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玻璃工艺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基本特点:①在玻璃工艺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加强了玻璃结构理论的阐述,补充了微晶玻璃系统、金属玻璃和制备方法,加强了玻璃结构研究方法的介绍;②加强了玻璃性能的阐述和测试方法的介绍,满足技术人员对性能测量原理的理解;③增加了玻璃成分设计,可以解决玻璃技术人员在玻璃成分设计方面的茫然,建立玻璃成分与性能的数学关系,更好地满足玻璃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涉及的玻璃性能参数达10多项;④补充了一些玻璃新品种的成形工艺与加工方法,为玻璃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提供新思路;⑤在玻璃缺陷与控制方面,收集了更多缺陷图片,让读者对缺陷类型有更直观的认识;⑥在附录中收集和精选了国内外14大类玻璃品种的800多个玻璃化学组成和性能参数,相信这些资料会使读者在实践中
本书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比较全面详细介绍了玻璃的清洗、切割及钻孔、研磨及抛光、雕刻、贴膜与涂膜、化学蚀刻、丝网印刷、彩绘与镶嵌等玻璃冷加工技术,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阐述,实用性较强。 本书可供从事玻璃冷加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浮法玻璃原料生产操作》在内容编排上,遵循“理论上够用,指导生产中实用”、“注重岗位、遵循行业标准”的原则,力求突出浮法玻璃生产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同时兼顾内容的理论性和实时性;书中有大量的图表,适合从事浮法玻璃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主要岗位操作人员阅读,本丛书也可作为玻璃工程人员的技术参考、岗前培训用书。
《陶瓷工业窑炉》着重介绍了目前陶瓷工业应用广泛的明焰式窑车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同时对传统的陶瓷窑炉及电热窑炉也作了一些保留,以尽量使读者对陶瓷工业窑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具备使用、改进和设计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能力。
本书主要对玻璃深加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了阐述,力求使玻璃深加工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意义。全书内容包括:玻璃的基础知识、玻璃深加工预处理工艺及设备、玻璃的热弯与钢化、玻璃的镀膜、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深加工技术与设备》不仅适合从事玻璃深加工工作的一般技术人员使用,也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教材。本书由赵金柱主编。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由李懋强编著,全书共分3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热学陶瓷的内涵,热能和温度的物理学本质及表达方式,并介绍了作为物质热学性质的物理学基础的晶格振动和声子的概念;第1篇就陶瓷材料的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熔点、熔化热、蒸发、热分解和高温蠕变等性质的物理本质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影响上述各个性质的各种因素,同时介绍了上述各个热学性质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第2篇简要地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低维陶瓷材料,包括涂层、薄膜和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主要热学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技术。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收集的有关陶瓷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数据比较丰富,可供从事热学陶瓷材料和耐火材料的科研人员、生产
本书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材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共同组织编写的一本建筑卫生陶瓷专业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包括建筑卫生陶瓷制品,原料,陶瓷工艺学计算,生产工艺,装饰技术及色料,产品常见缺陷分析,陶瓷机械设备,陶瓷成形模具,陶瓷窑炉及其附属设备,陶瓷产品的工业设计,陶瓷产品的后加工、配套与应用,理化分析与测试技术,工业卫生与环境保护,工厂设计共14章。本书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建材、建筑领域从事建筑卫生陶瓷科研、生产、没计、教学、管理及营销的各类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介绍了国内外石膏制硫酸与水泥技术应用及发展情况;各种工艺流程方法;使用原料、燃料的质量要求。分别从生料配比、制备、熟料烧成、硫酸和水泥制造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提供了各种工艺参数、设备选型、原材料燃料及动力消耗、三废治理措施, 进行了物料、热量衡算, 并提供了典型装置的操作规程和调试规程。相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石膏制硫酸与水泥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是一本系统论述水泥及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结构等方面的著作。内容包括水泥物理化学基础、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矿物特征、水化机理、水泥石结构及工程性质、普通混凝土材料组成、和易性、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质量控制、外加剂、道路混凝土新技术、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材料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学习参考。 注意:此书由于更换过封面,以您收到的实物封面为准。
本培训教材依据*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水泥工业的*进展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建材化学分析工》及《化学检验工》编写。 本培训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基本知识;水泥化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水泥化学分析基本条件和各种化学成分的测定原理及测定要点;水泥及其原料、燃料化学分析方法及基本操作技巧;原料、燃料及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泥化验室安全制度管理和化验室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全书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密切联系实际,以八百个题目的问答形式,对水泥化验工作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掌握本教材所述基本知识,对于提高水泥企业化学检测水平和水泥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培训教材主要供水泥化学检验工和化学分析工使用,也可供水泥企业管理者
这是一本另类的、为基层读者提供一本属于“公众理解”的、能拨开心灵迷雾的、有指导意义的科普读物。通过收集水泥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示一线人员的创新才智、解读水泥生产工艺中常见的“错误概念、习惯操作”等误区,寻求用新思维,来思考和应对生产中出现的工艺难题。书中从反面提出“议题”,从正面介绍“解惑”的一些思路,“有理有据”地进一步表述。 本书从“标准、规范、专家论述和操作者实践体会”中梳理出部分“认识误区”,共列出议题四十个,小题100个。分四章进行编写:章原燃材料 侧重于物料的选择,用低、劣质物料时,采取“系统适应型”措施;第二章操作参数 侧重于操作参数的认识,提倡 “调整参数实现*化”;第三章工艺技术 侧重于工艺技术的理解,实施“合适的对应性工艺措施”;第四章使用要求 侧重于物料的合
本书主要介绍了玻璃钢理化性能、材料的分类、属性及特点、简单成型方法、制备技术、产品的用途、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与实现玻璃钢设计制造过程一体化工艺以及国内外玻璃钢工业发展概况;玻璃钢当前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选用及设计,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系列),基体树脂(热固性和热塑性),辅助材料(包括填料与助剂,主要是树脂的填料、固化剂和促进剂、引发剂、交联剂、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以及其他助剂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原材料的制法、物化性能、特性、选用及设计;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包括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概述、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力学和结构设计基础、性能设计及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与理论设计。 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玻璃钢生产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制
本教材充分体现了陶瓷原料加工与坯釉料制备技术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的设计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全书共分八个项目,项目设计按陶瓷坯釉料制备的技术岗位梯度展开,即项目一:陶瓷原料选择;项目二:原料的加工处理技术;项目三:注浆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四:可塑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五:压制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六:坯料配方设计;项目七:釉料制备技术;项目八:釉料配方设计。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不同的知识点和工作任务。项目中所要学习的工作任务可以是交叉与重复的,比如坯料制备中部分内容要穿插到坯料配方等工作任务中。通过不同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工作任务的执行,更方便高职学生掌握的陶瓷坯釉料制备知识。 本教材可以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陶瓷坯釉料操作工向更高层次
本书共分九章,从水泥生产原料、配料、原料预均化、熟料烧成到水泥粉磨详细介绍了水泥生产过程所用设备的结构、性能与操作参数,重点介绍了立磨生料粉磨系统、预分解系统、多风道燃烧器和第三代篦冷机的结构、性能的特点、操作控制与维护以及常见故障的预处理,辊压机及第三代选粉机的结构、运行参数和操作维护等,还介绍了水泥熟料形成过程、固转窑结构及耐火衬料的选用和施工注意事项。 本书可供水泥工业的科研、设计、生产建设、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可以作为水泥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用书,也可供水泥专业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
本标准的4.1、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6780--20076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与GB 16780--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按照熟料和水泥分类,并重新确定现有水泥单位产品限定值指标(2007年版的4.1,本版的4.1); ——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准人值指标按照熟料和水泥分类,并重新确定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准人值指标(2007年版的4.2,本版的4.2); ——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指标按照熟料和水泥分类,并重新确定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指标(2007年版的4.3,本版的4.3); ——对可比熟料综合煤耗的计算进行修改(2007年版的5.3.1,本版的5.3.1); ——将余热发电折算标准煤量计
本书是国家“973”计划“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性专著,详细介绍了与水泥熟料生产、工业废弃物利用、水泥的使用等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提高水泥熟料胶凝性的高阿利特熟料体系、含硫铝酸盐的硅酸盐熟料体系和复合熟料体系的研究,阿利特的结构变化和硫铝酸盐的形成动力学;煤矸石活化、粉煤灰活化和钢渣活化制备辅助胶凝材料,活化的方法和机理,活化的效果等;高性能水泥水化过程与控制、水泥石结构形成与优化、环境行为和破坏机理等。 本书内容代表了国内近年来水泥领域基础研究的水平,对于水泥和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水泥生产和应用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本书适于从事水泥科研、开发和生产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混凝土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氧化铍陶瓷的凝胶注模成型(精)》由王小锋、王日初所著,该书在介绍国内外电子封装技术与材料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氧化铍陶瓷的晶体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研究氧化铍陶瓷的成型与制备。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凝胶注模成型和二步烧结等现代陶瓷制备技术,深入探讨氧化铍的粉体制备、悬浮液的流变性能调控、湿法成型技术和烧结工艺,对高性能陶瓷的湿法成型和制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氧化铍陶瓷的凝胶注模成型(精)》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可以作为材料科学相关专业教学或参考用书,也可以供从事陶瓷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系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基础上,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优化和更新,并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删减或补充。全书共分九章,从水泥生产原材料、燃料、配料、预均化到水泥制成,详细介绍了水泥生产过程主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操作维护以及常见故障处理。生料粉磨系统重点讲述了立磨粉磨系统,并补充了辊压机终粉磨系统和中卸烘干磨系统;烧成系统主要讲述了各种预热预分解系统、回转窑、新型篦冷机、多风道燃烧器、煤粉制备与计量、耐火材料配置及施工;水泥制成部分对辊压机、立磨和管磨机组成的各种粉磨系统以及立磨、筒辊磨水泥终粉磨系统以及球磨机、辊压机、高效选粉机等内容作了详尽介绍。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水泥工艺专业方向以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水泥工业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还可
韩长菊,张育才主编的《生料制备与水泥制成操作》是为了适应高职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而编写的,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成果之一。《生料制备与水泥制成操作》由7个项目共45个任务、31个项目实训组成,以物料破碎系统操作、中卸烘干生料磨系统操作、水泥磨操作、煤粉制备风扫磨系统操作、立式磨系统操作、水泥装运系统操作与维护、粉磨系统的技术标定来安排教材内容,满足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项目、任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水泥企业职工岗位技术培训教材,供水泥企业相关岗位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GB/T23312《漆包铝圆绕组线》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第2部分:120级缩醛漆包铝圆线; ——第3部分:130级聚酯漆包铝圆线; ——第4部分:155级聚酯漆包铝圆线; ——第5部分: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铝圆线; ——第6部分:180级聚酯或聚酯亚胺/聚酰胺复合漆包铝圆线; ——第7部分:200级聚酯或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复合漆包铝圆线。 本部分为GB/T23312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EC60317-0-3:2008《特种绕组线产品标准第0-3部分:一般规定漆包铝圆线》第3.0版(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IEC60317-0-3:2008的前言;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增加资料性附录D和资料性附录E。 本部分在等同采用IEC60317-0-3:2008《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