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本书是纺织设备、工艺与电气控制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教材。本书以目前纺织企业主要设备的实际电气控制为载体,先介绍传统的低压电气控制,然后学习较先进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和触摸屏,后根据实际的纺织设备介绍其控制过程。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有:常用低压电器及控制线路、纺织设备低压电气控制、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的应用、触摸屏的应用、纺织设备电气综合控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纺织高职高专、技师学院等纺织机电类专业教材,同时适用于纺织企业的电气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纺织工程防火设计,其中纺织服装加工厂的防火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2010-12-01实施。
《针织服装设计(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三五部委 级规划教材)》一书基于作者王勇多年理论和实践教 学经验及设计体会,从设计的角度对针织服装进行较 为系统的阐述,介绍了针织服装分类及针织服装发展 的背景和趋势,从针织服装纱线的选择开始设计,到 针织服装肌理组织设计、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针织服 装色彩图案设计、针织服装系列设计以及国际针织服 装设计师品牌介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国际知名 针织服装品牌不同风格的彩色设计图例进行说明,使 读者*直观地理解针织服装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该书 注重创意与实用、时尚相结合,其宗旨是力求使读者 在夯实针织服装设计基础的同时,也得以从国际高水 准的针织服装设计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开拓眼界 和设计思路,提升设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推进本 土针织服装设计新生力量的发展。该书
本书通过介绍生态纺织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认识纺织品国际贸易中面临的 绿色壁垒 ,针对当前纺织品生产加工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介绍了新型染料和纺织助剂的生态开发趋势。希望向学生和阅读该书的读者传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知识。 本书适合用作纺织及轻化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周蓉和聂建斌主编的本书是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内容共分七大章,主要介绍了纺织品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棉及棉型白坯产品、色织产品、毛织产品、装饰产品和丝、麻等产品的设计思路、方法、内容、要点及设计实例,并简要介绍了织物定位设计、性能设计的基本知识。内容系统,实用性强。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纺织类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纺织企业产品开发人员参考。所附光盘中,提供了各种典型纺织面料的图片,以供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简要介绍了产品质量控制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各印染加工工序对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质量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及控制措施,介绍了印染产品常见疵病的特征、产生原因、预防和修复措施。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高职、中职印染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阅读。
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编著,介绍了纺织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纺织品与材料是人类文明早的成果之一,纺织品新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开始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有关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开发及其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智能纺织品是一个全新领域,它是高新技术在纺织行业中应用的集中体现,涉及材料、化学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等多种学科,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开发使人们看到了纺织工业的希望和未来。本书是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其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与智能纺织品设计、开发相关的领域,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智能纺织品设计、发展的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不仅会对纺织行业科研人员、开发人员有很大帮助,而且会对从事新型纺织品的实际生产和操作人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供广大从事纺织行业的新型服装产品和材料、新型纺织产品
本书是“纺织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中的一种,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杠杆机构和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机械运动与平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联接、支承零部件、弹簧、液压与气动传动技术和纺织新技术简介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普通中专等各类纺织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也可作为纺织企业职工的培训教材和自学读物。
《纺织品整理基础》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材。教材重点介绍了纺织品整理的基本术语、整理工艺及所用整理设备。具体内容包括:纺织品整理的基本概念、染整用水及染整助剂的要求、棉纺织品的整理、麻纺织品的整理、毛纺织品的整理、真丝纺织品的整理、化学纤维及混纺产品的整理。 教材不仅结合纺织产品染整工艺及其设备的工艺简图介绍了各类纺织产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技术,还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增加了针织产品及绒线的整理工艺。 本教材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耿亮任主编;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孙艳,汉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蓝海啸,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李颖、葛俊伟、原海波参加编写。
本标准按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玻璃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天马集团公司、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建明、王玉梅、宣维栋、杨国文、居云龙。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清洁加工技术在纺织、梁整工业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七章,介绍了等离子体的基本知识;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纤维前处理、纺织品染色、纺织品染色、纺织品印花以及纺织品整理加工中的应用;并介绍溅射刻蚀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低温等离子体设备以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前景。 本书可供纺织、轻工、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诸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师生使用和参考。
GB/T 4146((纺织品化学纤维》包括以下3个部分: ——第1部分:属名; ——第2部分:产品术语; ——第3部分:检验术语。 本部分为GB/T 4146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0 2076:1999 (纺织品化学纤维属名》。 本部分根据IS0 2076:1999((纺织品化学纤维属名》重新起草,与IS02076:1999的差异为: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增加了5个属名(见3.24—3.28),删除了改性腈纶1个属名; ——增加了表1中的4个注; ——在属名索引和以字母顺序排列的属名代码索引中增加了中文名称。 本部分代替GB/T 4146—1984《纺织名词术语(化纤部分)》,本部分与GB/T4146—1984的主要差异为: ——将条款形式定义属名改为表格形式表示属名; ——仅包括纤维的属名内容,删除了纱线、织物、试验、疵点、产品分类及具体产品的相关条款; ——将单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适用于印染前处理工艺的技术手册。印染前处理,尤其是对漂白工艺中所用的各种化学品的特性、浓度换算,漂白液的滴定分析以及漂白织物的评定,纤维的鉴别以及非纤维素残余物的分析,漂白用水的硬度及换算等,在本手册中均有详细论述。此外,本手册还集中列举了一系列物理化学数据,方便使用者进行酸碱液浓度与相对密度、漂白蒸汽用量、PH值测量等数据的查阅及计算,尤其是在先进的印染前处理设备上用于自动给配液系统的计算。 该手册不仅适用于工厂实际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也适用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以*版本的富怡(Richpeace)服装CAD软件为基础,介绍如何进行针织服装的制板、放码、排料等操作。本书将流行的针织服装款式,配上结构图、放缝图、推板图,再结合CAD软件的各种功能,以具体的操作步骤指导读者如何设计服装。 本书既可作为各类服装院校的服装CAD教材,也可作为服装企业的从业人员提高技能的培训教材,对广大服装设计爱好者也有参考价值。
《纺织CAD\CAM技术》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为:纺织CAD/CAM技术概述、小提花织物设计及织制、纹织物设计。本书采用的软件是Fabricstarv1.0织物设计CAD系统和纹织CAD系统。 本书采用“任务驱动型”编写思路。以一个任务作为一个教学单元。首先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然后讲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接着介绍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结构环环相扣,内容实用。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尽量采用以图代文、以表代文的表达方式,增强了直观性和可读性。 《纺织CAD\CAM技术》由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李竹君、朱江波、叶可如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文彦、吴正畦编写。李竹君、朱江波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概述部分由李竹君、李文彦编写,课题一中的任务1~4由朱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