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论述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的基础上,通过DSP器件与MATLAB仿真给出了丰富的实践应用。本书可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第1~6章)介绍DSP原理、算法、分析方法和实现考虑; 第二部分(第7~11章)介绍几种重要的DSP应用,它们均在当代信号处理设备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的附录总结了数字信号处理常用的数学公式,并为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了TMS320C55xx DSP的体系结构和汇编语言编程。本书可用作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用作从事DSP应用技术的工程师、算法开发者、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并融合了MATLAB仿真分析。*部分(第0章)首先介绍几个信号处理应用实例作为开篇,然后介绍有关数学基础及仿真工具MATLAB。第二部分(第1~7章)介绍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从连续时间信号的概念、类型(第1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概念、特性、时域描述和分析(第2章)出发,先介绍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在连续LTI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第3章); 然后讲述傅里叶级数(第4章)和傅里叶变换(第5章)及其在连续LTI系统的频域分析和描述中的作用,后两章侧重应用,分别介绍了拉普拉斯分析在控制领域(第6章),以及傅里叶分析在通信和滤波领域(第7章)的实际应用。第三部分(第8~12章)介绍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这一部分首先阐述抽样定理(第8章),然后从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概念、表达、时域描述和分析(第9章)出发,
本书详细介绍了BGP特性及应用。全书共分5个部分12章。部分为理解高级BGP,其中章讲解了BGP的基本特性,并比较了BGP和IGP的特性。第2章回顾了BGP的路径属性,在此基础上讲解了BGP的路径选择算法;同时较为深入地介绍了BGP进程和内存使用、路由选择信息库以及IOS的交换特性。第3章主要阐述了BGP性能调整的内容,包括有关TCP的考虑、队列优化、BGP更新报文生成、性能调整的相互依赖性、BGP网络性能特性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详细阐述了BGP若干策略控制技巧,包括正则表达式、加强BGP策略的过滤列表、路由映射、策略列表、过滤处理的顺序等。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设计企业和服务提供商BGP网络,这两部分的第5章至第9章是本书的核心,详细分析了企业的和运营商的BGP网络设计,内容包括若干BGP架构及其相互比较、企业网络的Inter连接性、可扩展的iBGP设计和实施指南、路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其中前10章讲述了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及系统的介绍、z变换、傅里叶变换、频率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后4章则介绍了随机数字信号处理的知识,主要学习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线性预测、自适应滤波以及功率谱估计。本书内容全面丰富、系统性强、概念清晰。叙述深入浅出,为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精选例题,同时还给出了许多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另外,在各章的还附有习题,以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是作者关于广义人工生命的科研及教学工作的阶段性总结,系统地论述了广义人工生命的学科体系。内容包括:绪论、广义人工生命的基本概念、学科架构、科技基础、广义模型、人工脑、人工感官、人工脏器、人工肢体、人工人、软件人、经络人、人工动物、人工鱼、人工植物、人工社会、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命的应用、人工生命的科学伦理和展望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对人工生命有兴趣的广大教师和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如何使用DSP软件开发集成环境CCS2.0以及开发和调试C语言与DSP汇编语言程序。主要内容包括CCS2.0的安装配置和基本特色、CCS2组成、CCS2代码生成工具、集成开发环境功能介绍、DSP/BIOS插件、硬件仿真和实时数据交换、CCS2集成开发环境的特性、CCS2的C语言调试以及实例、使用文件I/O、DSP/BIOS原理以及应用、GEL的使用、CCS集成开发实例等。 本书适合研究、开发各种基于TMS320系列DSP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与使用。
本书是“图解电路设计与制作系列”之一,内容分为基础篇和制作篇两部分。基础篇介绍制作数字电路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制作技巧;制作篇中介绍大量实用的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例如电子节拍器、电子计数器、万步计、速度计、秒表、电子存钱箱、断线传感器、信息灯、水位传感器、频率计数等。 本书着眼于提高学习者的数字电路实验技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科学、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本科生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相关专业中等专科学生的数字电路实验或者自学用书。
本书以DSRC为写作对象,主要介绍了车联网的体系架构、应用场景和通信机制,其中通信部分讲述了物理层和高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重点介绍了adhoc网络中常用的路由协议,本书还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尽管书籍内容简短精练,但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在车联网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可作为车联网相关研究人员快速了解DSRC工作原理的理想参考资料。
Android从诞生到现在仅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它凭借其开源开放性、优异的用户体验和极为方便的开发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和开发者的青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市场占有率位居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本书主要讲解Android系统源代码的结构和工作机制,完全基于Android主流版本的源代码结构来编写全书。本书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讲解详细。本书的内容涉及如何获取源码、源码的结构分析、init解析、应用层结构分析、JNI的机制分析、Android中的系统服务和内存管理、硬件抽象层、Binder机制、多媒体框架、音频系统、视频系统和传感器系统。在编写的过程中,书中的所有概念和模块实例完全根据原生态的源码来编写。本书定位于有一定基础的Android程序开发人员,旨在帮助其通过细致分析Android系统源代码和工作机制,透彻理解Android系统架构,向Android系统开发殿堂及高手
无线通信及其应用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书是针对通信系统课程教学而撰写的一部新作,在阐述方式和取材方面都颇具特色。书中主要针对无线网络的物理层,阐述了无线电传播基础和现代无线通信基本理论及技术。全书内容共分为7章、9个附录,分别介绍调制、编码、扩频等问题;每一章都有例题及详解,并在章末配有大量习题,以帮助读者理解本章所讨论内容。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和电子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预测控制(第2版)》全面介绍了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系统分析与设计、策略发展和实际应用。全书共分10章。章概述了预测控制的发展轨迹和基本原理。第2章介绍了基于不同模型的几种典型预测控制算法。第3、第4章分析了经典预测控制算法闭环系统的性能,构成了预测控制定量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第5章以此为基础给出了预测控制参数设计和整定的方法。第6章介绍了针对约束多变量系统的实用预测控制算法和在线优化的分解算法。第7章给出了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的一般描述及若干典型算法。第8章介绍了预测控制在控制结构、优化命题、优化策略等方面的多样化发展。第9章阐述了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的基本理念和稳定/鲁棒预测控制器综合的代表性方法。0章介绍了预测控制的应用概况和典型案例,指出了预测控制原理的推广潜力,并展望了预测控
这是一本使家电维修人员和无线电爱好者快速掌握收音机与录音机检修技术的书籍。本书通过入门篇、提高篇、精通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了收音机、录音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收音机、录音机各种典型故障的检修思路、检修方法和技巧。 本书附赠光盘中还提供了大量收音机、录音机(收录机)的电路图以及收音机/收录机常用调谐拉线方案示意图,可供读者在学习收音机、录音机技术以及维修时参考。 本书适合家电维修人员、无线电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电子类学校相关专业、中专、中技以及短训班的教材使用。
本书主要是根据当前的UPS销售商和用户最关心的一些问题而构思的。当前,用户关心的已不仅是单纯的电源可靠性,而且上升到了可用性。IT技术的发展对设备散热、机房布局、模块结构甚至照明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较为全面地讨论了通信网络管理技术,首先介绍了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基于OSI、TMN和SNMP3种主要的网络管理体系,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网络管理平台和软件等内容,并较详细地讨论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然后给出了系统实现应注意的要点,并介绍了一些系统的实例;接下来根据网络管理技术的新发展,介绍了下一代网?(NGN)管理和从TMN到NGOSS的发展情况;最后讨论了新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本书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践的体会,可作为从事通信网络及其管理理论研究、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大专院校通信网络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置了各种奖项。世界科技界的荣誉奖首推诺贝尔奖,我国的奖是国家科技奖,其奖项的颁发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前沿。据统计从1964~1997年因研究激光及其相关的应用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共有六人;我国的国家科技奖从2000年开始颁发到现在共有九人获此殊荣,其中北京大学的王 选院士因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使我国印刷业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获得了2001年的国家科技奖。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 们的研究成果都与激光有关,一位是八十岁的美国人格劳伯回答了烛光与激光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为新兴的量子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研究成果有望用于开发更加安全的通信加密技术;另 外两位在利用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方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并分析了图像编码标准H.264的各项关键技术,它有助于读者对H.264标准、数字视频信号处理,以及数字电视传输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本书并非对H.264标准进行描述,而只是对H.264标准中的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作者通过对H.264标准大量相关资料的阅读、消化、理解,并结合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以及多年科研工作的体会编写了此书。每一章除了进行技术分析外,还列举了实验方法、结果、曲线和图表,可供读者查阅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取材新颖、观点明确、易于理解。可供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通信专业、多媒体通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适用于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大数字视频设备的生产厂家和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