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第二版)》的编写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节能减排为中心,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于工艺过程、工艺条件、操作控制等的分析能力。 《合成氨(第二版)》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净化、气体的压缩、氨的合成、合成氨厂水处理等内容。全书重点章节编写了系统的开停车、生产操作要点及安全生产要点。综合训练项目和能力训练题以工作任务为抓手,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撰写常用技术文件的能力。 《合成氨(第二版)》可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化工类其他专业选修课使用,还可供合成氨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尿素生产仿真教学软件指导书》是为辽宁省职业教育石油化工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二期项目中,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尿素车间实习仿真操作软件而编写的指导书。该指导书配合尿素车间实习仿真操作软件基本能够实现尿素车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培训教学目标。特别是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中出现的 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难再现、小概率、高污染、高风险、周期长、成本高 等问题。《尿素生产仿真教学软件指导书》可作为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仿真教学教材,还可作为化工类工作入职新员工尤其是尿素装置生产操作新员工的培训参考书。
本书对日本催化剂行业2017年的技术动态与展望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七篇:日本催化剂研究动态;催化剂研讨会重要论文;日本工业催化剂技术及发展方向;国际会议信息;2016年全球催化剂技术动态;2016年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动态及催化剂项目情况;2016年日本催化剂技术动态。可供从事催化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各类技术人员参考。
《功能性食品化学与健康》是为高等院校以及专科学院编写的公共课教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科学素养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功能性食品化学、功能性食品原料来源、功能活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介绍正确的养生知识和方法,理解功能性食品(市场上称为保健食品)的作用机理,避免听信虚假宣传。 《功能性食品化学与健康》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的公共课教材,也可以供对保健食品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参考。
本标准遵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NY/T1115—2006《水溶肥料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和NY1428--2007《微量元素水溶肥料》附录G的修订。 本标准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是: ——增加了pH测定的试验方法; ——将原标准附录部分转变为本标准正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NY/7 1115--2006和NY l428--2007附录G。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洪黎、韩岩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T 1115—2006《水溶肥料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NY 1428--2007《微量元素水溶肥料》附录G。
本书规定了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以人及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有机物料经过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不适用于添加腐植酸的有机一无机复混肥料。
近年来,石油石化工业又有了快速发展,先进技术不断涌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天然气开发与利用在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原有分册中的一些数据已经过时,需要更新;各方面读者也反映,要求继续补充编写一些新的分册等。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原先出版的11个分册进行修订,并补充编写9个新的分册,包括海洋石油勘探、海洋石油开发、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利用、石油沥青、炼油催化剂、炼油助剂、加油站、绿色石油化工。这9个分册分别邀请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编写。原有分册的修订工作主要是补遗、更新、完善,不做大的结构性变动。
-
本标准遵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北京市新型肥料质量监督检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又宁、保万魁、肖瑞芹、张骏、边武英、季卫。
本标准遵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对NY ll06—2006《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的修订。 本标准与NY ll06—2006的主要差异是: ——将腐植酸原料明确为“矿物源腐植酸”; ——取消大量元素型的工型和Ⅱ型,修订腐植酸含量和大量元素含量指标; ——增加大量元素型产品应至少包含两种大量元素要求;修订*单一大量元素含量不低于 2.O%或20 g/L要求; ——修订微量元素型产品应至少包含一种微量元素;钼元素含量不高于0.5%; ——pH由4.0,~.9.0修订为4.。一lO.0; ——增加质量证明书的载明内容要求; ——修订单一大量元素测定值与标明值负偏差要求;单一微量元素测定值与标明值正负偏差要求; ——增加硫、氯、钠元素含量和pH标明值的要求; ——增加固体产品销
本标准遵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NY 1429—2007《含氨基酸水溶肥料》附录A的修订。 本版与原标准附录的主要差异是: 一一将原标准附录部分转变为本标准正文; 一一增加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的不同实验室间允许差; 一一增加了柱前衍生一液相色谱仪法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NY 1429—2007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蜜、张骏。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一NY 1429—2007《含氨基酸水溶肥料》附录A。
GB/T 2441《尿素的测定方法》分为以下九个部分: ——第工部分:总氮含量; ——第2部分:缩二脲含量 分光光度法; ——第3部分:水分 卡尔.费休法; ——第4部分:铁含量 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碱度 容量法; ——第6部分:水不溶物含量 重量法; ——第7部分:粒度 筛分法; ——第8部分:硫酸盐含量 目视比浊法; ——第9部分:亚甲基二脲含量 分光光度法。 本部分为GB/T 2441的第6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2441.6—2001《尿素测定方法 粒度的测定 筛分法》。 本部分与GB/T2441.6—200l相比主要变化是:分析步骤中增加了人工筛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求真、孙丹。 本部分所代替
肥料是土壤-作物系统中农作物生长最基本的营养来源,其中,增加氮肥投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三聚氰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高含氮杂环化合物,国内外对三聚氰胺废渣资源化利用的肥效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008年,在我国三聚氰胺食品污染事件发生后,肥料中三聚氰胺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有关土壤-作物系统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十分缺乏。本书在总结多年来从事肥料分析与土壤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国内外有关肥料和土壤-作物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概况,汇集了作者在三聚氰胺HPLC,LC-MS/MS和电导离子色谱检测方法,肥料中阴离子检测方法以及在土壤-青菜、小麦和马铃薯系统中三聚氰胺迁移转化机制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并在编著内容上力求详细
肥料是土壤-作物系统中农作物生长最基本的营养来源,其中,增加氮肥投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三聚氰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高含氮杂环化合物,国内外对三聚氰胺废渣资源化利用的肥效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008年,在我国三聚氰胺食品污染事件发生后,肥料中三聚氰胺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有关土壤-作物系统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十分缺乏。本书在总结多年来从事肥料分析与土壤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国内外有关肥料和土壤-作物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概况,汇集了作者在三聚氰胺HPLC,LC-MS/MS和电导离子色谱检测方法,肥料中阴离子检测方法以及在土壤-青菜、小麦和马铃薯系统中三聚氰胺迁移转化机制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并在编著内容上力求详细
肥料是土壤一作物系统中农作物生长基本的营养来源,其中,增加氮肥投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三聚氰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高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国内外对三聚氰胺废渣资源化利用的肥效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2008年,在我国三聚氰胺食品污染事件发生后,肥料中三聚氰胺在土壤一作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有关土壤一作物系统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十分缺乏。孙明星、周辉、沈国清、李晨编著的《肥料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研究》在总结多年来从事肥料分析与土壤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国内外有关肥料和土壤一作物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迁移转化概况,汇集了作者在三聚氰胺HPLC,LC—MS/MS和电导离子色谱检测方法,肥料中阴离子检测方法以及在土
本标准遵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NY l428--2007《微量元素水溶肥料》附录A的修订。 本版与原标准附录A的主要差异是: ——将原标准附录A转变为本标准正文; ——增加了铜、铁、锰、锌、钼含量测定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NY l428—2007的附录A。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洪黎、刘蜜、张跃、韩岩松、黄耀蓉、代天飞、卢桂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1428—2007《微量元素水溶肥料》附录A。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尿素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流程,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主要设备的结构,仪表自控,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内容反映尿素生产现代的技术水平,对当代各种生产工艺均做了介绍,全面介绍了尿素合成、分离及造粒的基本理论,其中相图在尿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占了相当的篇幅;书中介绍了我国多年科研成果,有几张我国自己研制的相图;书中对尿素生产的能量平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尿素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无机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气提法合成尿素的生产工艺、硝酸铵生产工艺、硝酸磷肥生产工艺的生产原理、工艺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图的解读、主要设备的构造及其操作要点的分析等。此外,对当前国内外尿素生产工艺的多种流程和工艺及尿素产品的发展也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尿素、硝酸铵、硝酸磷肥生产企业的工人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