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作者杨继生)详细论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的吸附、乳化、润湿、起泡、增溶作用;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介绍了一些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新型表面活性剂,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并系统地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反映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体现理工交融的特色。《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化学、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对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表面活性剂(第2版)》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技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书力求突出应用性和先进性,对目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作了介绍,同时考虑到安全环保的需要,对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危害、降解过程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描述。 《表面活性剂(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制药化工、无机化工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专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实用催化(第2版)》由作者多年在大学讲授催化课程的讲义经反复修改而成。共分5章:概论;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表征与测试;催化剂的失活。书中对多相催化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仔细的讨论,以使读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对催化过程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关于其制备和表征的方法和原理做了全面介绍,其中涉及新概念的内容讨论较细。在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用催化(第2版)》与大学三年级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衔接。每章附有适量习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催化(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等专业的催化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催化专业化学化工研究生的教材和供有关专业
GB/T 7702《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 ——第1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2部分:粒度的测定; ——第3部分:强度的测定; ——第4部分:装填密度的测定; ——第5部分:水容量的测定; ——第6部分: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 ——第7部分:碘吸附值的测定; ——第8部分:苯酚吸附值的测定; ——第9部分:着火点的测定; ——第10部分:苯酚气 氯乙烷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 ——第13部分:四氯化碳吸附率的测定; ——第14部分:硫容量的测定; ——第l5部分:灰分的测定; ——第16部分:pH值的测定; ——第17部分:漂浮率的测定; ——第18部分: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第19部分: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第20部分: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7702的第20部分。 本部分代
药品是预防、治疗疾病和恢复调整机体功能的特殊商品,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药品必须同时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只有在具有合适的厂房设施,良好的技术装备和仓储运输条件下,由受过适当训练的人员,利用合格的原、辅料,在符合要求的卫生环境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医药产品。本书分为生产篇和设计篇两大部分,全面介绍了药物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和生产设备,介绍了制剂车间工艺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以及GMP规范在生产和设计中的应用。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新宇、姚晨之、其木格、崔丽平。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书系统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本书分7章,第1章概述;第2章造纸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第3章表面活性剂在制浆工序中的应用;第4章表面活性剂在施胶中的用应;第5章表面活性剂在助留助滤和增强中的应用;第6章表面活性剂在其他抄纸工序中的应用;第7章表面活性剂在加工纸中的应用。本书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融入了作者在造纸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内容丰富,实例较多,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从事造纸化学品研究和应用的读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烯烃聚合及功能化研究》介绍了烯烃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进展,主要包括支化聚烯烃合成与功能化、烯烃链转移聚合、改性聚烯烃的ATRP、RAFT、NMRP和ROP合成、烯烃活性聚合、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的微结构控制、烯烃负载催化剂及催化聚合研究等内容。全书除介绍作者科研成果外,紧密联系烯烃聚合及功能化发展前沿,尽量向读者展示烯烃聚合领域的现状。《烯烃聚合及功能化研究》为烯烃聚合及其功能化发展综述,可以作为从事高分子材料尤其是烯烃聚合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田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知识;表面活性剂在钻井中的应用及其对安全钻井和防止钻井事故的发生的重要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井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在调剖堵水、酸化压裂和清防蜡中的作用;表面活性剂在化学驱中的应用,分别论述了表面活性剂在一元驱、二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和泡沫复合驱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原油破乳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作为破乳剂的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合成方法等;表面活性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介绍了四种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应用。 本书可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应用化学、油田开发专业人员参考。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64“丙三醇”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87—1994《化学试剂 丙三醇》,与GB/T687—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酸度、碱度的单位由“mmol/1009”调整为“mmol/g”,并改进了测定方法(1994年版的3.3、4.3.2、4.3.3,本版的第4章、5.6、5.7);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4年版的4.3.9,本版的5.13); ——增加了脂肪酸酯的计算公式(1994年版的4.3.10,本版的5.14);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4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归向红。 本标准所代替
纳米金催化剂是一种新型的催化材料,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专著问世。本书重点阐述了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特性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有关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制备化学以及在低温C0氧化、大气污染物的消除、氢能的产生和净化、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液相氧化等方面的活性机理和反应机理,并对纳米金催化剂在未来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于从事新材料以及纳米催化剂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有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使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当代高科技的生物技术的重要成果备受广泛关注。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代谢过程的产物,与合成表面活性剂比较具有活性高、特殊功能、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工业、制药工业和化妆品等领域。 本书系统介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分类、活性机理和各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技术、制备方法。还详细阐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运输、除污;制药工业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阅读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按照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分十一部分,介绍了130种常用有机合成试剂。对每种试剂介绍了适用范围、制备反应式、制备装置图、制备步骤、操作注释、试剂鉴别、试剂储存、制备装置的维护与保养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合成、化学、化工的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和应用,包括微生态与微生态制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益生菌生产技术、益生元生产技术、合生元生产技术,以及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本书介绍了67种表面活性剂、162种表现处理剂和134种润滑剂的制造技术。对每种产品的性能、生产方法、生产配方、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产品标准和产品用途都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操作工具书。本书对于从事精细化工品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生产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催化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活性组分在负载型催化剂颗粒内的分布问题展开,从模型研究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反应体系下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在单个颗粒、固定床反应器和膜反应器中的优化分布。同时简单介绍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加氢精制催化剂、复合沸石催化剂、固载生物催化剂等几种重要的工业催化剂的优化设计。后,介绍了制备催化剂的方法——浸渍法,并讨论了吸附、扩散和干燥对催化剂非均匀活性分布的影响。 本书对从事催化剂研制、开发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和帮助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催化剂相关知识和反应工程的学习参考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经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2556-1993~荧光增白剂DT》。 本标准与HG/T2556-1993的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荧光增白剂DT(C.I.荧光增白剂135)(本版的标准名称,1993年版的标准名称); ——增加了紫外吸收指标和试验方法(本版的3、5。3); ——增加了有害芳香胺的量和重金属元素的量指标和试验方法(本版的3、5.5、5.6); ——取消了颗粒细度指标和试验方法(1993年版的3、4。3); ——修改了增白强度的评定方法(本版的5.4.6,1993年版的4.2.6); ——增加了每桶净含量(本版的7.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