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 30202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叨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迟广秀、雷雪清、张旭、李怀珠、庞惠生、李若梅、倪萍、杨静。
《化工过程安全评估技术丛书:煤气化工艺风险管理》系统介绍了煤气化工艺流程,详细描述了HAZOP、LOPA、安全仪表系统功能安全评估、Bow-tie、事故分析与模拟等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分析过程,并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技术在煤气化工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示,有利于读者理解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要点。 《化工过程安全评估技术丛书:煤气化工艺风险管理》适用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事煤气化工艺设计、危害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的人员。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30202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7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维冰、雷雪清、迟广秀、张旭、李怀珠、倪萍、元以栋、杨静。
本书在介绍当今世界流行的燃煤脱汞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残炭吸附脱汞技术以解决相关的燃煤汞污染问题。 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燃煤汞污染物形成及演化规律,并系统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技术及使用效果。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了作者研究的一套新型的闭路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使资源循环利用,并变废为利,此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科技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教学用书。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简化了理论体系,以实用、必需、够用为原则,力求使所讲内容尽可能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等九章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煤粉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
本标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l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光、张惠民、姜英、袁根乐、丁华、梁仕普、袁明、罗陨飞、李晨、龚华俊。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一一第l部分:堆积密度; 一一第2部分:粒度; 一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一一第4部分:脱硫值; 一一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30202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奉标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维冰、张晓航、黄张根、迟广秀、韩小金、张旭、倪萍。
GB/T 30202《脱硫脱硝用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1部分:堆积密度; ——第2部分:粒度; ——一第3部分:耐磨强度、耐压强度; ——第4部分:脱硫值; ——第5部分:脱硝率。 本部分为GB/T 30202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雷雪清、李维冰、迟广秀、李怀珠、张旭、庞惠生、李若梅。
《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是针对随时间变化的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基础实验研究。分析了小采宽和大采宽的条带开采采场空间结构模型及煤柱理论长期强度的确定方法;实验研究了岩石Ⅱ类曲线的形成机制、获取方法和产生条件,以及煤岩强度的尺寸效应;进行了系列煤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试验煤岩的理论长期强度;进行了深部煤柱长期稳定性能的数值试验,对岱庄煤矿和唐口煤矿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能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其演化规律;讨论了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状态的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 《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可供从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及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