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实用手册》第1部分为近几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8个规章文件;第二部分对上述8个规章文件分7篇进行详细的解读;第三部分收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相关国家、行业安全标准和设计规范已专册出版,本《手册》不再收集)。第二部分第1篇矿山安全设施目录、第3篇安全设施设计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刘育明、祁保明、谢良、王树勋、岑建、夏长念、徐京苑、邵晓钢、安建英和吴世剑;第2篇安全预评价、第5篇安全设施验收评价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谢旭阳、付士根、梅国栋、胡家国、李振涛、梁玉霞、谢源、杜振斐、吴永刚、武伟伟、于跟波和徐伟兰;第4篇设计重大变更由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技术
第十一届选矿年评总结了2006-2014年近十年来国内外选矿理论、选矿工艺技术、选矿设备、选矿药剂、选矿过程控制、选矿厂节能与环保、矿业经济以及选矿厂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新成果,对其现状、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做了系统全面的评述。 《矿产资源高效加工与综合利用 第十一届选矿年评(上册)》共分5篇51章,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评述:矿物的解离、物理分选、浮选、化学选矿、生物提取、矿物材料制备和二次资源加工的选矿综合评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放射性金属、化工原料矿石及煤炭等十几种矿产资源的选矿评述,工艺矿物学、选矿设备、自动化、选矿药剂、矿物材料、环保、特殊选矿方法及选矿厂设计等选矿专题评述,六大洲及世界主要矿业国家的洲际与国家、地区的选矿评述,以及2014年第27届国际矿物加工大
《钻井岩石破碎学》针对深部硬地层钻头破岩效率低和钻井成本高的问题,以典型硬脆性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非均质花岗岩在钻齿作用下的宏细观破碎机理;建立了岩石塑-脆性破碎转变临界切削深度计算模型,提出利用脆性耗能比来评价钻齿作用下岩石破碎效率的新方法,将传统塑性切削破岩理论拓展到塑-脆性破碎转变临界理论;此外,分析了异形PDC齿切削破岩机理,建立了综合考虑破岩效率、钻齿形状及磨损条件下的异形PDC齿综合选齿模型,为钻头个性化选齿及布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针对我国采煤沉陷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围绕其多维关系演化规律及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介绍了我国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多维关系及演化规律,分析了我国东、西部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多维系统的差异。研究了采煤沉陷区生态风险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分别提出了生态与社会环境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经济发展转型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以及生态与经济发展约束下采煤沉陷区社会运行风险及其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与机制。
为加快西部矿产资源的勘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寻找21世纪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中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主要介绍了基于成矿系列理论的重要矿床成矿系列综合信息预测技术方法,还包括该方法在中国西部东天山成矿带、秦祁昆成矿带、西南三江成矿带和冈底斯成矿带的应用实例,全面地展示了成矿规律研究、成矿预测研究的成果。
内蒙古地区黄金矿产成矿主要分为层控变质型、斑岩型、造山(绿岩型)型金矿,均与岩浆活动有关,建立数个矿床成矿及多信息找矿模型,应用遥感技术寻找构造活动部位、岩浆多期活动地点、矿源层位,快速确定矿产富集的有利地质位置,再通过物探电法、化探、地质工作辅助寻找深部矿化异常直至矿体。这一技术路线具有先进、快速、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今天在南美、非洲、南亚荒漠地区,这一技术被有效地应用于金属矿产的找矿勘查工作上,取得了成果。本书重点介绍内蒙古黄金矿床的地质成矿模型及多源地质信息找矿模型、快速找矿的技术和方法和找矿实例。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论述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专门技术,建立了以中国煤炭地质新理论为支撑、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规范为依据,由煤炭资源遥感调查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快速精准钻探技术、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煤质测试与化验等关键技术构成的立体的信息化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可供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借助经典数学中数与形、有限与无限、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从研究乘幂及阶乘的几何意义入手,导出对e和π等**数的几何意义理解,揭示e与π之间的内在几何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数的分类方法及其生成规则。在研究虚数及复数几何意义基础上揭示了欧拉公式的几何意义,给出了复数开方与乘方的代数公式等系列全新结果,并在研究空间扩张运算和旋转运算规则基础上导出任意维度球性空间中球性几何对象表面积与体积的代数公式。*后从n维几何对象切割与重整角度,研究部分类型高次代数方程复代数解的性质与结构,给出两类高次方程的复代数通解公式。
《煤矿区重构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主要针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和煤矸石固废堆积等环境问题,以早期建设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地复垦工程为对象,研究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剖面有机碳变化、土壤呼吸环境因子效应及CO2排放特征。《煤矿区重构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共6章,系统介绍了土壤重构基质(煤矸石)特征、重构土壤温湿度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植被与覆土厚度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的影响、土壤呼吸及其与温湿度因子的关系、重构土壤腐殖质氧化对剖面气热变化响应、重构土壤气热条件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本书是 中国矿山开发利用水平调查报告 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煤炭、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钨矿、锡矿、锑矿、钼矿、镍矿、金矿、磷矿、硫铁矿、石墨矿、钾盐等不同矿种300余座典型矿山的地质、开采、选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总结了典型矿山和先进技术。丛书共分为5册,分别为《煤炭矿山》《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山》《黄金矿山》《非金属矿山》。该系列丛书可为编制矿产开发利用规划,制定矿产开发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还可为矿山企业、研究院所指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方向,是一套具备指导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镍矿、钨矿、锡矿、锑矿、钼矿、稀土矿等有色金属矿山的开发利用水平调查情况,可供高等院校、科研设计院所等从事矿产
本书提出了 矿物浮选交互影响 的学术思想,并明确了其定义、作用形式、对矿物浮选的影响及消除交互作用对矿物浮选影响的方法。按矿种着重介绍了铁矿石、钛铁矿、菱镁矿、水镁石、白钨矿、铜矿石、蓝晶石族矿物、石英和长石、磷灰石在浮选体系中矿物交互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矿物间的交互影响及作用机理和利用或消除交互影响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矿物浮选交互影响理论的实践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复杂矿物浮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选矿生产工作者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
《陆相页岩油赋存机理与可动性评价》在系统梳理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可动性评价进展的基础上,以我国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沙河街组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岩石物理实验(含宏观和微观)、分子模拟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手段,探讨了陆相页岩的含油性、储集性、赋存机制、相态及可动性特征,在页岩的原始含油率评价、储层微观结构表征、赋存机制、吸附/游离油定量和页岩油可动性等方面提出了部分创新性的评价技术和成果认识,并通过案例分析给出了页岩油甜点预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第1版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其英文版销至世界98个国家及地区,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应国内外读者和同行的建议,在对原有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删减的基础上,更好地补充了近年来关于乳化炸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其新应用,使其内容更加系统、连贯、丰富,更注重理论上的先进性和指导性,技术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篇幅也由原来的9章扩展至11章。主要内容包括乳化炸药理论基础、乳化炸药的组分及其作用、乳化炸药的配方与生产工艺、乳化炸药的品种及其应用实例、乳化炸药现场混制装填、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和乳化炸药测试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工业炸药和工程爆破的研究、设计、生产或施工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参考,也可作为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用书。
《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系统介绍了孙家骢教授创立的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由理论篇和方法应用篇组成。其中,理论篇是在遵循孙教授所著的《矿田地质力学导论》(油印本)的基础上编写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矿田地质力学的力学基础、结构面及其控制特征、构造序次及其控矿特征、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构造体系复合及其控矿特征,不仅体现了孙家骢教授一生在矿田地质力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增添了近些年来矿田地质力学理论的发展成就;方法应用篇是在整理孙家骢教授部分学术论文和充实后在大量成功实例的基础上编辑完成,主要涉及云南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找矿前景分析,以及不同时代赋矿地层中铜、铅、锌、金、锡、铁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等内容。因此,《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使读者对矿田地质力学理论的精髓有深入系
煤力学是从防治煤矿瓦斯灾害和瓦斯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含瓦斯煤在地下采矿应力场环境中的力学性能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为煤炭和煤层瓦斯资源的开发和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煤的生成与变质、煤的基本物理性质与孔裂隙特征、煤的瓦斯吸附与解吸性能、煤力学基础、含瓦斯煤的强度与变形、煤的渗透特性及渗透率演化模型、地应力及煤层瓦斯赋存、煤层中的瓦斯流动理论及煤体力学在卸压瓦斯抽采、在煤与瓦斯突出中的应用。本书介绍内容是岩石力学学科一个新的分支,可供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和煤层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还可供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