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手册》第五版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删除与新增的调整,溶剂品种为995个。全书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共五章,概要地介绍溶剂的概念、分类、各种性质、毒性、安全使用以及溶剂的综合利用。各论共十二章,995种溶剂按官能团分类介绍,其中包括烃类(119)、卤代烃(128)、醇类(84)、酚类(10)、醚与缩醛类(69 )、酮类(41)、酸与酸酐类(24)、酯类(181)、含氮化合物(116)、含硫化合物(18)、多官能团化合物(180)以及无机化合物(25)。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上、下册)》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本书除对气雾剂的发展历史、分类和国内外市场概况以及气雾剂工作原理、配方原则和生产工艺作了简要介绍外。还结合气雾剂的特点详细论述了气雾剂罐的各种材料、制造方法、安全检测、包装选择、成本改进和罐的回收利用等内容。并以附录形式介绍了气雾剂产品的有关性能测试的国内外标准方法。书中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气雾剂在家庭、卫生杀虫、化妆品、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及工、农、林业等领域应用配方600余个以及相关生产企业150多家。 本书可供气雾剂生产、科开单位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管理和营销人员参考。
本书为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中的一个分册,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化学检验工》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通用部分相应各等级的水平要求编写的。 本书按照岗位培训的需要全面介绍了溶剂与试剂检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书按照“分等级、分项目”的原则编写,主要涉及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项目包括方法原理、方法来源及适用范围、仪器设备和试剂、分析操作、数据处理、注意事项、实训要求、思考题等内容,书末附有与实训项目配套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以便于企业培训、考核鉴定和读者自查自测。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作为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使用,可作为考取化学检验工初、中、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学校实验实训教学的选用教材或参考书,同时还可供从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133)归口。
本书是《工人岗位培训实用技术读本》之一。 本书从清洗操作技术工人的角度入手,以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方便性为特点,系统介绍了清洗对象的结构和结垢情况,设备垢样采集、分析、化验方法,常用清洗剂的组成、性能、使用方法,化学清洗废液及其处理,常见物理清洗技术以及清洗工艺流程设计,施工过程操作技术,安全施工保护技术等。本书还列举了生产实践中的许多应用实例,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实际操作技能。 本书可作为从事专业清洗的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正确选择和使用溶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论述了使用溶剂的好处和风险性。全书共有25章,主要内容有使用溶剂的基本原理;溶剂的分类、制造方法和在各种工业中的用途;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和溶剂间的相互作用;溶剂对聚合体系的影响;混合溶剂;溶剂对电子性质和化学反应影响;溶剂检测和分析的标准和特殊方法;溶剂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的有毒影响;溶剂的回收和循环;溶剂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用安全的溶剂替代有毒的溶剂和相应的新工艺过程的发展等。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是从事溶剂的制造、使用、储运和销售的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是从事和关心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安全生产的人士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溶剂绿色回收技术》从溶剂概念和溶剂使用入手,介绍了溶剂回收及回收溶剂精制的各种方法,溶剂回收及蒸馏生产高科技的微电脑自动控制,工房、设备和电器设施防雷、防静电,设备和管道的保冷与保温等基本知识。同时还提出一些加强溶剂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溶剂绿色回收技术》图文并茂,溶剂回收的理论阐述深刻,适用于从事溶剂回收及蒸馏的环保设备设计人员,溶剂回收及蒸馏的操作人员,溶剂使用行业——油漆、油墨、化纤制造、覆铜板、火药制造、制药、干洗等设计人员、工艺员和操作人员,各级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工矿企业打算上溶剂回收生产线的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环保、化工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
随着现代仪器的发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日趋成熟,并在科研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基础理论,介绍与LC/MS联用技术相关的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工作原理、仪器及工作条件、LC/MS接口问题、质谱信息及解析;第二部分食品功能成分分析,重点介绍了利用LC/MS技术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和肽、低聚糖、皂苷、核苷、黄酮、维生素、甾醇等功能成分及有害残留物;第三部分药品分析,介绍了利用LC/MS技术对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肽和蛋白质、中药、天然药物等进行成分和杂质分析,以及药物代谢研究。在食品和药品分析中,有具体的分析实例,其中包括样品处理、分析条件及结构鉴定,给读者以完整的分析过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从事食品和药品生产和检测的分析工作者、技术人员及相关的监管部门人员阅
本汇编汇集了截止2005年2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现行有效标准193项,其中国家标准148项,行业标准45项。其中表面活性剂标准97项,洗涤用品标准41项,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的相关原料及其助剂标准55项。本汇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的*情况,可为使用者提供*的标准信息。为便于使用,每类标准按先国家标准、后行业标准,顺序号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本汇编依据修改单或勘误表对原文本作了必要的修订,同时还对原标准中的印刷错误一并作了修正。 本汇编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4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生态增塑剂是指能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并具有节能、降耗、减少“三废”、保护环境等功能性的增塑剂。随着产品的日益国际化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复合增塑剂新产品的开发已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的环保要求。在此大的市场前提下,开发生态增塑剂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开发和中层管理者的产品策划、研发。增塑剂用量在全球塑料添加剂市场中占到60%。随着出口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塑剂生产工艺必须向生态(即绿色)、高效方面转型。本书系统地介绍21世纪的增塑剂新产品具有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和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优势,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生产工艺、配方及旧工艺的改进。本书提供的内容准确翔实,体现出综述性、专用性、实用性、普及性、代表性,对促进增塑剂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普及生态产品,且对保护人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二十六章。总论(~六章)简明扼要地从概念、分类、毒理、对健康的影响、中毒临床表现、诊断、急救与治疗、预防和应急救援等方面介绍了有机溶剂发生中毒时必须了解的一些基本情况。各论(第七~二十六章)收录了近400种比较常用的工业有机溶剂,从理化性质、接触机会、毒性、临床表现、诊断、救治与处理、预防措施7个方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每种有机溶剂的情况,并结合国内曾发生的有机溶剂中毒事故进行分析,为有机溶剂中毒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方法。本书内容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践,很多内容和案例都有作者亲身的经历。 本书可作为卫生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企业从事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师、研
本标准代替HG/T 2437-1993《钢塑复合管与管件》。 本标准与HG/T 2437-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塑料衬里复合钢管和管件》; ——衬里材料种类有所增加; ——扩大了管道规格尺寸范围; ——改变了相关的技术要求、加工要求及抽样检验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非金属化工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书主要介绍了汽车保险杠专用料、PPR管材、PE包装袋、PP片材、PE洗涤剂瓶、PVC门窗异型材、PE发泡片材、PP编织袋、PVC电缆护套等制品的生产,包括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解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总结与提高、延伸阅读。为便于读者学习,与传统教材相比,任务实施里引用了大量企业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附件中有针对项目设计的引导文、项目生产工艺卡、项目生产、流转中执行的相关标准。更好地贴近生产实践,促使学习内容职业化。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塑料成型加工的技术人员参考。
聚氯乙烯(PVC)是产销量仅次于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第三大宗通用塑料,而润滑剂是PVC加工的必需添加剂,也是应用技术为复杂的塑料助剂之一。本书在系统阐述PVC润滑剂的应用原理和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较全面介绍了重要单组分和复合PVC润滑剂品种、特性和应用技术,与此同时,还着重讨论了压析现象和配方优化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并重阐明PVC润滑剂及其应用技术,因此,不但可以作为PVC制品生产企业和润滑剂、热稳定剂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及服务人员的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齿轮润滑过程入手,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齿轮传动用润滑材料。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多年来齿轮润滑油及添加剂的研究成果,依据齿轮传动的润滑形式、特点和润滑剂的选择、齿轮承载能力和齿轮摩擦学设计、齿轮摩擦学原理,介绍了工业齿轮(包括蜗轮蜗杆)和汽车齿轮用润滑油及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添加剂,并对其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论述了可用于齿轮的合成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技术,并简单介绍了齿轮和齿轮油的再生方法。 本书的重点是介绍齿轮润滑材料和相关技术,供从事齿轮传动设计、制造、润滑管理、润滑油研制和齿轮维护的工程师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作为教材适合于研究生和高年级理工科本科生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