“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扩大为“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 3.增加了20kV变电所设计的各方面的技术要求; 4.增加了高层民用建筑物内变电所的设计要求和防火要求; 5.增加了“预装式变电站”一节的内容; 6.增加了变电所新型操作电源设计条款; 7.补充了并联电容器装置工程设计条款; 8.补充、完善和修改了变
本书全面阐述电力系统分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和算法,介绍这一领域的最近发展。全书共分8章。第1章和第2章分别讨论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潮流计算和静态安全分析。第3章介绍了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有关问题。第4章阐述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电的原理、模型和潮流控制。第5章介绍发电机组与负荷的数学模型。第6章和第7章分别讨论了大干扰下及小干扰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第8章阐述了电压稳定问题。附录给出了用C++编写的完整的P-Q分解法潮流程序。
《脉宽调制DC-DC功率变换——电路、动态特性与控制设计》是涉及脉宽调制(PWM)DC-DC功率变换技术的性参考书。 本书为功率电子学领域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理解PWM DC-DC变换器提供全面而完整的指南。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阐述了PWM DC-DC变换器电路和工作原理及其动态特性,同时也深度讨论了PWM DC-DC变换器控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DC-DC变换器基础;DC-DC变换器电路;动态建模;功率级动态特性;闭环性能;电压模控制及反馈设计;电流模控制及补偿设计;电流模控制的采样效应。 《脉宽调制DC-DC功率变换——电路、动态特性与控制设计》提供完整的个性化测试题和仿真结果,以及可下载的PPT文件和可直接运行的PSpice程序(下载地址:http://booksupport.wiley. com)。本书对于专业领域的工程师、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是一本理想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电缆基础知识,电缆选型,电缆线路敷设施工程序、质量标准,电缆线路试验,电缆线路的运行维护、故障查找和管理要求。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在电力电缆线路选型、敷设施工及日常维护中遇到的问题。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电缆选型、线路设计、敷设施工和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阅读,也可供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本书系统讲述了柔性直流输电的理论和应用。内容包括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工作原理、主电路参数选择与损耗计算,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网的控制和故障保护策略,单向点对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流线路改造成直流线路的拓扑结构及特性研究,柔性直流输电应用于海上风电场接入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方法和机电暂态仿真方法,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的绝缘配合设计,MMC阀的设计等。本书适合于从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技术人员和电力系统科研、规划、设计、运行的工程师,以及高等学校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
本书以一种易懂、明晰、有条理的方式论述系统辨识,而且特别注重面向应用的辨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时域与频域、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的非参数模型辨识和参数模型辨识,比较深入地讨论了辨识的数值计算和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对多变量系统辨识、非线性系统辨识以及闭环系统辨识等也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全书共分9个部分,24章,各章论述系统、简要,配有习题和数据集,供读者练习,以加强理解。本书可供自动化类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工程科技人员选用。
无线电能传输是人类的一个梦想。100多年前,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开启了对无线电能传输的探索。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提出了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的机理,使中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成为可能,这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的热潮。目前,企业界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热忱远高于学术界,多种技术和产品标准相继制定,手机无线充电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桩已有产品出现。然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远没有像有线输电技术一样成为一种通用的技术。为此,本书将介绍现阶段最具应用价值的磁感应、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系统地阐述它们的原理、特性和设计方法,以推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起源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第3章介绍
本系列图集是为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 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5]1899 号)和国家能源局《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 2020年)》(国能电力[2015]290号)的贯彻落实,满足 **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急需而编写的。系列图集共分 四套,每套分上、下册。系列图集分别为:《架空线 路与电缆线路工程通用标准图集)(上、下册)(附CAD 光盘)(设计.加工安装.设备材料),《变电配电工 程通用标准图集》(上、下册)(附CAD光盘)(设计.加 工安装。设备材料),《电气二次回路工程通用标准 图集》(上、下册)(附CAD光盘)(设计.加工安装。设 备材料),《现代建筑电气工程通用标准图集》(上、 下册)(附CAD光盘)(设计。施工安装。设备材料)。本 系列图集所有图都刻录在CDROM多媒体光盘中,因而 可操作性强,不仅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实际使用 价值。本系列图集可供
由美国特-加拉雷(A.G.Ter-Gazarian)所著、周京华、陈亚爱和孟永庆共同翻译的《电力系统储能(原书第2版)/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主要讨论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详细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具体示例以及储能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对各种储能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之间的关系。 本书适合从事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人员或企业研发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
面向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与控制,本书引入一类基于随机过程构建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理论,分为频域与时域两个部分介绍。在频域部分,提出了基于平稳随机过程与功率谱密度描述的“时频”变化方法,结合Wiener-Khinchine定理,将频域随机过程理论从机械与空气动力学领域,拓展应用于大型风电场的建模、电力系统频率偏差与AGC问题的分析之中;在时域部分,提出了基于伊藤过程的新能源功率随机性建模方法,结合Feynman-Kac定理,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收敛级数逼近与矩优化方法,避免了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过程中的组合爆炸问题,可以应用于大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AGC、配电网与输电网调峰等一系列典型的分析与控制问题求解之中。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运行单元划分、状态量描述、状态量变化和状态评估等。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架空输电线路(以下简称“线路”)运行状态的技术评估工作;35kV架空线路可参考采用。
本书从国网系统各单位在海外的履责故事中精选14个故事组成合集。书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国网公司在海外的履责实践,彰显了国网公司的企业文化。
电力系统恢复是电力系统在面对大停电时通过各级调度单位、发电厂与变电站共同协作把电力系统重新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一系列操作的总称。《电力系统恢复理论与技术》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恢复理论的*研究进展,力求全面介绍电力系统恢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电力系统恢复中的安全校验与调控、黑启动中的控制决策与现场试验、网架重构阶段的路径寻优与多目标优化、负荷*投入量与投入顺序优化、主从递阶式分区协调恢复技术、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等。 刘玉田、王洪涛、叶华专著的《电力系统恢复理论与技术》内容新颖,覆盖面广,系统深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力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以及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图集是为配合新一轮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满足*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急需而编写的。本图集从工程实际出发,综合地吸取了全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实践经验,系统地归纳了中压电网(10kV、6kV、3kV)和低压电网(380/220V)的变配电工程的设计范例,设计、加工安装与设备材料三大环节紧密相联,为方便设计人员出图,配备了与本图集配套的CAD光盘。本图集必将为新一轮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图集所有图样均采用新国标图形符号绘制,并遵守计算机辅助绘图规定,选用模数M为2.5mm的网络系统。本图集所有图都刻录在CDROM多媒体光盘中,因而可操作性强,不仅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详细全面地对Hilbert-Huang变换理论及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Hilbert-Huang变换理论;经验模态分解存在的问题;该变换理论在设备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电能质量检测、电力负荷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其人工智能方法的结合等。本书可供电气工程领域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还可为从事电力系统信号处理、故障诊断和识别的科技人员参考。
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技术对于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质量和实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结合作者长期从事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的实际经验,系统地阐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测试的方法和技术,给出了大量测试案例,并对经测试发现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典型缺陷进行了分析。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测试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终端测试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处理性能测试技术、主站注入法测试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故障处理性能用例、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处理性能的现场短路试验测试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常见缺陷分析等。
本书以电气控制与PLC控制为主线,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全书分为电气控制和PLC控制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电气控制部分根据现有电气发展趋势选取了目前常用的低压电气进行讲解;精心选择了大量基本控制电路进行分析,突出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控制思想;通过对工程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使读者加强工程电路分析能力;通过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和相关设计计算的讲解,提高读者的实际设计能力,为后续的PLC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选作相关专业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教材,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83 10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1个附录。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导管、线槽敷设,配线,封闭插接式母线敷设,封闭插接式照明母线敷设,工程交接验收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开元路21号;邮政编码:310001;电子邮箱:gmo@zjkygroup.corn)。
本规范适用于±800kV及以下换流站换流阀的施工及验收。2012-12-01实施。
本书是按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从底层向上层来编写的。在介绍配电自动化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配电终端FTU、TTU、DTU、RTU等,然后介绍通信系统,*后介绍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在章节安排上同时穿插馈线自动化、配电网的故障选线、SCADA系统、电能计费、AM/FM/GIS、LM、工程实例等内容。本书理论结合实际,同时融入一些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使内容前后贯通,并辅以思考题和自测题,使读者易于掌握,因为技术较新,配套实验的开设正处于积极探索发展阶段,本书也给出了配套实验。
本书结合智能电网工控安全的基础知识和国家电网实际采用的防御技术,系统、全面地讨论了智能电网工控安全的思想和方法。第1章介绍智能电网工控安全的基本知识以及理论基础;第2~5章介绍物理设备的工控安全及防护方案,着眼于各种设备的网络安全架构方案、使用场景以及注意事项的描述;第6章着重介绍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并给出详细的例子;第7~9章具体介绍智能电网工控安全的几项重要技术:数据安全及防护、安全接入及防护,以及安全感知技术,分析国家电网当下正使用的安全技术同时也对未来的**技术进行展望;第10章介绍测评及标准认证。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与用户联系为直接的环节,其覆盖范围广泛,运行环境复杂,馈出线分支较多。我国电力系统曾一度存在"重输电,轻配电"的现象,因此配电网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明显落后于输电系统。随着城市电缆线路所占比例增加,馈线电容电流增大,因而在发生弧光接地故障情况下熄弧变得更加困难。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被广泛采用,利用稳态量"群体比幅比相"的传统选线方法不再适用补偿接地电网。同时,由于配电网大多具有"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特点,分支众多、结构复杂,且拓扑结构经常发生变化,即使故障选线正确,也很难确定故障所在分支和位置。因此技术和经济综合因素决定了配电网故障选线、单相接地故障保护和故障定位有其特殊性,多年以来一直是个影响重大而未有效解决的课题。线缆混合的补偿接地电网故障行波及暂态量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