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超快激光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常用器件及典型应用。全书共12章,第1和第2章概述了超快激光的发展与特性,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对超快激光有大致了解;第3章叙述了测量飞秒激光脉冲的主要方法;第4和第5章讲述了激光锁模的原理与技术及典型的超快激光光源,通过该内容读者可进一步增强对超快激光的认识;第6和第7章介绍超快激光的频率变换与展宽,通过该技术不仅可极大地丰富超快激光可覆盖的波段,也能有效地扩宽光谱宽度;第8和第9章是有关飞秒激光的非线性脉宽压缩、相位锁定、同步及相干控制与合成的内容,是实现少周期及光波电场可控极端脉冲的重要技术;第10章介绍了基于啁啾脉冲放大原理的飞秒超强激光技术与装置;第11章是目前超快科学的最前沿??阿秒脉冲的原理与技术;最后一章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超快激光的多学科应用。
本书撰写了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激光诱发电位的方法,采用可调半导体激光器提供连续输出的灼烧感痛温觉刺激,采用固体染料激光器提供脉冲输出的冲击感痛温觉刺激,对人手背中心进行刺激,提取激光诱发电位,作为镇痛程度评估指标,结合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与重建的激光诱发电位快速提取方法,既能稳定客观地量化监测疼痛程度,又降低了受试者的痛苦。疼痛激光刺激器性能稳定,无创,量化可调,体积小,便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刺激疼痛发生和疼痛机制基础研究。
硅光子技术在电信通信、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望最终取代电子技术。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硅光子技术,从光无源器件到光有源器件,从功能结构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制造到测试,从器件回路到系统回路,从理论分析计算到仿真等,涵盖器件结构原理、设计、制造、封测、仿真等全流程,结合大量实例详细说明硅光子从器件到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并辅以仿真计算源代码供学习和参考。本书共四篇,第1篇介绍硅光子发展及其应用,包括硅光子研究现状、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第2篇介绍光无源器件,包括光学材料和光波导、基本功能结构和光输入/输出结构;第3篇介绍光有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第4篇介绍系统设计
高以智、姚敏玉、张洪明、霍力编著的《激光原理学习指导(第2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配套教材)》密切配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激光原理》第7 版的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六章:激光的基本原理;开放式光腔与高斯光束;电磁场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激光振荡特性;激光放大特性;激光器特性的控制。每章配有内容提要、思考题、例题和习题。部分习题给出不同程度的解题提示。书后附有习题的参考答案。 本书适于高等学校中与光电子技术有关的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供自学激光原理或相关课程的学生以及准备考研的学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几种典型精密激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系统组成与工作特性,并将基本测量原理、典型商用仪器、被测对象特性和实际应用环境联系起来。本书共6章,包括激光基本原理及典型器件、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测距技术与系统、激光光栅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共焦测量技术与系统、激光自准直技术与系统。
有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在信息、工业、国防、医疗等各个行业都有重要的应用,是未来光子发展以及国际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阵地。本书重点介绍了有机光功能材料及其在激光器件方面的应用,从光功能材料的发光机理、激发态过程及激光基础理论出发,讨论有机微纳激光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激光显示应用。
本书在讲述激光技术基本理论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来实现掌握激光切割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每个技能训练项目由一个或几个不同的训练任务组成,主要包括:激光切割图形处理技能训练、激光切割基础技能训练、激光切割材料加工技能训练和激光切割典型产品实战技能训练。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光电类专业的激光加工类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激光行业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
本书对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并基于SeeFiberLaser软件进行仿真和优化。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光纤激光器基本知识、连续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脉冲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单频/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特殊光纤激光器理论模型与仿真算法、SeeFiberLaser主要功能与使用技能、基于SeeFiberLaser的光纤激光器仿真与优化。
本书是作者多年关于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研宄成果的总结,主要对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进行了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描述,包括相关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及器件设计、制作技术、专用器件的实现和应用,先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本书内容包括综合的背景介绍和现有的光波导、光学非线性、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器件设计及量子讨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另外,本书还重点阐述了关于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所需的制作技术,包括铁电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波导制作技术和用于准相位匹配结构制作技术,后讨论了一些专用波导非线性光学器件的实现和应用。
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王中林教授研究组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首次提出。在人机界面、主动式传感器、主动式柔性电子学、微型机器人、智能电子签名、智能微纳机电系统以及能源技术等领域中,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介绍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物理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器件单元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共分11章,包括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导论、纤锌矿结构半导体材料中的压电势、压电电子学基本理论、压电电子学晶体管、压电电子学逻辑电路及运算操作、压电电子学机电存储器、压电光电子学理论、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池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对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在光电化学过程和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 一,内容丰富,不仅有详尽的光学和激光扫描技术理论,而且给出许多实际的扫描实例;第二,覆盖面广,既介绍了常规的扫描技术(如单反射镜、转鼓),又阐述了一些利用诸如微纳米光学(微光机电系统)和全息光学的先进技术研发的光学和激光扫描装置;第三,为使本书能够充分反映光学和激光扫描技术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汇集了该领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26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书可供光电子学、空间传感器及系统、遥感、热成像、军事成像、光通信领域中从事光学和激光扫描器设计和制造、光电子仪器总体设计、光学系统和光机结构设计的设计师、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本书由活跃在聚集诱导发光与分析化学交叉前沿研究领域的多位科研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经验,对聚集诱导发光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主要内容包括:荧光基本原理和聚集诱导发光探针介绍、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化学传感与分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生物传感与分析、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用于公共安全分析及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等。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 聚集诱导发光 是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聚集诱导发光在基础科研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为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铺垫,引领广大读者对聚集诱导发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本书中的诸多实例也可激发初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物理机制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开拓其科学视野。本书有助于发光材料领域的学生和年轻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的研究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专业领域方向的研究。
全书在系统介绍光纤通信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兼顾了现代光纤通信的主流技术和发展应用,以实践应用为核心,以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任务为载体,强调课程学习与真实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全面讲述了光纤接续、系统设计、测试与线路维护方式、光传输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等应用知识,突出了使用性与工程实践性。强调光纤通信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注重实际施工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迄今为止大多数可穿戴传感器的开发都是基于电学传感器。这些电学传感器通过测量电阻、电流和电压等电学性能的变化获知外部信号,它们普遍都对电磁干扰很敏感。光纤布拉格(Bragg)光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器件,它在光纤光栅传感应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尺寸小、重量轻、耐温性好、复用能力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早已成功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化工、电力、船舶、煤矿、土木工程等各个领域,国内近些年来我们首先将其应用于体温、心音、脉搏、血压等可穿戴人体生命体征的测量中。《智能穿戴光纤与光子集成》共分为9章,由浅入深具体介绍了可穿戴光纤光栅人体温度和心动传感、光纤光栅解调光子集成、光波导耦合器、光栅耦合器、阵列波导光栅、光电探测器以及光子集成芯片解调等,《智能穿戴光纤与光子
本书系统介绍了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器件中的电子信息理论、物理内涵、光学知识,以及器件制备与应用中所涉及的材料、结构和制冷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对红外与太赫兹器件制备、应用研发以及实际工程使用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全书分为5个部分,包括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基础、红外热探测器、红外光子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以及太赫兹探测器与焦平面阵列。其中红外热探测器部分单列了气动探测器一章,红外光子探测器部分分列了多种近十年开始进入成熟期的器件类型,太赫兹探测器从原来的一章扩充为一个部分,并对近期的一些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
《红外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非制冷IRFPA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内容包括热型红外探测器和非制冷IRFPA的性能极限,铁电体、电阻测辐射热计、热电、二极管、双材料、热光等和非制冷IRFPA相关的技术与动向,真空封装技术,以及搭载了非制冷IRFPA的红外相机的技术和应用。
面对化石燃料的日益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太阳能由于无污染、储量大、无地域限制等优点,备受科研人员的青睐,而光伏技术则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太阳能电池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书围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讲述了太阳能与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知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且从光阳极、对电极以及电解质三个方面介绍了改善电池性能的途径,*后对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和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相应的总结。
本书提出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与方法,首先从微波光子的跨域交叉融合出发,分析了其多学科特点,探讨了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技术挑战;接着,基于微波光子多学科设计的内涵,将需求-功能-逻辑-物理(RFLP)系统工程论方法引入微波光子系统的设计中,形成了基于RFLP的微波光子系统仿真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微波光子器件、处理单元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阐明了微波光子跨域特点和时空频多维映射原理,并以微波光子干涉仪系统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建模仿真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本书探讨了不同专业工具所建立的异构模型的统一封装方法,并针对微波光子跨域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探讨了多核心、多进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对仿真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能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成像,因此成为纳米光学测量中重要的工具之一。本书首先对近场光学的基本概念和探测原理进行概述,然后对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工作原理、功能模块、关键技术、性能指标等进行阐述。纳米光学测量在纳米光子学和等离激元光学研究中有诸多重要的应用,包括近场光学超分辨成像、纳米尺度光场振幅、相位、矢量场、磁场、偏振、光谱等物理参数的测量表征。本书还介绍纳米光学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并针对纳米光学、等离激元光学研究中的实验测量问题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例,阐述了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