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需要掌握的技能,并细致地说明了如何使用视频通信系统、如何选择视频通信系统产品、如何做好视频会议的技术保障工作、如何建设视频会议室以及如何做好制度规范建设等。 本书共分十二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内容视频通信系统使用的相关基础知识,如视频会议简介、计算机网络、TCP/IP技术介绍,多媒体信息通信、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显示系统、摄像系统、控制系统等技术和工作原理;实践内容包括部分实例和模板、视频会议室设计标准、视频通信系统的保障措施、视频会议室常用相关设备、常见故障处理。
该书研究内容涉及到电子信息对抗学科电子侦察方向前沿领域,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初步形成了复杂信号侦察理论及应用的理论体系。传统的侦察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是平稳统计信号,如固定载频、固定重频的雷达信号等,采用的是传统的Fourier变换方法,在时域或频域开展研究;复杂信号侦察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是非平稳统计信号,如载频、重频变化的雷达信号等,采用的是二维变换方法,在二维变换域里开展研究。该书(含上下册)的出版对我国电子对抗学科发展、新一代侦察装备发展及雷达与电子对抗一体化装备发展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书以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高级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其中前10章讲述了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及系统的介绍、z变换、傅里叶变换、频率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后4章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主要学习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线性预测、自适应滤波以及功率谱估计。本书内容全面丰富、系统性强、概念清晰。叙述深入浅出,为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精选例题,并给出许多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同时在各章后还附有习题,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全面讨论了5G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和相关关键技术,内容涵盖5G网络需求与架构特征、5G网络总体架构、5G无线接入网络架构、5G无线接入网络控制承载分离技术、5G无线接入网络多网协同与融合技术、5G无线接入网网络资源管理、5G无线接入网网络资源管理、5G无线接入网络虚拟化、5G频谱共享技术等不同层面。 本书可供具有一定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本书紧密结合我国深空测控通信网研制建设的工程实践,首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功能原理、关键技术、设计规范、性能评估、*成果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全书共分10章。第1、2章介绍了深空探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构成和特点,以及深空测控通信涉及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轨道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第3~6章分别从星载设备、链路信道、测量技术和地面系统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工作原理、系统组成、技术实现和典型工程实例。第7~9章分别介绍了频谱设计与干扰防护、探测器的遥操作、深空测控通信系统天地一体化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案例。第10章展望了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标准按照6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6833—2002《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代码表》,与GB/了16833—2002相比,主要变化为: ——本标准修改采用联合国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UN/CEFAC7)代码表(UNCL) D.088,而GB/T16833—2002等同采用UN/CEFACT代码表(UNCl,)D.97B; ——将原标准的名称《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代码表》修改为 行政、商业和运输 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代码表》;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数据元目录中代码型数据元的分组; ——增加了索引。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联合国《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代码表》(UNCL)D.08B。 本标准与UN/EDIFAC了代码表(UNCl)D.08B的主要变化为: ——对范围进行了改写;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UMTS中的WCDMA:HSPA演进及LTE(原书第5版)》是一本非常著名和权威的WCDMA技术方面的参考书,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WCDMA无线传输技术,重点是WCDMA的技术特点和演进。具体内容为:WCDMA技术及其标准化、WCDMA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物理层与无线接口协议、无线网络规划与无线资源管理、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WCDMA新业务与性能分析、高速分组接入技术的演进(HSPA+)、UTRAN的长期演进(LTE)、基于TDD的TD?SCDMA、家庭基站以及终端射频的设计等。 本书可供从事电信工作,特别是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LTE网络能力随着小基站(简称小站)部署、优化以及新的3GPP功能得到增强。LTE商用网络正在承担更高的业务负荷,这需要更为先进的优化手段。尽管小站已经在通信产业内部讨论多年,但其实际部署才刚刚发生。3GPP第12版和第13版中的新功能进一步提升了LTE网络性能。本书及时地讨论了LTE小站和网络优化的相关研发和标准化工作,关注3GPP到第13版的演进内容。它涵盖了小站从规范到产品及外场测试结果、3GPP到第13版的演进技术,以及LTE优化和从商用网络中获得的经验总结。
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雾无线接入网络和云无线接入网络,包括系统架构、理论组网性能、信道估计、资源分配等,突出了云计算和雾计算与无线接入网络结合的特征及相互间差异,显示了相应的性能增益。本书籍内容详实丰富、深入浅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者理论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指导手册。
本书着重讲解采用波形级仿真技术来评估通信系统性能的原理、方法和实现技术。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理论基础,重点讨论实用性的方法,如:线性系统的仿真和建模方法、非线性系统的仿真和建模方法、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和*数的产生、通信系统建模、信道建模、以及仿真中的参数估计和性能评估;另外还给出四类案例研究。在书的后还给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并富于启发情的思考题和附录。与版相比,重点增加了现在比较热门的有关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仿真的内容。 本书的特点是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详尽论述了有关通信系统的计算机辅肋仿真的建模、方法和技术问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通信系统的建模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实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读者的进一步展开学习、工作或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本书非常适合作为通信与电子信息类
电线电缆是电工、电力、轻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配套产品,从超高压输电线路到家用电器产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电线电缆。它种类繁多,量大面广,国内生产厂家达几千家,许多产品被列入国家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的产品范围。 本社与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编辑的《电线电缆标准汇编》于2003年出版至今已五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国数千家制造企业、各个行业、各个系统的用户和众多检测机构查阅和应用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我国又制修订了大量电线电缆国家标准。为更好地满足电线电缆产品的生产、应用、检验等各方面读者对电线电缆国家标准的需求,本社与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次组织编辑了此套汇编,该汇编收集了截至2009年3月底发布的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按专业分为如下9卷: 《电线电缆
《数字式声纳设计原理(英文版)》:Digital Sonar Designin Underwater Acoust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Digital SonarDesign in Underwater Acoust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provides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coverage of research on sonar design,includ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digital signalprocessing, basic concept of information theory,ocean acoustics,underwater acoustic signal propagation theory, and underwatersignal processing theory.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general designprocedure and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the design method,system simul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nar tests in thelaboratory, lake and sea, and practical validation criteria andmethods for digital sonar design. It is intended for researchers inthe fields of underwater signal processing and sonar design, andalso for navy officers and ocean explorers. 《数字式声纳设计原理(英文版)》AuthorQihu Li.
本书以移动通信为主要对象,系统地介绍数字通信中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全书共15章,除第一章为概论外,其它各章分成两部分:“通信信号与信道”(第二至第八章)部分依次讲述通信信号的表示及特征、无线信道、移动通信和调制技术、分集接收与接收机、扩频信号、多址通信技术、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而“通信信号处理”(第九至第十五章)部分则分别介绍信道辨识与均衡、自适应均衡、阵列信号处理、通信中的自适应阵列处理、多用户检测、空时二维处理、CDMA系统的信号处理。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新颖、系统性强、充分反映了国际上近年来先进的通信信号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本书也是作者在现代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和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多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积累和总结。
本书是针对无线自组织网络移动模型研究的 系统和全面的一部参考书,总结了近年来几十种常见的Ad Hoc网络移动模型,根据基本移动特性将移动模型分为7大类:个体移动模型、群组移动模型、自回归移动模型、群体/蜂群移动模型、虚拟游戏驱动的移动模型、非周期性移动模型和基于社会的社区移动模型。同时,根据每个移动模型类别中考虑的参数,将移动性能指标也分为7类:直接移动性指标、移动性度量指标、基于链路和路径的指标、网络连接指标、服务质量指标、能量性能指标和移动预测指标。在各个章节中,针对相应的移动模型和性能指标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结果比较,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书可供通信、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关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学习和参考,也适合无线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
《认知无线电技术(第2版)》是一部有关认知无线电(CR)技术的系统论著,全面涵盖了有关的概念、原理、体系结构、协议、标准、频谱政策和产品实现等内容。本修订版的16章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基础知识,新增的8章具体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在多天线系统、政策语言、政策引擎、频谱感知与会合技术、频谱消费模型、自适应调整协议、认知网络、*标准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 《认知无线电技术(第2版)》侧重认知无线电领域的前沿研究,采用*的参考资料,并对原理、实现细节、标准和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有助于读者把握认知无线电发展的脉络。《认知无线电技术(第2版)》可供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面向 5G移动通信系统的雾无线接入网络和云无线接入网络,包括系统架构、理论组网性能、信道估计、资源分配等,突出了云计算和雾计算与无线接入网络相结合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差异,给出了相应的性能。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深入浅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者理论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指导手册。
本书是音响技术与音乐欣赏相关知识的百科,内容深入浅出,侧重实用而新颖全面。全书分三大部分:(1)电声基础,包括声学和音响在内的基础知识;(2)音响百问,对393个有关音响技术包括AV影院的实际问题阐述解释;(3)音乐与欣赏,提供欣赏音乐和选购软件的相关知识。 本书可供音乐、音响爱好者及有关专业人士阅读,在高质量声音重放方面作为参考和指南。
本书从5G需求与愿景出发,深入揭示了5G产生的背景、频率需求、候选频率及其无线传播特性,围绕5G相关的主要标准化组织及其研究的*进展对5G标准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围绕5G的关键技术,分别从多天线的演进、非正交与多址、全双工、编码与链路自适应、网络架构、用户无感知的移动性管理、以用户为中心的自治网络、毫米波系统设计、超密集网络及小区虚似化以及物联网的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5G的关键技术,*后对3.5 GHz 5G样机的设计与外场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5G应用与部署。本书全方位地系统阐述5G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是5G研发、无线通信技术教学以及工程实施人员有益的参考书。
《现代录音技术(第7版)》中的音频指南涵盖了*的音频技术,包括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插件、循环及律动工具、录音棚技术、环绕声、母带制作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及*发展。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现代录音技术(第7版)》的官方网页(www.modrec.com)提供了音频关键词搜索引擎,能帮你解决许多关于音频技术的问题。同时也给你更多的机会分享你的想法,并和其他人交换各种技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需要就能够得到不同的意见。 通过《现代录音技术(第7版)》,你能够完成以下各项内容:探索建立专业录音棚及个人音乐工作室所需的各种设备,深入剖析数字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台技术、混音技术、调音台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了解基本的动态处理技术、降噪技术,以及其他模拟和数字领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学习实用传声器拾音技术、监听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