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压水型反应堆、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核辅系统、专设安全系统、仪表与控制系统、源项与辐射防护、反应堆装卸料、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蒸汽动力转换系统简介、力学分析与评定、事故安全分析、运行及运行分析、事故管理、老化管理、试验验证、舰船核动力装置退役、核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船用核动力研制全过程、全寿期知识。 本书可供核能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核专业教学之用。
本标准是《核电站用1E级电缆》系列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附录。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四川省电力工业调整试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靖、刘勇、禹阳、孙景义、曹新明、徐齐胜、吴常苗、徐波、李恩、陈晓伟、孙泉荣、杨彦竹。
GB/T 4960《核科学技术术语》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核物理与核化学; ——第2部分:裂变反应堆; ——第3部分: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 ——第4部分:放射性核素; ——第5部分: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 ——第6部分:核仪器仪表; ——第7部分:核材料管制; ——第8部分:放射性废物管理。 本部分为GB/T 4960的第6部分。 本部分主要参考: ——HAF l02(2004)《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 ——IEc 60050——393:2003(核仪器——物理现象和基本概念》(第2版); ——IEC 60050——394:2007《核仪器——仪表、系统、设备和探测器》(第2版)。 本部分代替GB/T 4960.6——1996《核科学技术术语核仪器仪表》,本部分与GB/T 4960.6——1996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在第3章“通用核仪器及其特性和试验”中增加3.4“试验和测量误差
本书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核反应堆原型系统CVR1.0的核心技术,包括数学物理建模、大规模并行算法与优化、软件实现及验证等。本书内容充分反映了高性能计算与核反应堆技术紧密交叉的**成果,并和欧美同类研究对标,具有前沿性。第1、2章综述数值核反应堆研究的现状和典型成果。第3章定量分析反应堆主要物理过程高保真数值模拟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需求。第4章介绍我国典型超级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和编程技术。第5~10章介绍CVR1.0的关键核心技术、大规模并行软件系统的实现技术及具体算例。
本标准参照采用IEC标准IEC 60568—2006,Nuc1ear powerp1ants--Instrumentation important tosafety--In—core instrumentationfor neutron f1uence rate(f1ux)measurements in powerreactors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代替GB/T 8995--1988《核反应堆中子注量率测量堆芯仪表》。 本标准与GB/T 8995--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第3章“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术语“主要信号”、“附加信号”、“输出误差的限值”和“变换函数”; ——增加了探测器电缆安装的一般原则(见4.8); ——增加了移动式探测器中子注量率测量堆芯仪表的处理功能要求(见6.7); ——增加了第13章“退役”。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平、刘艳阳、李高、吕渝川。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回旋加速器的理论,并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系统的注入器SFC和主加速器SSC两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为例介绍该类型加速器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历史和应用方向,加速器物理的研究方法和带电粒子束运动的相空间理论,经典回旋加速器理论,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理论基础,等时性磁场的建立,束流注入和中心区,束流引出,多级加速器的匹配考虑,以及回旋加速器的近期发展。本书可作为粒子加速器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学习加速器物理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教材以压水堆型核电厂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十多年来核安全与反应堆事故分析中的主要课题与重大进展。全书共9章,第1、2章介绍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原则、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及安全功能,说明当前国际核能界对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的见解与实践;第3章阐述核反应堆瞬态分析基础;第 4章用确定论安全评价法,对压水堆各类设计基准的事故过程进行分析;第5章阐述严重事故(即超设计基准事故)过程、分析方法和事故的处置与对策;第6章介绍安全分析模型建立方法与已获成功应用的典型计算程序;第7章介绍核安全评价中另一种新的系统的工程安全评价技术——概率安全评价法;第8章分析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规律、辐射后果及其防护原则;第9章讨论新一代压水堆安全性的改进与发展。 本书是高等学校核能工程系高年
本书为 十三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全书按照阀门、泵与风机、空气压缩机、热交换器分为四篇,共十八章,主要介绍了阀门、泵、风机、空气压缩机、热交换器的类型、型号、装置结构和基本理论。
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各种类型核废物处理与整备技术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并尽可能反映当代的*发展。 内容主要包括:核废物来源、主要特点及其分类,核废物处理处置基本原则及其现代理念,放射性废气的处理,低中放废水的沉淀、蒸发、离子交换和膜分离处理,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及低放废液的生化处理,低中放废物的整备技术(包括各种固定化和减容技术),高放废液的固化技术及分离-嬗变技术。
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可产生流强达数千安培、高亮度、低能散度的高品质电子束,部件式结构的特点使它可大量串接获得所需要的能量,由于具备这些优越性能,使得直线感应加速器在近6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闪光X射线照相、辐照效应、自由电子激光、粒子束聚变、高功率微波等国防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书介绍了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的发展史,给出了世界从事直线感应加速器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和主要的直线感应加速器装置。描写了直线感应加速器加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注入器、感应腔、脉冲功率系统、束流传输线的基本构成和设计要求,对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中的二极管物理、加速器物理和强流束物理等主要物理问题也进行了系统论述。描述了直线感应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和使用环境,并以国内外几台主
核能是一种技术成熟、安全和可靠的发电或者供热能源。其具有规模大、价格低、无污染和无温室气体排放的优点。鉴于核能具有上述优点和不断提高的能源独立性优势,世界各国政府都逐渐提高了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中骨干能源的地位。 世界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核能系列入门教材是适用于广大教师、学生、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所有感兴趣读者的权威著作。其内容全面均衡、简要易读,并具有如下特点: ·针对非核能专业的普通读者介绍了核能科学知识; ·内容涉及核能科学诸多领域,也涵盖了工业应用相关的内容; ·回答了公众所关心的有关核能安全、核扩散和核废物的问题; ·提供了*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21世纪的核能(第3版)》由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帕特里克·摩尔博士作序,序文证实了当前世界范围重新认
《核动力装置用泵》根据核动力装置用泵的特点和种类,有选择、有侧重地编著了本书。在详细介绍离心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核动力装置用的一回路主冷却剂泵、二回路给水泵、凝结水泵和循环水泵,并简要介绍了离心泵之外的其他类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核动力装置用泵》可作为高等院校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核动力工作的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书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大型压水堆核电厂一、二回路主辅系统、专设安全设施及上述系统主要设备的功能、组成、运行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堆核电厂的调试启动、正常运动与维护、事故时的安全性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全书共分十四章,章概要介绍核电厂经济性、安全性及压水堆核电厂的运行特点:第二、三章是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主系统设备的主要辅助系统的描述;第四、五章分述压水堆核电厂二回路系统和设备;第六章介绍压水堆核电厂的专设安全设施;第七、八章叙述压水堆核电厂控制、保护、检测系统和汽轮机调节保护系统;第九章简介压水堆核电厂发电机及其辅助系统;第十、十一章阐述压水堆核电厂的调式启动步骤和各种标准运行状态下的有关问题;第十二章是对压水堆核电厂安全性的评价及典型事故分析;第十三、第四章论棕压水准
《核技术应用》是国内部旨在介绍非动力核技术(通常称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及其应用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原理及新进展的教材。其内容涉及同位素制备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材料改性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作概略介绍。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核科学与技术所属专业教学教材、相关专业选修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核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核能与核技术出版工程 之一,并有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是一本系统介绍核武器知识的基础性读物。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核物理和核材料的基础知识;原子弹、氢弹、特殊性能的核武器、核武器小型化等的基本原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诊断方法;核武器系统的构成、核爆炸效应以及战术技术性能等知识。除核武器的科技知识外,还介绍了核扩散与防止核扩散、核军备控制及其核查技术、核态势、核战略、以及我国核武器安全战略等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深入浅出,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可供与核武器事业有关的领导、管理人员、专业人员、部队指战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用作为其他邻域关注核武器事业的同志了解核武器知识的参考,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原子能工业各个环节的工艺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环节包括各种类型的核反应堆,属于核燃料循环的铀矿地质勘探、铀矿开采、铀的冶炼和加工、重同位素分离、燃料元(组)件制造、辐照过核燃料的运输和后处理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核武器和轻同位素分离,海洋和空间核能装置,核电厂的建设、运行和退役,专用设备仪器和特殊材料的生产,属于辐射工业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的生产及辐射防护等。书中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有关的科技原理、基础知识和当前的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专门从事原子能工业某一专门领域的工作或业外人士为扩大知识范围、增进全面了解和加强协作配合的参考之用,可用作大专原子能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材料或新转入原子行业人士的初始学习材料,也可作为对原子能工业感兴趣、但存在疑问的各界
本部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C 776:2006《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标准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 C 776:2006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 C 776:200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在采用ASTM C 776:2006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人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0266-1998《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 10266-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对“引用标准”按照GB/T 1.1进行了修改,增加引用了EJ/T 689(见第2章); b)增加了放射性核素要求(见3.2.1.1); c)对芯块受晶粒尺寸与孔隙形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修改(见3.3.3); d)对“表面裂纹”的数值进行了修改,删除了芯块端部的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