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以西方服饰历史发展序列为主线,分为第一章古代服饰、第二章中世纪服饰、第三章近世纪服饰、第四章近代服饰、第五章现代服饰,最后简介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等。考虑到服饰不仅是实用艺术,也是大众文化。故在每一章节中,除了探讨每个时期主要服饰特点,主要服装造型、服饰配件以外,同时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予以阐述。全书用通俗的语言简略地将西方服饰文化进行了综合介绍,将庞杂的服饰素材进行归纳,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是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专业比较实用的教材,亦是服装爱好者的良好读物。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 纺纱理论,研制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高档轻薄面料的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本书主要对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纺纱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介绍普适性细纱机的改造方案以及各种不同原料及纱支纱线的开发等。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 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代替GB/T 8878--2002《棉针织内衣》。 本标准与GB/T 8878--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增加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 ——修改本身尺寸差异的考核方法; ——增加顶破强力试验方法,球的直径为(38±0.02)mlTl; ——简化缝制规定内容; ——耐皂洗色牢度试验方法由方法3改为耐皂洗色牢度A(1)。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 209/SC 6)。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三枪集团针织九厂、江苏AB集团、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帕兰朵高级服饰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志贵、薛继凤、吴鸿烈、漆小瑾、方国平、黄聿华、胡平。 本标准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分离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7C9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化工研究院、天津大学、厦门厦迪亚斯环保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景津压滤机集团有限公司、赛发过滤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大连华隆滤布有限公司、浙江建华集团过滤机有限公司、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都丽红、许莉、王士勇、鲁淑群、邓伯虎、王月、朱企新。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纺织CAD\CAM技术》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为:纺织CAD/CAM技术概述、小提花织物设计及织制、纹织物设计。本书采用的软件是Fabricstarv1.0织物设计CAD系统和纹织CAD系统。 本书采用“任务驱动型”编写思路。以一个任务作为一个教学单元。首先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然后讲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接着介绍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结构环环相扣,内容实用。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尽量采用以图代文、以表代文的表达方式,增强了直观性和可读性。 《纺织CAD\CAM技术》由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李竹君、朱江波、叶可如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文彦、吴正畦编写。李竹君、朱江波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概述部分由李竹君、李文彦编写,课题一中的任务1~4由朱江波、
纵观纺织品面料再造所走的路,虽然不长,也不是很系统,或者说是一直没有人将其归纳整理。尽管如此,它却发展得异常迅速。它的发展,首先受益于材料方面: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前行的,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大量新材料给纺织品的面料再造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冲击,也碰撞出很多新的思维模式,演绎出人们观念的转变。正是这种撞击,让纺织品的面料再造不断以新的亮点征服相应的人群,以至于相当数量的人不去追究它的名称所属,而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享受快乐与辉煌。其次是在制作手法方面:随着材料种类的增多,纺织品面料再造的制作手法也在不断地扩展它的空间。我们都知道,每年每季的各种展会是观念的超前体现,这种观念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会感受到震撼之后激发出的制作手法及其魅力所在,尽管它隐含在材料之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纺织检验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与纺织化纤和服装工业有关,还和轻工业、建筑材料等其他工业选用纤维和纺织有关,与农业和畜牧业培育改良品种有关,与商品贸易中纤维和纺织品的交接验收和定价有关,与军用被服、特种纺织品的研究以及纺织院校教学科研也有密切关系。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本书较系统地阐明了纤维和纺织品测试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发展的新测试方法和典型仪器进行了介绍,使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应用实践。本书适合商品学本科专业学生及相关本科专业使用,也可用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纺织商品检验学是关于确定或证明纺织商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和交易条件的一门学科,是评价纺织商品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本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纺织商品质量检验的原理、科学方法和检验技术,介绍了纺织商品检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纺织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纺织商品标准化;纺织商品检验程序;纺织商品检验方法;纺织商品检验抽样方法;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以及现代技术在纺织商品检验中的应用等。 全书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相关学科衔接的协调性。本书不仅可用作纺织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纺织贸易与商检专业、服装工程专业、染整专业等本科生、专科生以及纺织进出口商检和贸易专业人员课程教材,而且可供纺织商品生产加工者、管理者、营销者以及消费者参考。
常用染料的结构和应用性能,各类染料的染色方法和原理,染色工艺的制定,各类染色设备的机构特点及选用。
GB/T 6002《纺织机械术语》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纺部机械牵伸装置; ——第2部分:纺前准备、纺和并(捻)机械等效术语一览表; ——第3部分:环锭纺纱、捻线锭子等效术语一览表; ——第5部分:络筒机; ——第6部分:卷纬机; ——第7部分:转杯纺纱机; ——第9部分:针织机分类和术语; ——第10部分:织造前经纱准备机械; ——第12部分:染整机械及相关机械分类和名称; ——第13部分:染整机械拉幅定形机; ——第14部分:卷绕基本术语。 本部分为GB/T 6002的第9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 7839:2005《纺织机械与附件针织机术语和分类》(英文版)。 本部分根据ISO 7839:2005重新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书按针织产品的大类,分别介绍了针织产品的组织结构和设计方法,并以常用和典型针织产品为实例,介绍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原料和设备选用、编织工艺、织物参数、花色效应及形成原理、性能和用途等。 本书可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针织学》的后续教材,适合于针织分流方向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针织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纺织品贸易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重点介绍了纺织行业各工序可能遇到的化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介绍了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打破了现行高等院校普通化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模式。每一章的后面有本章小结、阅读材料和习题。第二部分是配套实验。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专业作为化学教材。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棉、羊毛、蚕丝以及化学纤维机织物和针织物用各类染料进行染色的基本原理及加工工艺,常用染色机械的结构特点与适用性。既注意加强生产实践知识的介绍,又注意讲清基本原理。 本书为纺织专科学校染整专业教材,亦可供各行业从事染色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作为参考读物。
蜀绣作为2006年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得到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作为行业工作研究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把 蜀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本书从蜀绣的起源开始,概述了蜀绣图案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了蜀绣手工刺绣材料工具及使用方法,介绍了当代具有的蜀绣大师及其代表作品。重点阐述了蜀绣手工刺绣制作技艺,常用针法技艺、绣法技艺,并对蜀绣图案的创新设计和绘制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同时也阐述了蜀绣刺绣在丝绸高级定制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和创新。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图片资料新颖,可作为学习蜀绣技艺和蜀绣图案设计、制作的专门技艺人员的学习教材,是颇有价值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