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原料生产操作》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理论上够用,指导生产中实用”、“注重岗位、遵循行业标准”的原则,力求突出浮法玻璃生产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同时兼顾内容的理论性和实时性;书中有大量的图表,适合从事浮法玻璃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岗位操作人员阅读,本丛书也可作为玻璃工程人员的技术参考、岗前培训用书。
《陶瓷工业窑炉》着重介绍了目前陶瓷工业应用广泛的明焰式窑车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同时对传统的陶瓷窑炉及电热窑炉也作了一些保留,以尽量使读者对陶瓷工业窑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具备使用、改进和设计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能力。
本书以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和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熟料煅烧、水泥制成、性能及应用、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介绍了其它通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生产的知识。本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6)城科字第263号文的要求,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主编的《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 70—90,自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
本标准代替GB/T 14354-1993《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食品容器》。 本标准与GB/T 1435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原材料、结构、工艺特定要求单独列为一章(见第3章); ——原材料中增加使用的橡胶条必须是食品级的规定(见3.1.3); ——卫生要求中重金属指标改为1.0%(GB/T 14354-1993中的3.2.1,本标准的4.1); ——卫生指标检验中苯乙烯残余量测定方法由GB 13117改为GB/T 5009.98(GB/T 14354-1993中的4.1,本标准的5.1); ——修改了检验规则(GB/T 14354-1993年版的第6章,本标准的第6章)。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玻璃钢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精城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河北鲲鹏耐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省智胜矿业有限公司、北京中电联众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力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昌桂、陈小敏。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GB/T 7672《玻璃丝包绕组线》分为l5个部分: ——第1部分: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 一般规定; ——第2部分:13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3部分:155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4部分:18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5部分:200级摄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6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 ——第7部分:玻璃丝包云母绕包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8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烧结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9部分:聚酯纤维和玻璃丝绕包铜扁线和漆包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12部分:自粘性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在考虑中); ——第21部分:玻璃丝包铜圆绕组线 一般规定; ——第22部分:155级程漆玻璃丝
本标准代替GB/T l5764—1995《平板玻璃术语》。 本标准与GB/T l576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英文名称; ——增加了术语:超白浮法玻璃、暂时应力、永久应力、吊墙、调节闸板、安全闸板、烟囱、大碹、热点、对流、原片、扒渣机、挡帘、光学变形、虹彩、点状缺陷(本版的2.5、3.6、3.7、5.28、5.29、5.30、5.31、5.32、6.46、6.47、7.49、7.53、7.54、9.259.26、9.27); ——删除了术语:热反射玻璃、玻璃平衡厚度、合格原板、原板破损率、原板废品率、标准箱(1995年版的2.5、7.37、7.50、7.54、7.55、8.6); ——将术语吸热玻璃、闸板开度、炉龄、拉边器、跑边、放边、缩边、裂口、疙瘩、边部缺陷分别修改为着色玻璃、烟道闸板开度、窑龄、拉边机、拖边、放、缩板、裂纹、节瘤、断面缺陷(1995年版的2.4、5.17、5.26、7.38、7.39、7.43、7.44
在YB/T 099--1997《石墨电极——焙烧品》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石墨电极——焙烧品”的品种。 ——增加了产品规格和长度等级; ——修改了技术指标; ——修改了“弯曲度”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代替YB/T 099--1997《石墨电极——焙烧品》。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巩主我市炭素厂、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新玉、张志强、孙伟、张可敏、符仕廷。 本标准于1997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广泛调查研究,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收入了散装水泥流通领域成熟的术语,并确定了其定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武汉理工大学。
本标准代替HG/T 2105-1991《搪玻璃设备活套法兰》。 本标准参照DIN 28150《剖分式搪玻璃活套法兰》的部分内容,并结合我国搪玻璃行业的实情。 本标准与HG/T 2105-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DN25、DN32、DN40、DN300、DN400五个公称直径的活套法兰; ——标准正文中取消PN0.6压力等级,只保留PN1.0压力等级,并对法兰的厚度b做出调整; ——增加附录A,将原标准中PN0.6压力等级的活套法兰系列放入附录A,并对铸钢法兰的厚度做出调整。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搪玻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惠萍、汪扬、钱小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 5-262~263—1969: ——HG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60104-1987《架空绞线用铝一镁一硅系合金圆线》(英文版)。 本标准与IEC60104-1987的主要差异如下: ——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调整国际标准的前言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为1.2; ——将直径范围从4.50ITlm调整到4.80mm; ——增加了附录A架空绞线用铝-镁-硅系合金圆线产品的型号表示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杭州电缆有限公司、武汉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天铝线有限公司、广东雄力双利电缆有限公司、新会三新电工器材有限公司、上海亚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本书主要介绍熔融还原炼铁炉、钢液真空处理装置、感应炉、铜熔炼转炉、高纯铝熔炼炉、炭黑反应器、渣化煤气化装置、石油裂化器、
本标准是对JC/T 429-1996《砖瓦工业隧道窑-干燥室体系热效率、单位热耗、单位煤耗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与JC-T 429-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的编写格式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中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修改了计量单位。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429-1996《砖瓦工业隧道窑-干燥室体系热效率、单位热耗、单位煤耗计算方法》。 本标准则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国家建材工业砖瓦热工测试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唐宝权、姜忠霄。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C/T 42--1991(1996)。
GB/T 7672《玻璃丝包绕组线》分为l5个部分: ——第l部分: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一般规定; ——第2部分:13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3部分:l55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4部分:18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5部分:20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 ——第6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 ——第7部分:玻璃丝包云母绕包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8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烧结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9部分:聚酯纤维和玻璃丝绕包铜扁线和漆包铜扁线(在考虑中); ——第1 2部分:自粘性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在考虑中); ——第21部分:玻璃丝包铜圆绕组线一般规定; ——第22部分:155级浸漆玻璃丝包铜圆线和玻璃丝包
本标准是对GB/T 5069.1-5069.13-2001《镁质、镁铝及铝镁质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的整合 修订,本标准与上一版的主要区别如下: ——将原来的13个部分合并按章编写,并对标准的结构和格式进行了调整,整合了《优质镁砂化学分析方法》的部分内容,同时变更了标准的名称; ——扩展了分析方法的测定范围; ——修改了分析方法的允许误差。 本标准代替GB/T 5069.1-5069.13-2001。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中冶集团武汉冶建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营口青花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秋红、杨红、曹海洁、黄菲、靖振梅、王萍、王艳芬。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5069.1-5069.11-1985、GB/T 5069.1-5069.13-2001。
本标准代替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2056-1991《搪玻璃碟片式冷凝器》。 本标准与HG/T 2056-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附录D、附录E。 ——确定了主要部件的材料,对丁腈橡胶内垫片要求进城硫化处理。 ——对标准中个别零件尺寸进行了调整和确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搪玻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厉益骏、周惠萍。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HG/T 2056-1991。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C813--1990(2004重新批准)《玻璃表面疏水污染物检测 接触角测量法》(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 C813--1990(2004重新批准)重新起草。附录B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 C813--1990(2004重新批准)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ASTM C813--1990(2004重新批准)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在附录C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还对ASTM C813--1990(2004重新批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ASTM中关于标准号的解释说明部分; ——增加国家标准的前言部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
本标准技术要求等效采用ISO 8336:1993《纤维水泥平板》、检验规则等同采用ISO 390:1993《纤维增强水泥制品——抽样和检验》中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是对JC/T 626-1996《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JC/T 626-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列了GB 20472-2006硫铝酸盐水泥;JC/T 412改为*发布的文本; ——原材料中水泥改为符合GB 20472要求,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 ——检验规则增加了“总判定”条款。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斌、陈海伦、钱雪娟。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C/T 626-1996。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河南新密市记炉砌筑耐火材料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亚静、郑强、彭西高、王文战、魏发灿。
GB/T 22459--2008《耐火泥浆》包括7个部分: ——第1部分:稠度试验方法(锥入度法); ——第2部分:稠度试验方法(跳桌法); ——第3部分:粘接时间试验方法; ——第4部分:常温抗折粘接强度试验方法; ——第5部分:粒度分布(筛分析)试验方法; ——第6部分:预搅拌泥浆含水量试验方法; ——第7部分:高温性能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22459--2008的第4部分,等同采用IS0 13765—1:2004《耐火泥浆——第4部分:常温抗折粘接强度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文)的要求制定的。 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因为具有脱硫效率高的优点,目前在火电厂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湿法脱硫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即脱硫废水。脱硫废水中含有许多对环境污染性较强的成分,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将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脱硫废水的水质比较特殊,国内现行的相关废水水质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于脱硫废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以德国废水管理条例中的烟气净化废水水质标准(附录47 2004年修订版)为基础,结合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