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塑料注塑成型技术和成型工艺为主线,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塑料注塑成型基础知识,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注塑成型专业技术读物。 本书共分九章,书中首先阐述了注塑成型基础知识,介绍了注塑成型过程和常用塑料的基本特性,接着详细论述了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设置,对注塑制品的质量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作了详细分析。简要论述了特殊注塑成型、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注塑成型设备、注塑成型模具等几个方面的知识,*后介绍了塑料制品的二次加工和注塑件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 本书内容实用,图文并茂,很多内容是注塑成型生产技术及科学管理知识的经验总结,可作为注塑工厂的培训教材及注塑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也可供塑料加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从事材料表面薄膜制备技术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4章,分别阐述了材料表面防护装饰膜层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真空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离子镀镀膜),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简单的CVD相关理论、设备装置、CVD种类等),硬膜及超硬膜的制备技术(金刚石膜、类金刚石膜、立方氮化硼膜、CNx膜及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薄膜及复合薄膜等),以及利用化学、电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制备膜层的技术(包括化学镀、化学氧化、钝化、磷化、电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等内容)。 本书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外,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既可作为薄膜材料研究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用书。
《丁二烯装置操作工》为《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系列之一,依据石油化工生产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该工种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要求,系统论述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包括:丁二烯性质及用途,从C4馏份中分离丁二烯的主要工业方法,重点介绍了DMF、ACN、NMP三种丁二烯生产装置的生产技术、装置开停车、正常操作及控制、装置日常巡检、设备维护保养、各类异常现象和事故原因的判断及处理、丁二烯装置安全与环保基本知识以及装置节能、节水和降低物耗的措施等内容。 本书是丁二烯装置技能操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第1版自出版以来,得到全国许多院校老师的使用和好评,作者充分听取授课教师和职教专家的意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在近年取得多项模具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写。着重突出冲压模和注塑模两种典型模具的设计、结构、工作部分尺寸计算等。全书分为两篇,上篇包括单元1~单元3,主要以冲裁工艺与冲裁模具为主,介绍冲压成型的基本知识、常用冲压工艺、典型模具结构、冲裁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冲裁工艺计算等;下篇包括单元4~单元5,主要以塑料成型工艺与塑料模具为主,介绍塑料基本知识、注射成型工艺、注射模具结构及组成、成型零件设计等。在每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与大作业。本次修订力求文字通畅、语言简练、叙述简单易懂,特别是对实例和案例进行了大幅修改。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以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聚乙烯生产技术人员应知应会的聚乙烯生产工艺流程、聚乙烯产品、聚乙烯理化性质、聚合催化剂、聚合方式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艺流程依次介绍了原料精制、聚合反应、干燥脱气、溶剂和单体回收、添加剂和挤压造粒、粉料和粒料输送等工序的生产操作程序,常见的生产问题及其原因和处理方法。后介绍了聚乙烯生产的分析检验和安全环保。 本书紧密联系聚乙烯装置生产实际,着眼于提高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问题的应变处理能力,可作为聚乙烯生产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作为聚乙烯生产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
本书以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为重点,按模具专业毕业生三大主要就业岗位(车间工艺员、注射模具设计员和其他塑料成型工作岗位)来设计学习情境(任务),序化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全书共三大项目,包括10个学习情境,即10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在重点完成注射模具设计与制作的基础上,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也有选择地实施了压缩模具(或压注模具)、挤出模具、气动成型模具,以及塑料注射成型新工艺等相关学习任务。 本书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可用于高职高专机械类相关专业,同时还可作为职工大学及函授大学模具专业教材。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至二○○一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19 87号)的要求,由全国化工施工标准化管理中心站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在乙烯基酯树脂防腐蚀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对乙烯基酯树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工作,同时参考了国内外乙烯基酯树脂防腐蚀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大量资料,广泛征求了国内化工、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生产、质量检测等单位的意见,经编制组反复讨论、修改,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质量、设计规定、施工规定、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本规
本书收集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近百家公司的橡胶、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的牌号,介绍了各种牌号的产品性能、特点和用途,并介绍了各胶种的外生产概况。本书具有信息量大,牌号较新,查阅方便的特点,可作为从事橡胶合成、制品加工、物资源经营等行业的生产、研发、管理及供销人员的实用性工具书。
本书系统简明地介绍了塑料制品与塑料成型模具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书中首先介绍了塑料原材料的性能,书的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塑料制品的外观设计、塑料制品的结构设计和塑料制品的组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书的第五章介绍了注塑模具的结构分类、模具的浇注系统、成形零件、结构零件、推出机构、侧向分型机构及加热和冷却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第六章介绍塑料压缩成型模具、第七章介绍塑料压注成型模具,第八章介绍塑料中空吹塑模具、第九章介绍挤出机头。书的最后一章简述,了注塑模具的设计步骤与注塑模具的CAD、CAE技术。本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将塑料制品的设计与塑料模具的设计结合在一起;二是简洁明了,并配以大量图示。本书适合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从事塑料制品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技术人员快速了解和掌握塑
GB/T 24148《塑料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分为以下9部分: ——第1部分:命名系统;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第3部分:技术要求; ——第4部分:黏度的测定; ——第5部分:固体含量测定; ——第6部分:130℃反应活性测定; ——第7部分:室温条件下凝胶时间测定; ——第8部分:铂钴比色法测定颜色; ——第9部分:总体积收缩率测定。 本部分为GB/T 24148的第1部分,等同采用IS0 3672—1:2000《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第1部分:命名方法》(英文版),为了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本国际标准”改为“本部分”,将“IS0 3672的本部分”改为“本部分”; ——删除了IS0 3672-1:2000的前言; ——增加了国家标准前言; ——把“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所列的国际标准用对应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ISO 293:2004《塑料——热塑性塑料压塑试样的制备》(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 9352-1988《热塑性塑料压塑试样的制备》。本标准与GB/T 9352-1988技术内容一致,仅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化塑料树脂产品分会(SAC/TC 15/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树脂应用研究所、四川大学、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宏愿、吴世见、王建东、张昌怡、于洋、苗翠霞、王晓丽、张友玲。 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次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参考了IS0 11623《纤维复合气瓶定期检验和测试》及美国压缩气体协会CGA C-6.2《纤维增加高压气瓶外观检查与评定》的部分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依格安全装备有限公司、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抚顺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山西虹安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干鹤翱、胡军、郭魁文、刘守正、李新文。
GB/T 12006《塑料 聚酰胺》目前分为以下2个部分: ——第1部分:黏数测定; ——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本部分为GB/T 12006的第1部分,等同采用ISO 307:2007《塑料 聚酰胺黏数测定》(英文版),在技术内容上完全一致。为便于使用.本部分作了下列编辑性嗲改: ——把“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 ——删除了ISO 307:2007的前言、引言; ——增加了本部分的前言; ——用我国的小数点符号“.”代替国际标准中的小数点符号”,”; ——对于ISO 307:2007引用的国际标准中,未有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在标准中均被直接引用。 本部分代替GB/T 12006.1—1989《聚酰胺黏数测定方法》,与GB/T 12006.1—1989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 ——更改了标准名称;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内容不同; ——增加了第9章和
本部分为GB/T 9330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 9330.1-198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第1部分:一般规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3)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广州电缆厂、天津塑力线缆集团有线公司、上海红旗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分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唐家梓、刘统平、韩长武、盛伟秋、胡光政、梁国华、范德发。
GB/T 27797((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 ——第3部分:湿法模塑; ——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 ——第5部分:缠绕成型; ——第6部分:拉挤模塑;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 ——第9部分:GMT/STC模塑; ——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 一般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 ——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 小方片。 本部分为GB/T 27797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0 1268—4:2005((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 1033(
本标准4.4、4.5、4.7、4.8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对GB19261-2003《霓虹灯管的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GB19261-2003《霓虹灯管的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GB19261-2003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外径为6mm和16mm的霓虹灯标准参数。将标准适用范围调整为外径6mm~16mm,管内充入氖气或汞氩混合气体的霓虹灯; ——调整了霓虹灯管的启动电压范围和光亮度参数。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北京电光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荣树、赵秀荣、江珊、段彦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
本标准按照BG/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第5章、第6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对应于欧洲标准EN 201:1997(融合A1:2000和A2:2005修订条文)《橡胶塑料机械—— 注射成型机——安全要求》(英文版),与EN 201:1997(2005)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EN 201:1997(2005)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编写格式不同,本标准按我国GB/T 1.1—2000进行编制; ——欧洲标准EN 201:1997(2005)中的引用标准,部分已经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本标准尽量引用了我国国家标准; ——欧洲标准EN 201:1997(2005)中术语及术语解释与我国橡胶塑料机械行业有一定的差异。为与我国标准统一协调,本标准中部分术语采用了我国橡胶塑料机械及相关行业名词术语标准; ——本标准在欧洲标准EN 201:1997(2005)基础上取消原文3.1、3.3、3.4、5.2.1.1.4、附录A.2、附录8、附录D、附录E、附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59:1976《塑料 酚醛模塑制品 丙酮可溶物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59:1976,并对IS0 59:1976进行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用小数点“.”代替国际标准中的逗号“,”。 本标准代替GB/T 4617-1984《酚醛模塑制品丙酮可溶物的测定》。 本标准与GB/T 4617-1984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与IS0标准一致; ——对筛子增加了要求; ——本标准包裹试样可用滤纸或提取套管。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树脂通用方法和产品分会(SAC/TC l5/S0 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合成树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欧亚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常熟东南塑料有限
本标准代替GB l0479-1989《铝制铁道罐车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 l0479-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内容; ——增加了设计一章内容; ——根据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罐车重载提速的要求,对标准中各章内容进行了修订; ——对制造部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明确了焊接评定所遵循的标准; ——在罐车罐体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中增加了对整车落成后的型式试验、例行试验及线路运行考核试验的要求; ——取消了附录B“铝焊缝x射线探伤等级分类法(补充件)”,而由标准JB/T 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代替。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9)归口。
本标准对应于BS 5734:Part 5:1990《用于电器和其他用途的聚酯模塑料第5部分:机械型SMC片材标准》,与BS 5734:Part 5:1990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15568—1995《通用型片状模塑料(SMC)》。 本标准与GB/T 15568-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修改了产品分类,增加了性能分类中的按收缩性能分类和按燃烧性能分类(GB/T 15568-1995中的第3章,本标准的第4章); ——将玻璃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从±4%修改为±3%(GB/T 15568-1995中的4.2,本标准的5.2); ——将单位面积质量允许偏差从±12%修改为±7%(GB/T 15568-1995中的4.3.1,本标准的5.3); ——删除了单位面积质量分布允许偏差(GB/T 15568-1995中的4.3.2); ——增加了燃烧性能要求(见5.4.3); ——修改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抽样方案及判定准则(G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