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以西方服饰历史发展序列为主线,分为第一章古代服饰、第二章中世纪服饰、第三章近世纪服饰、第四章近代服饰、第五章现代服饰,最后简介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等。考虑到服饰不仅是实用艺术,也是大众文化。故在每一章节中,除了探讨每个时期主要服饰特点,主要服装造型、服饰配件以外,同时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予以阐述。全书用通俗的语言简略地将西方服饰文化进行了综合介绍,将庞杂的服饰素材进行归纳,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是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专业比较实用的教材,亦是服装爱好者的良好读物。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 纺纱理论,研制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高档轻薄面料的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本书主要对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纺纱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介绍普适性细纱机的改造方案以及各种不同原料及纱支纱线的开发等。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 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家纺材料的性能及选用是家纺设计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督导与营销等人员的的核心知识。此书基于家纺设计师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策划和编写。设置基础知识认知、岗位知识及其运用两个单元和六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包括:家用天然纤维的认识与应用、家用化学纤维的认识与应用、家用纺织纤维及纱线的性能指标与应用、常见家纺面料性能指标及其选择、家纺辅料性能要求及其选择以及家纺产品检验,每个情境以若干个项目任务展开论述,既符合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又与家纺企业设计师等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相吻合。相对于以往常规的同类教材在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均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近30年来新发展起的采用高技术新工艺研制生产的,以芳香族纤维、碳纤维为代表的高强、高模、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High Performence Fibers)[也有人称为超级纤维(Super Fibers)],在仿真仿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超真纤维、高感性纤维和具有特殊功能(如抗静电、膜分离、医疗保健、光、电、热等功能)的纤维(Function Fibers)。书中叙述了这些纤维的制造工艺技术、结构与性能、大分子高次结构的基础理论、纤维的应用领域和高科技纤维的发展新趋势。
本书是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服装材料的服用性能及其形成要素,包括纤维、纱线、织造、染整等相关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了材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加工工艺和服用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织物、皮质材料和服装辅料的种类、特性、应用、辨识选择、保养方法等,阐述了材料美学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案例指导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服装材料的能力。 本书构建“倒叙”的教学框架更符合艺术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配有课件光盘。课件内容不是课本的简单拷贝,而是利用大量视觉图像材料,对文字内容做了很好的解释和补充。 本书可作为艺术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服装设计、营销从业人员的自修教材。
FZ/T 20015《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分为八个部分: ——精梳毛织品; ——粗梳毛织品; ——驼绒; ——造纸毛毯; ——毛毡; ——绒线; ——毛毯; ——长毛绒。 本部分为FZ/T 2001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FZ/T 20015.1—1998《毛纺产品分类、命名及编号 精梳毛织品》,本部分与FZ/T 20015.1—199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 ——取消了原标准中第4章“命名”; ——增加了第4章层次结构图片说明; ——增加了4.2.3中“4”表示丝毛混纺或交织织物; ——增加了4.2.4中“8”表示特种动物纤维纯纺或混纺; ——品名编号由原来的五位数字组成改为由六位数字组成; ——取消了原标准5.2中的注; ——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材。主要是从纺织产品的检测要素入手,以产品质量控制和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角度,对纺织产品所涉及的相关质量要求和测试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内容包括纺织品中纤维及纱线的识别与检测、织物品质综合评定、织物的耐用性能测定、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与评价、功能性检测、生态纺织产品性能检测与评价、外观质量检测及客户标准等,主要涉及纺织品检测的通用要求以及相关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测试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判定等,从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角度出发,对同一检测项目的不同标准的操作细节及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本书作为新形态教材,为了能提高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直观效果,不仅加入了试验操作视频二维码,而且与广东省南粤质量技术研究院进行校企双元合作,在江门职业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3572:1976《纺织品 织物组织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 本标准与ISO 3572:1976相比主要有如下差异: ——增加了“穿筘图”和“上机图”2个术语(见2.21和2.22); ——删除了2.2的注; ——删除了2.4的注; ——2.5的注增加了“一般指织纹明显、图案清晰的一面”; ——删除了2.8中的注; ——2.9补充了完全组织(或组织循环)经(纬)纱数的说明; ——2.12中注的内容纳入2.12的定义中; ——2.16中注的内容纳入2.16的定义中。 本标准代替GB/T 8683 1988《机织物 一般术语和基本组织的定义》。本标准与GB/T 8683—1988的主要差异如下: ——调整了术语顺序; ——修改了“织物正面”的定义(见2.5); ——明确了经(纬)浮长的定义(见2.12); ——将3.2中“每根经纱(纬纱)上只能有一个纬(经)组织点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2)归口。
本标准代替GB/T 17759-1999《本色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7759-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检验条件进行了补充; ——计点法取消三等品内容; ——四分制评分法中取消划条量计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蓓华、王憬义、贺美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759—1999。
本标准代替GB/T 8878--2002《棉针织内衣》。 本标准与GB/T 8878--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内在质量考核项目增加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 ——修改本身尺寸差异的考核方法; ——增加顶破强力试验方法,球的直径为(38±0.02)mlTl; ——简化缝制规定内容; ——耐皂洗色牢度试验方法由方法3改为耐皂洗色牢度A(1)。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 209/SC 6)。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三枪集团针织九厂、江苏AB集团、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帕兰朵高级服饰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志贵、薛继凤、吴鸿烈、漆小瑾、方国平、黄聿华、胡平。 本标准所
本书是为适应纺织工程专业本、专科生学习纺织产品CAD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9章,包括概述、纺织品CAD开发环境与理论基础、机织物组织CAD的数学模型与算法、机织物CAD仿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织物分析与织物工程设计、机织物纹织CAD系统、纬编针织物CAD系统、横编针织物CAD系统、经编针织物CAD系统等内容。每章配有思考题和上机实验供教学参考。 本书综合地介绍了当前纺织品CAD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概括提炼了不同纺织产品CAD系统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和理论基础,如数据描述方法、图形学、颜色表示技术、图像学等基础知识;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机织、针织织物组织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生成法,纹织CAD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先进的织物的二维和三维仿真技术。还精选了一些典型软件,介绍其操作功能,
纺织材料是高职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所有方向的主干课程。《纺织材料(第2版)》由周美凤主编,以纺织纤维、纱线、织物为依托,以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与性能为主线,以项目(模块)一任务课程形式逐渐展开纺织材料的相关知识,系统地介绍了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种类、基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性能检验、品质评定等内容。每个任务包含相关知识、实操训练和知识拓展三个结构层次,后给出了课后思考、拓展探究等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了纺织相关问题的思考。《纺织材料(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纺织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纺织、轻化、服装等职业技术教育材料,同时也可供纺织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参考。
本书是纺织设备、工艺与电气控制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教材。本书以目前纺织企业主要设备的实际电气控制为载体,先介绍传统的低压电气控制,然后学习较先进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和触摸屏,后根据实际的纺织设备介绍其控制过程。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有: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线路、纺织设备低压电气控制、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的应用、触摸屏的应用、纺织设备电气综合控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纺织高职高专、技师学院等纺织机电类专业教材,同时适用于纺织企业的电气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本书简要介绍了产品质量控制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各印染加工工序对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质量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及控制措施,介绍了印染产品常见疵病的特征、产生原因、预防和修复措施。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高职、中职印染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阅读。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设备安装基础、安装与装配、工器具与材料、设备安装程序、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等全部内容。重点介绍了设备安装与装配的关系和设备安装程序,通过一些实例,图文并茂地阐述了设备安装的各种技法和设备安装的每一程序、步骤与方法;同时还详细介绍了纺织设备安装常用的通用和专用工具以及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等。 本书可作为纺织设备安装职工培训教材,也可供纺织、化纤、印染等工厂及纺织机械制造厂有关技术工人培训使用;本书可供从事各类设备安装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阅读,也可供中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