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者在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分析,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煤焦油分离加工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全书共分9章,介绍了煤焦油与沥青化学,煤焦油组分的初步分离,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焦油盐基的分离与精制,萘及其同系物的分离与精制,洗油馏分的分离与精制,蒽、咔唑和菲的分离与精制,煤焦油沥青的加工利用和低温煤焦油的加工,涵盖了煤焦油化学和加工利用的主要内容。内容完整、丰富,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本书适合于从事煤化工、化工工艺和能源化工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阅或作为教学用书。
本书以焦炉煤气制甲醇的工艺流程为主线编写,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甲醇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精脱硫,甲烷的转化,甲醇的合成,粗甲醇的精制,甲醇质量检验与生产监控,甲醇清洁生产与安全等部分。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点,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以提高“能力、技能”为目的。本书通俗易懂,易教易学,充分反映中国焦炉煤气制甲醇工业技术的新进展和取得的新成就。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化工、煤化工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甲醇合成生产、管理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培训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延迟焦化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国内外*的技术进展。在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延迟焦化装置原料组成和操作条件对产品收率、分布和性质影响的同时,对装置的加热炉、焦炭塔、分馏塔和压缩机等主体设备以及吸收稳定系统与脱硫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本书不但分析了装置加工含硫含酸原料引起的腐蚀机理和应采取的防腐措施,还包含了延迟焦化装置的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如装置日常技术管理、装置技术标定和班组经济核算等。在本书后,还列举了国内外焦化装置发生过的一些典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延迟焦化工艺与工程》论述了当代延迟焦化工艺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包括焦化原料与产品、重质油热转化化学、焦化工艺流程与操作参数优化、焦化加热炉、焦炭塔和主分馏塔、焦化水力除焦、装置安全生产技术及QHSE、焦化环境保护工程和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注重反映了十多年来焦化的技术进步。同时,本书对延迟焦化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内容比较系统、完整,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
炼焦工艺内容包括焦炭的质量要求与用途、炼焦用煤的准备、焦炉结构与生产工艺、焦炉机械与设备、焦炉热工评定及热工管理等部分内容。本书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焦炭的用途及质量要求、炼焦用煤的预处理技术、炭化室的结焦过程、焦炉结构与生产操作过程、焦炉机械与附属设备及焦炉的加热制度等炼焦生产的基本内容,并介绍了焦炉热工评定、焦炉气体力学、焦炉传热等热工原理。在工艺原理中介绍了煤岩学配煤、液相成焦机理,焦炭的高温反应性能和高温反应后强度等炼焦技术的新发展。本书扼要介绍了焦炉机械自动化、焦炉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焦炉加热的特殊操作及常见事故处理等知识。本书还结合中国目前正设计和建造的一些新炉型介绍了焦炉结构发展的方向。
《石油炼化分子管理基础》介绍石油化工分子管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分子管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石油分子组成分析方法及技术进展、基于分子组成的性质预测及面向分子管理的石油分子组成模型构建技术、计算机辅助反应网络构建及求解方法、基于分子管理的油品组成及调和模型、基于分子管理技术的反应转化过程模型开发、分子管理技术在炼厂实时优化中的应用,*后对独立开发的一套分子管理软件工具集进行介绍。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工业炉窑公司从事的工业炉窑砌筑和检修30多年,从宝钢一期引进日本干熄焦装置后,一直致力于干熄焦装置内衬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在总结国内大量干熄焦内衬检修方法,延长干熄焦装置使用寿命,不断推广干熄焦内衬检修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编写本书。《干熄焦内衬检修技术》从干熄焦内衬耐火材料的损坏机理、不同部位的检修方法以及主要的施工技术措施等全面进行了阐述。 《干熄焦内衬检修技术》由从事干熄焦内衬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他们具有十分丰富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干熄焦内衬结构形式、耐材特性以及生产工况十分了解,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力求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实用性强,是一本高水准的干熄焦内衬专业检修专著。书中介绍了干熄焦内衬
本书汇集了现行的59项焦化产品及理化方法行业标准。 本书可供冶金及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验人员使用,也可供采购、管理、国际贸易、对外交流人员使用。
本书是《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之一。 我国是煤炭的消费大国,煤炭在可持续能源中地位重要,但在煤炭转化及利用过程中引起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当前煤的清洁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书即用小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洁净煤技术的全貌。 书中首先讨论了煤在可持续能源中的地位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讲述了燃烧前的煤炭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洁净燃烧技术及发展状况;燃烧后的烟气净化技术,如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痕量重金属控制技术等;并介绍了包括煤气化、液化的煤转化技术。 煤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所以各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构成了洁净煤技术的核心;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些煤洁净发电的*技术,虽然主要的技术尚在发展中,但很快会成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主流,这包括超超临界机组、以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煤泥浮选技术与实践,并结合国内相关选煤厂生产实践资料,对浮选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了煤泥浮选理论、新型浮选药剂机理及应用、常用浮选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特征和结构特点及其在相关厂的应用情况。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煤泥浮选的理论基础、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煤泥浮选影响因素、浮选实际操作、浮选机械、煤泥水处理、煤泥脱水回收、对煤泥浮选效果的评价及产品脱水等内容。 本书本着从实践出发的观点,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可供从事选煤厂生产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选矿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可作为选煤厂职工的培训教材。
GB/T 7701《煤质颗粒活性炭》分为: ——第1部分: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2部分: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第3部分: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本部分为GB/T 7701的第2部分,其附录C修改采用了ASTM D5029—1998《活性炭中水可溶物的标准试验方法》(2004重新确认),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范围中的安全性条款; ——取消了引用文献、术语、试验方法简介、意义和用途、关键词章节; ——取消了结果计算中的举例; ——取消了精确度和偏差章节中重复性要求。 本部分代替GB/T 7701.4—1997《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质量分级; ——制定了水溶物指标; ——出厂检验项目中亚甲蓝吸附值由检验项目更改为供需双方商定项目; ——碘值更改为≥800 m9/g;
《炼焦热工管理》以焦炉工艺为主线,内容涵盖焦炉的新建、生产管理及维护。全书共分为10章:焦炉的炉体结构及炉型简介、焦炉加热制度、焦炉热工调节、焦炉推焦计划的制订及特殊操作、护炉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煤气设备、焦炉砌体的维护、焦炉砌筑与安装、焦炉的烘炉、焦炉的开工。《炼焦热工管理》适合焦化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使用,可作为焦化职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焦化专业师生参考。
由刘武镛、孙红艳担任主编的《炼焦热工管理》以焦炉工艺为主线,内容涵盖焦炉的新建、生产管理及维护。全书共分为10章:焦炉的炉体结构及炉型简介、焦炉加热制度、焦炉热工调节、焦炉推焦计划的制订及特殊操作、护炉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煤气设备、焦炉砌体的维护、焦炉砌筑与安装、焦炉的烘炉、焦炉的开工。 《炼焦热工管理》适合焦化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使用,可作为焦化职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焦化专业师生参考。
《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为《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石化分库试题选编》丛书之一,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开发技术规程》组织编写。内容包括: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标准、鉴定要素细目表、理论知识试题和技能操作试题,是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学习资料。
自2000年上海石化“一炉两塔”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建成投产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个春秋,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国内原油特别是劣质原油加工量的快速增长,使人们更加关注延迟焦化技术,也使延迟焦化在加工规模、原料的适应性、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性、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延迟焦化的专著、论文集、期刊等也更加丰富多彩,对提高延迟焦化领域的管理、研究、设计、施工、制造和操作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延迟焦化快速发展到十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工程研究中心(筹)联合承办了2010年中国延迟焦化节能减排技术专题研讨会,总结延迟焦化过去十年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探讨延迟焦化未来发展之路。会议得到延迟焦化从业人员和关注延
本标准代替GB/T 3711 1983《酚类产品中性油及吡啶碱含量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 3711—198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性文件、采样各章; ——格式有所改动,将操作中的安全提示放在方法的前,合并试剂和仪器章节,将注放在操作步骤之中; ——在试剂中增加了“测定过程中,除非另有说明,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和“沸石”; ——将原先“加入蒸馏水于下球至刻度零处”改为“加入蒸馏水于下球至刻度0.5 mL刻度处”,增加了“安装仪器前读数,记录”; 接收装置去掉了s型玻璃弯头,接收器位置发生改变,详见装置图; ——增加了按照装置图安装,检查气密性; ——增加了“保留全部馏出液A,用于吡啶碱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代替GB/T 1999——1980《焦化产品轻油类取样方法》、GB/T 2289--1994《焦化粘油类产品取样方法》。 本标准与GB/T 1999——198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焦化油类产品取样方法”; ——将两个标准的取样器具统一在第4章; ——轻油类产品取样中增加“在保证取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本标准列出的其他取样器”; ——试样的处理和保管统一放在第8章; ——增加了“焦化油类产品属易燃、易爆物质取样时要防止取样工具和容器产生静电和火花”。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当代石油石化工业技术普及读本》(以下简称《普及读本》)版共包括了11个分册,2000年出版发行;2005年起根据石油石化工业的新发展和广大读者的要求,对版的11个分册进行了修订,并补充编写了8个新的分册,于2007年出版发行。这样,《普及读本》第二版共出版了19个分册,涵盖了陆上石油、海洋石油勘探、开采与储运,天然气开发与利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绿色石油化工等相关领域。 《普及读本》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非本专业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强调科普性、可阅读性、实用性、知识及技术的先进性,立足于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技术领域的概貌有一个基本了解,能利用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更好地参与或负责石油石化业的管理工作。这套丛书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科普著作重点出版项目,从开始组织编写到后出
本书是编者在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分析,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煤焦油分离加工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全书共分9章,介绍了煤焦油与沥青化学,煤焦油组分的初步分离,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精制,焦油盐基的分离与精制,萘及其同系物的分离与精制,洗油馏分的分离与精制,蒽、咔唑和菲的分离与精制,煤焦油沥青的加工利用和低温煤焦油的加工,涵盖了煤焦油化学和加工利用的主要内容。内容完整、丰富,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 本书适合于从事煤化工、化工工艺和能源化工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阅或作为教学用书。
本标准代替GB/T 1997--1989《焦炭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本标准与GB/T 199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格式进行了修改; ——标准的术语和定义适当修改,并增加了英文名称; ——试样的保留样的保管和保留时间作了适当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代替GB/T 2283--1993《焦化苯》。 本标准与GB/T 2283--1993{焦化苯》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适用范围及指标中增加了加氢法所得焦化苯的内容; ——将焦化苯的产品质量等级修改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 ——将焦化苯的颜色测定方法修改为按照铂一钴比色法测定; ——增加了焦化苯中苯纯度及杂质含量的指标,并在附录中提供了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增加了焦化苯中总硫含量的指标; ——对部分指标数值作了修订; ——增加了安全注意事项的有关内容;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钢焦化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书内容包括焦炭及其性质、煤及煤的成焦机理、煤的洗选和干燥、炼焦用煤预处理、炼焦炉、炼焦炉的机械设备、炼焦炉的生产操作、炼焦炉的加热与调节、炼焦炉的热工测定及其调节、炼焦炉的日常维护等内容。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焦炭的用途及质量要求、炼焦用煤的预处理技术、炭化室的结焦过程、焦炉结构与生产操作过程、焦炉机械与附属设备、焦炉的加热制度及热工测定等炼焦生产的基本内容。扼要介绍了焦炉机械自动化、焦炉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焦炉加热的特殊操作及常见事故处理等知识。本书还结合中国目前的生产实际,介绍了捣固炼焦。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煤化工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煤炭综合利用、城市煤气化专业和金属材料专业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中型焦化企业的职工培训教材或焦化企业的工人、
本书是一部论述焦化生产节水减排与废水处理回用和 零排 技术的专著。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为:①焦化工业节水减排的技术途径、措施、规定与 零排 可行性分析和设计要求;②废水特征、有机物组成、难降解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③废水处理现状、研究进程、回用与 零排 工艺选择、技术措施、消纳途径与设计规定和要求;④实现回用与 零排 的技术组合与工艺集成及其工程应用。本书以焦化废水节水减排和回用与 零排 为主旨,总结当今国内外先进的焦化废水节水减排与回用和 零排 的技术并进行归纳和对比分析,结合各类处理技术典型工程实例,突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