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了密封行业技术积累和最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静密封技术的核心内容,书中详细阐述了密封技术的研发过程、试验、鉴定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原则,同时对结构设计与优化策略,数字化模拟,密封标准质量控制,失效分析,安装以及核动力设备对密封的特殊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相关重要应用案例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核动力设备密封泄漏监测技术等。 本书理论和实践结合,内容翔实,贴近工程应用,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书可供工程公司、研究院所、运行核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密封研发制造企业等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美国关于核物理、核系统和核能应用方面***的教材之一,先后出版了7次。全书共三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和原子核、放射性、核反应、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第2部分介绍辐射及其应用,包括辐射生物效应、辐射标准和辐射探测方面的内容;第3部分介绍核动力,包括反应堆与核电厂理论、反应堆安全和安保、海上和航天核能推进、放射性废物存储、运输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第7版的主要特色:一是将能源经济学融入合适的章节中;二是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例和章节习题。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四代核能系统候选堆型 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为代表的铅基快堆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本书介绍了与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相关的反应堆物理、热工安全、燃料材料、系统设备、源项屏蔽以及设计规范等内容。此外,本书对该堆型的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主要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了解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的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和发展动态。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先进核能研发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刘永,男,研究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原院长,现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曾入选首批中核集团 111 和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 511 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 第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四项、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钱三强科技奖 ,曾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系列 之一,主要介绍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的科学原理、工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型聚变堆的原理、堆芯等离子体物理、主机部件、氘氚燃料循环系统、聚变能量提取与发电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辅助支撑系统,聚变堆使用的特殊材料及其发展情况,聚变堆的安全特性、放射性源项特征、可能发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通过讲述世界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国际热核实验堆的发展和主要特性,以及人类终极能源聚变能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并结合物理与工程,使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托卡马克聚变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托卡马克基本原理、物理基础、国内外托卡马克聚变进展、未来聚变工程示范堆重大的科学问题、建设工程示范堆的技术挑战、聚变堆材料及聚变能源发展前景展望等八个方面。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托卡马克聚变堆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围绕核动力工程实践,系统地介绍了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核反应 堆压力容器设计法规与标准、输入条件、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结构完整性评价等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安装、调试、运维等工程技术的最 新发展,核安全与各堆型压力容器特征,以及目前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挑战。本书可供核电、化工、航空航天行业从事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材料、机械和核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阅。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聚焦极具潜力的第四代核电系统堆型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以钠冷快堆和铅基快堆这两种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发展堆型为主要参考对象,介绍了包括中子学、燃料与材料、液态金属冷却剂、热工流体力学、屏蔽与辐射防护、系统与设备、仪控与供电系统、安全分析、瞬态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还就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电站涉及的关键设备、系统和运行工况进行了介绍,点面结合,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情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快中子反应堆(简称 快堆 )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主要技术用途;第四代核能系统及其目标要求,先进快堆概念、典型设计方案,国内外先进快堆研究计划;先进快堆的技术特点;与快堆匹配的乏燃料后处理以及闭式燃料循环体系的技术组成和发展现状,先进快堆和先进闭式燃料循环发展的技术方向;未来基于快堆的先进核能系统发展的技术方向以及先进快堆在特种动力领域的拓展用途。本书可供从事核工程相关工作,尤其是从事快堆工程、核燃料循环体系发展以及规划政策制定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和研究人员参考。
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之一,具有良好的核燃料增殖与核废料嬗变潜力,拥有突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被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认为是有望率先实现工业示范化的堆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是研发和设计关注的重点。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欧盟框架下SESAME项目中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以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液态金属热工水力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进展。 《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可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研发和设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多种池式、壳式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现状,特别是NHR5低温核供热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及NHR200-I型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对NHR200-II型核供热反应堆的特点、主要参数、非能动安全特性及与海水淡化装置的多种耦合方案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介绍。NHR 200-II型核供热堆采用了NHR5低温核供热堆实 际验证过的先进理念和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一体化布置、全功率自然循环、内置式水力驱动控制棒、非能动余热排出等,具有更高的设计压力和温度,在供热的同时也具备提供工业蒸汽的能力。本书从纵深防御角度分析了低温核供热堆安全方面的多重防 护措施和如何确保消除设计扩展工况,论证了低温核供热堆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核能供热和核能海水淡化相关领域的各级领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从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和原理出发,对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安全研究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临界安全与反应性控制、热工安全与堆芯冷却、辐射防护与屏蔽设计、海洋核动力结构力学设计、固有安全设计、耐事故能力设计、平台总体布置、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征兆导向应急事故规程、海上核动力平台核应急和倾斜摇摆影响分析等。本书可供广大核动力科学爱好者阅读了解,是我国广大有志于从事海洋核动力平台设计工作的研究生和已经从事设计工作的工程科研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与工具书。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射频电子辐照加速器原理及相关技术,电子辐照加工的相关应用如直线加速器及其加速管设计技术、梅花瓣加速器和蛇形加速器等新型的重入式射频加速器设计技术、辐照均匀化技术、电子束流引出与打靶技术等。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技术深度和广度,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辐照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浮动核电站技术特点和应用需求,以及国内外浮动核电站研发及应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针对我国大规模海上能源需求,如渤海湾稠油热采、南海岛礁供能等设计研发的浮动核电站型号ACP100S的总体设计、堆芯设计、反应堆系统与设备设计,平台系统与设备设计,安全分析,严重事故对策与应急策略,浮动核电站运行分析,浮动核电站经济性分析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呈现了浮动核电站的概貌及其特殊性,为读者了解和认识浮动核电站提供了便利。本书是国内首本系统介绍浮动核电站设计的书籍,阐述了从陆上核电站转向海上核电站带来的设计挑战,填补了国内浮动核电站书籍出版的空白,可供核反应堆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中参考,也适合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使用。
本书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核燃料循环体系的概况,铀矿的勘探、开采和分离提取,并阐述了铀浓缩(同位素分离)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核燃料元件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轻水反应堆、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的燃料制造加工工艺、安全管理以及发展趋势;乏燃料的输送方法及安全对策、湿法储存方式及干法储存方式的主要设施设备以及各国乏燃料储存的状况;乏燃料后处理的概要、工艺流程及主要机器设备的构成,工艺安全性及保障措施,世界后处理工厂的概况;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及分类,高、中、低放射性废物及放射性气体的管理及处理技术;世界各国在先进后处理分离技术领域的研发状况及展望。 本书可为有关专业人士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核工程专业、核化工专业及核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主要内容包括X射线加速器光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电子加速器中的束流动力学基础、同步辐射原理、电子同步加速器及储存环、电子直线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基础、光阴极电子枪和射频加速技术、常规磁铁和插入件技术、束流测量技术等光源加速器的关键技术。另外还专门安排一章介绍X射线加速器光源设计实例,兼顾理论与应用。本书可供从事光源加速器相关工作的人员,如设计和研制人员、运维人员、实验用户、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生、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为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丛书 之一。本书比较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基于核燃料闭式循环的新型核燃料嬗变装置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嬗变反应堆中子学基础,ADS用加速器、散裂靶和ADS次临界反应堆的物理学基础、技术特性和典型设计方案。本书着重讨论了新型嬗变反应堆的设计原理,并给出了相关重要设计参数和数据,以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新型嬗变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本书可供从事核反应堆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ADS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也适合关心核能可持续发展的人士阅读。
本书基于中法三院(中国工程院、法国国家技术院、法国科学院)对核能领域的联合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核能发展进程、安全性、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措施,内容涉及放射性废物管理、先进核能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新项目融资及投资控制,以及公众对核电安全日益提高的要求等,对核能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将有效促进核能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提升中法两国对世界核能技术发展的贡献。
蒸发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整个自然界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基于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蒸发是一种 液-气 表面相变,任何温度下都会在液体表面发生蒸发,液体分子从液体表面脱离,同时还吸收了环境中的热量,这显然是一个热力学问题。我们也知道,不同的流动状态(如搅拌)也会影响蒸发的快慢,这意味着蒸发也与流体力学相关,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我们研究蒸发动力学的主要方向。但仅仅止步于此吗?随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依靠宏观尺度上的实验方法来总结经验、半经验关系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缺乏对于机理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更加基础的理论出发,开展更具有普适性的研究。
本书为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本书主要针对目前放射治疗设备的主流 电子直线加速器,阐述和介绍其原理、构成、应用以及前沿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类型、临床应用中发展的技术、放疗设备的相关控制软件、放射治疗设备的前沿技术 各类图像引导的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以及电子直线加速器设备的常见质量控制方法。本书可供研制医用电子加速器的科研人员、加速器应用的从业人员以及加速器相关专业青年学者参考。
本书是以中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福建福清核电厂5、6号机组)成果为基础,重点介绍了“华龙一号”的研发历程、安全理论、系统设计、厂房结构与布置、运行调试、安全分析及评价等。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介绍了“华龙一号”的总体方案和各功能系统,包括反应堆及其冷却剂系统、核辅助系统、专设安全系统、设计扩展工况应对措施、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公用系统、辐射防护、核电厂消防、常规岛系统及设备、电气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厂房布置及结构、运行技术;下册介绍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理论、安全分析及评价、设计验证试验、安全评价活动、设备国产化及自主知识产权等。
本书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先进粒子加速器系列 之一。加速器质谱技术(AMS)是基于加速器技术和粒子探测技术的一种同位素质谱技术,是属于加速器、粒子探测器以及质谱学的交叉学科。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质谱仪、加速器和探测器的概念、原理、结构等;加速器质谱仪的测量方法;AMS在核科学、考古学、地学、生命科学和药物开发、环境和资源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本书读者对象为加速器质谱仪的测试运行维护者、应用研究者、各类用户(环境、资源、设施、医药、食品、材料等)以及相关高校师生和青年学者。
航天器运行所处的宇宙空间环境中存在大量射线粒子,这些粒子会在航天器电子器件中产生空间辐射效应,导致电子系统性能下降、状态改变,甚至功能失效,影响航天器使用寿命及在轨可靠运行。航天器功能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高可靠性、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纳米电子器件的空间应用前景广阔。纳米器件趋于物理极限的材料、工艺和结构特点对空间辐射效应产生显著影响。本书主要介绍纳米器件空间辐射效应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纳米器件所用材料的辐射损伤微观表征、纳米器件空间辐射效应新机理及可靠性、辐射损伤在纳米电路中的传播机制和加固方法、空间辐射效应重离子模拟试验技术等内容。
本书系统介绍了岩体地基的调查和试验方法、岩体地基的设计荷载、岩体地基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岩体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并以某核电厂地基模型中的风化变质地基和含有断层破碎带等弱层的地基为例,详细分析阐述了地质模型的建立、非均质地质条件的数值模拟、地震动的输入和响应,并结合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明确的地基稳定性评价标准。
本书涵盖了我国核电厂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1章。章简要介绍我国核电堆型、核电厂正常运行辐射影响及安全要求、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的研究历程与源项框架体系。第二章介绍M310、WWER、AP1000和EPR等堆型引进时的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第三章至第五章系统总结新构建的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框架体系、一回路源项模式和参数、排放源项模式和参数的研究成果。第六章至第九章对CPR1000/CNP1000、WWER、AP1000和EPR等堆型的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进行了重新计算。第十章介绍我国自主研究设计的高温气冷堆的一回路源项和排放源项。第十一章提出对未来继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