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介绍从造纸厂生产出来的纸和纸板进行加工处理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及其产品的用途。内容包括第1章概述,第2章浸润和黏附,第3章分散涂布,第4章挤压涂布及其产品,第5章传统与新型涂布方式,第6章层压,第7章纸基包装材料,第8章纸基包装材料的加工,第9章加工纸和纸板作为包装材料的应用,第10章高性能纸基材料应用举例。
本书对染整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产品质量问题,节能减排问题,降耗增效问题等,以问答的方式,逐一作了翔实的解答。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此同时,还介绍了 节能减排增效 优势突出的新染料、新助剂和新工艺。因此,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制订生产工艺,更正确地使用染料助剂,更有效地预防染色疵病的产生。 本书可供染整行业有关生产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 纺纱理论,研制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高档轻薄面料的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本书主要对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纺纱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介绍普适性细纱机的改造方案以及各种不同原料及纱支纱线的开发等。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 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在简介纺织品(棉、毛、丝、麻)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按纺织助剂、印染助剂、后整理助剂共420个品种分别进行介绍。其中,纺织助剂173个,印染助剂139个,后整理助剂108个。对各品种从品名、别名、英文名、组成、分子式或结构式、性质、质量指标、制法、应用、生产厂家等各方面给予介绍,对重要品种以实例说明。 本书可作为纺织染整助剂的研究、生产、应用、管理、供销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本书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了蚕茧的形成与结构性能、收烘与茧质量鉴定、混剥选茧、煮茧,缫丝和复摇整理,生丝质量检验,制丝加工原理、工艺与设备及制丝用水等知识。全书共分9章,每章前面列有知识点,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供读者自学和练习使用。 本书可作为丝纤维加工与技术、制丝学、茧丝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制丝、丝绸生产及设备制造的技术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服装材料的服用性能及其形成要素,包括纤维、纱线、织造、染整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了材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加工工艺和服用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织物、皮质材料和服装辅料的种类、特性、应用、辨识选择、保养方法等,阐述了材料美学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案例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服装材料的能力。 本书构建“倒叙”的教学框架更符合艺术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配有课件光盘。课件内容不是课本的简单拷贝,而是利用大量视觉图像材料,对文字内容做了很好的解释和补充。 本书可作为艺术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服装设计、营销从业人员的自修教材。
张宝华主编的这本《纺织艺术设计(2014年)》汇集了“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中的多件优秀作品。此次大赛活动提倡自然、环保、融合、人文的理念,以“穿针引线、针线之艺”为本届大赛的研讨主题。让传统刺绣工艺在当代生活中再放异彩,营造美好的环境与健康的生活。
FZ/T 20015《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分为八个部分: ——精梳毛织品; ——粗梳毛织品; ——驼绒; ——造纸毛毯; ——毛毡; ——绒线; ——毛毯; ——长毛绒。 本部分为FZ/T 2001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FZ/T 20015.1—1998《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 精梳毛织品》,本部分与FZ/T 20015.1—199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 ——取消了原标准中第4章“命名”; ——增加了第4章层次结构图片说明; ——增加了4.2.3中“4”表示丝毛混纺或交织织物; ——增加了4.2.4中“8”表示特种动物纤维纯纺或混纺; ——品名编号由原来的五位数字组成改为由六位数字组成; ——取消了原标准5.2中的注; ——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3572:1976《纺织品 织物组织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 本标准与ISO 3572:1976相比主要有如下差异: ——增加了“穿筘图”和“上机图”2个术语(见2.21和2.22); ——删除了2.2的注; ——删除了2.4的注; ——2.5的注增加了“一般指织纹明显、图案清晰的一面”; ——删除了2.8中的注; ——2.9补充了完全组织(或组织循环)经(纬)纱数的说明; ——2.12中注的内容纳入2.12的定义中; ——2.16中注的内容纳入2.16的定义中。 本标准代替GB/T 8683 1988《机织物 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本标准与GB/T 8683—1988的主要差异如下: ——调整了术语顺序; ——修改了“织物正面”的定义(见2.5); ——明确了经(纬)浮长的定义(见2.12); ——将3.2中“每根经纱(纬纱)上只能有一个纬(经)组织点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2)归口。
本标准代替GB/T 17759-1999《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7759-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检验条件进行了补充; ——计点法取消三等品内容; ——四分制评分法中取消划条量计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蓓华、王憬义、贺美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759—1999。
本标准代替GB/T 8878--2002《棉针织内衣》。 本标准与GB/T 8878--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增加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 ——修改本身尺寸差异的考核方法; ——增加顶破强力试验方法,球的直径为(38±0.02)mlTl; ——简化缝制规定内容; ——耐皂洗色牢度试验方法由方法3改为耐皂洗色牢度A(1)。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 209/SC 6)。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三枪集团针织九厂、江苏AB集团、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帕兰朵高级服饰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志贵、薛继凤、吴鸿烈、漆小瑾、方国平、黄聿华、胡平。 本标准所
本书是为适应纺织工程专业本、专科生学习纺织产品CAD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9章,包括概述、纺织品CAD开发环境与理论基础、机织物组织CAD的数学模型与算法、机织物CAD仿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织物分析与织物工程设计、机织物纹织CAD系统、纬编针织物CAD系统、横编针织物CAD系统、经编针织物CAD系统等内容。每章配有思考题和上机实验供教学参考。 本书综合地介绍了当前纺织品CAD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概括提炼了不同纺织产品CAD系统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和理论基础,如数据描述方法、图形学、颜色表示技术、图像学等基础知识;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机织、针织织物组织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生成法,纹织CAD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先进的织物的二维和三维仿真技术。还精选了一些典型软件,介绍其操作功能,
本书是纺织设备、工艺与电气控制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教材。本书以目前纺织企业主要设备的实际电气控制为载体,先介绍传统的低压电气控制,然后学习较先进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和触摸屏,后根据实际的纺织设备介绍其控制过程。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有: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线路、纺织设备低压电气控制、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的应用、触摸屏的应用、纺织设备电气综合控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纺织高职高专、技师学院等纺织机电类专业教材,同时适用于纺织企业的电气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本书简要介绍了产品质量控制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各印染加工工序对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质量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及控制措施,介绍了印染产品常见疵病的特征、产生原因、预防和修复措施。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高职、中职印染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