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修订的GB/T 18856《水煤浆试验方法》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采样; ——第2部分:浓度测定; ——第3部分:筛分试验; ——第4部分:表观黏度测定; ——第5部分:稳定性测定; ——第6部分:密度测定; ——第7部分:pH值测定。 本标准代替GB/T 18856-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8856-2002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 ——删除了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 删除的内容分别整合到相关的煤和
全书分为基础编、应用编和资料编三部分。基础编中扼要地介绍了活性炭的基础知识,如性质、结构、分析方法,以及包括纤维状活性炭和活性分子筛在内的各种活性炭的制造方法,活性炭再生的基本知识等。应用编是该书的重点,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活性炭在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军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例如:活性炭在溶剂回收、空气分离、吸附及贮存气体、空气净化、烟气脱硫碚硝、脱除臭气、防毒面具及原子能发电站等气相吸附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活性炭在工业用水、食用水、超纯水和工业排水、污水等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活性炭在制糖、味精、酒类、饮料等食品工业部门和电子、医药、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及存在问题等。该编中还对通用装置活性炭吸附塔的运行与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资料编中介绍了日本20多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进口量逐年增加,威胁我国能源安全。虽然煤炭能源的消耗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但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消费的主要来源至少50年不会改变,因此必须通过技术进步、科学规划和设计,高效洁净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本书正是在这种国内和国际的能源消费环境下,将谢克昌院士从事煤化工事业二十余年来有关煤化工的规划与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五部分按发表时间由近及远整理编辑出版的。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区域煤化工发展与规划;煤化工理论基础研究进展;煤化工技术基础研究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设计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高等学校从事煤化工专业和相关学科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就目前煤气净化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概述,在简述气体净化与分离科学和技术基础上,从煤炭中元素赋存形态到污染物的形成出发,重点介绍了煤气中硫化物、二氧化碳、氮化物及粉尘的脱除与分离技术及研究状况。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综述了硫化物、氮化物、卤化物及其他在煤中赋存形态和转化,以及危害和脱除。第2章简述了气体净化与分离技术基础——气体吸收原理与吸附原理。第3章论述了硫化物脱除方法及脱硫研究状况。第4章论述了NH3和HCN的形成、转化及脱除方法。第5章重点介绍了CO2的脱除与分离,并对脱碳工艺进行了比较。第6章综述了煤气中煤尘分离机理及除尘方法。本书适合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环境保护等行业从事科研、设计、生产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老师的参考书
本书以石油、天然气、煤、生物质等含碳化合物原料中碳、氢元素的变化为主线,以一氧化碳、氢气的生产为源头,以碳、氢的化学反应为核心,系统介绍了碳一化工与能源、碳一化工原料、合成气与氢气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甲醇系列产品、乙酸系列产品、低碳醇、燃料及燃料添加剂、烯烃芳烃生产等原料气、碳一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生产原理、工艺条件、催化剂和反应器特点、技术经济指标和能量有效利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能源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以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为原料从事化工、能源类教学和生产、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石油、天然气、煤、生物质等含碳化合物原料中碳、氢元素的变化为主线,以一氧化碳、氢气的生产为源头,以碳、氢的化学反应为核心,系统介绍了碳一化工与能源、碳一化工原料、合成气与氢气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甲醇系列产品、乙酸系列产品、低碳醇、燃料及燃料添加剂、烯烃芳烃生产等原料气、碳一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生产原理、工艺条件、催化剂和反应器特点、技术经济指标和能量有效利用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能源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以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为原料从事化工、能源类教学和生产、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煤化工工艺学》是在全国高校化工工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煤化工工艺学教材编写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煤化工专业的教学实际与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趋势来编写的,建议教学时数为60~120学时,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学时调整。 《煤化工工艺学》重点阐述了煤的低温干馏、炼焦、炼焦产品回收与精制、气化、液化及碳素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同时对煤炭资源、性质特点及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与防治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为10章,其中主要章节都根据行业的发展丰富了数据并增加了相关工艺与设备等的近期新成果,以更好地适应能源化工(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相关专业教学的需要。本书既考虑了先期开设《煤化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部分先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学,适应面比较广。
煤焦油加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为国家扶持产业,煤焦油加工业在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期,但这方面资料极少。高建业编著的《煤焦油化学品制取与应用》介绍了国内外煤焦油化学制品的应用发展概况和现状,详细叙述了国际先进的煤焦油加工技术如德国Rutgers、美国Koppers、法国BEFSPROABD、中国宝钢等的工艺流程及其产品质量保证、先进的节能技术。对煤焦油沥青的应用,国际先进的高质量沥青(HQP)制取技术作了简介;并编译国外煤焦油沥青研究应用的进展及C1化学发展应用状况。对煤焦油蒸馏先进技术、粗酚精制、静态结晶(MSC)生产精萘技术也作了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从事煤化工生产、管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学习参考及新建或改建煤焦油加工装置制订方案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高职院校煤化工专
编者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一起,在行业专家、毕业生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参照焦化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根据焦化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煤的特征和生成、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有机质的结构、工艺性质、分类及煤质评价、煤的综合利用等内容,并增加了煤质分析和实训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专业的教材,以及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能源、燃气、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等有关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结合中国煤化工发展的实际,较系统地介绍了煤炭气化技术、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化工课题实践等内容。书中引入了典型的煤化工生产实例,反映了当前煤化工发展的成果;同时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特在章节中加人了实际操作的基本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技术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煤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煤化工技术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次修订的GB/T 18856《水煤浆试验方法》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采样; ——第2部分:浓度测定; ——第3部分:筛分试验; ——第4部分:表观黏度测定; ——第5部分:稳定性测定; ——第6部分:密度测定; ——第7部分:pH值测定。 本标准代替GB/T 18856-2002《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8856-2002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 ——删除了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 ——删除了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 删除的内容分别整合到相关的煤
本书以煤炭间接液化基本理论为基础,详细介绍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主要工艺单元以及大型煤间接液化工业过程。全书共分七章,内容丰富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供从事煤间接液化技术研究、设计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煤化工专业师生参考。
《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作用机理》内容共八章,内容包括:绪论,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基本特征,突出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煤与瓦斯突出的力学演化机制,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瓦斯涌出动态,突出煤与瓦斯的运动规律和动力效应,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新的分类及鉴别方法,理论研究成果在现场的应用。
本书为《现代煤化工技术丛书》分册之一,全书共3章。第1章针对煤化学转化的共性过程,介绍了煤热解化学的基础和新技术开发进展;第2章详细介绍了炼焦技术,包括焦炭质量、资源与配煤技术、现代焦炉的技术进步与现代化管理、扩大炼焦煤资源的预处理技术、21世纪新炼焦技术和节能减排等;第3章介绍了煤焦油加工,包括焦油化学基础、焦油蒸馏、馏分油加工、沥青提质和焦油产品深加工,此外还介绍了粗苯精制和非高温干馏焦油的加工技术。全书以化学—工艺—工程—环境—技术经济为主线。 本书适合于从事煤炭能源开发转化,特别是煤化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学有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本书以煤的分子结构理论为核心,以煤质变化规律为主要内涵,系统地叙述了现代煤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煤的生成过程及共伴生资源、煤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煤的组成(含煤的煤岩组成、煤的化学组成)、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煤的化学性质、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方案八章内容。本书是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可作为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煤化学”课或相近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煤炭、电力、冶金、化肥、城市燃气、煤炭焦化、煤炭液化、煤基碳素材料、煤质化验以及其他与煤炭加工利用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煤质分析是化工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应煤化工企业的化验岗位和质检部门的检验岗位。主要内容:煤化学、煤质分析的基本知识;燃煤电厂煤质分析;焦化厂煤质分析;煤气化厂煤质分析;煤液化厂煤质分析。特点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任务,融入煤质化检工的相关知识,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分析检测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考核评分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操作,形成检测报告,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本书精心挑选了37篇会议论文,论文作者来自于研究和生产一线,紧密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新设想、新建议,对我国未来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煤化工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煤化工技术应用与基础;煤化工技术政策与探讨。书中着重介绍了煤化工技术相关理论与发展的*动向、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升级及工业示范进展等,内容涵盖了褐煤热解提质、煤基炭材料、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焦化节能减排技术及煤化工政策研究等领域.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特异性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工分离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等都已较为成熟,在食品、香料、中草药、生物工程等许多行业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书全面介绍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其萃取原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的强化技术、过程开发、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以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香料、中草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研究、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以及有意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应用的食品、香料、医药、生物工程等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实现煤炭高效、清洁、低碳化利用的需求日趋迫切。流化床气化作为低阶煤高效洁净转化的有效方法,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书在探讨低阶煤的特征及分布、气化技术的基础上,对低阶煤流化床气化矿物质演变、结渣物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及预防气化结渣的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还对流化床气化飞灰的特性和利用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 本书对低阶煤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能源化工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参考教材,还可作为从事能源、燃气、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等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