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古代漆工工艺技术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明代及明以前的漆工经验。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 乾集主要记述髹漆所需的原料、工具,以及在髹漆过程中因容易操作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弊病;本集开篇,著者便阐明了工匠制漆器,犹 天地之造化 的造物观,以及利器、美材与髹漆的关系。 坤集提出了漆器髹饰| 质之阴,文为阳 的归类法,从漆器的质色、描饰、镂刻、胎骨等角度,为种类繁多的髹饰工艺作了全面梳理,并对漆器制作的基本过程、漆器的修补和仿旧进行了补充说明,为漆器的编目提供了技术依据。 与撰述者同朝代的髹漆匠师扬明对该书的注解,极大地充实了该书的技术要点和技术细节。两位髹漆匠师的一撰一注,足见古代髹漆匠师 求精 精神之一斑。
《陶瓷工艺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根据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 *规划教材的要求,在舨的基础上,由大连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和陕西科技大学有关教师进行了认真修订。 本书版是在原普通高校使用的陶瓷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立足于我国普通陶瓷(传统陶瓷)工业外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体现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其特点是不仅可作为高校教材,也适合自学,因此,一直深受师生和科技人员的喜爱。 本次修订仍然保持了原有教材的风格和特点,以传统陶瓷为主,认真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并尽可能反映出近十年来陶瓷工业的ZUI新技术成果。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原料和陶瓷缺部分进行了补充,显微结构与性质部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坯(釉)料制备、成型、干燥、烧成、装饰部分反映了近十年来的科技进步,其余部分
本书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按照标准、教材、题库相衔接的原则组织编写,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指定用书。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陶瓷材料成型及加工技术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新概念、新理论、常见成型工艺、方法和应用。以先进陶瓷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为主线组织内容体系,首先概述了先进陶瓷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然后在系统介绍了先进陶瓷的粉体制备、烧结的原理及工艺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先进陶瓷的成型及后续加工等方面的工艺和相关技术,其中包括大量国内外先进陶瓷研究的新成果。 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广大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成型、陶瓷加工工艺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师生参考学习,也可以作为从事陶瓷等硬脆材料成型加工生产、应用、开发和设备设计维修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实际生产操作中重要的技术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在详尽地把握古代文献、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和科技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描绘了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发展历程的宏大画卷,展示了古代中国制瓷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与此同时,本书还对同类书所忽略的历代瓷器成型技术、装烧技术、瓷窑技术、传统制瓷技术等,都作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从而扩大并完善了制瓷技术史研究的范畴。该书内容翔实,叙述得体,语言流畅,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见解,是目前我国反映古代制瓷技术及其内在发展历史动因较为完善的一部高质量的著主术。
本书紧扣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主要内容涵盖了广义环艺设计所包括的环艺设计概论、环艺风格与流派、环艺设计基本原理、环境空间的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家具设计、陈设设计、绿化设计、室内色彩设计、照明设计、环艺设计的材料及应用、环境人体工程学及现代环艺设计发展趋势共13个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环艺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大量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可供环艺专业设计人员以及相关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下册)》针对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陶瓷母材难被润湿、界面易形成多种脆性化合物、接头残余应力大等缺点,探讨了陶瓷与金属连接时遇到的共性基础问题,以常见结构陶瓷为例,介绍它们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以解决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实际应用问题。《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技术(下册)》将重点介绍碳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碳化钛等陶瓷与多种常见金属(钢、钛及钛合金、铝合金、Kovar合金、纯镍、铬及镍铬合金、难熔金属铌及钽)的连接工艺,同时阐述活性钎料及复合反应中间层设计原则、陶瓷母材焊前表面改性机制、界面反应机理、接头残余应力缓解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宝石琢型的概念、分类及演化历史,宝石琢型设计的光学、美学、定向和定位设计的原理及方法,宝石琢型电脑辅助设计,宝石加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常用的宝石加工设备和磨料、磨具及辅材,一些常用宝石琢型的加工技术,20余种常见宝石材料的性质、设计及加工技术要领。在论述专业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突出反映近年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艺。 本书具有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合高等院校的珠宝首饰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珠宝首饰行业的设计人员及工程技术等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10章,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介绍、宝石、玉石、玉器的分类,中国传统玉雕发展概况,现代玉雕概述,其中重点叙述了中国玉雕的造型设计中所涉及的不同题材玉器不同的设计思路、不同玉器设计的不同比例关系、玉器设计与构图关系、以及玉色运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设计中的运用等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玉器加工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技法,对玉器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玉器的市场、玉器的鉴赏、收藏与投资。作为教材,本书力图使教材内容层次分明、概念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理论和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但略侧重于设计及艺术鉴赏。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宝玉石专业及职业学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玉雕设计制作行业以及热爱玉器艺术的业余爱好者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书包括《核雕记》、《纸物记》、《烟火记》、《 记》、《纸鸢记》、《泥人记》、《捏相记》、《傀儡记》、《辰牌记》、《摺扇记》、《竹刻记》、《纸马记》、《门神记》、《金砖记》、《砖雕记》、《苏绣记》十六篇民工工艺美术的札记,是作者多年关注、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心得和研究成果的精华。各篇文章旁征博引,夹叙夹议,将中国民间工艺的美 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 读物。
《设计魅力:珠宝首饰设计方略》介绍有关珠宝首饰设计的思路、学养、知识、方法、表达、创作等内容,共计16种方略。 《设计魅力:珠宝首饰设计方略》以我国现有的珠宝首饰设计师从业与提高为目标,兼顾不同程度的珠宝首饰设计能力的读者。在内容上力求清晰、实用、可操作性强,辅以高质量的作品图、程序图、作业图等,便于读者理解。 《设计魅力:珠宝首饰设计方略》以我国珠宝首饰设计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国内市场和国外发展状况,实用性强且与时俱进,是不可多得的珠宝首饰设计读本。
本书面向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需求,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和满意度、质量、可靠性、制造方法和材料选择、装配、成本、环境、调度等要素与环节,构建了系统化产品实现过程,即集成产品与工艺设计和开发(IP2D2),主要介绍IP2D2团队、产品成本分析、用户需求分析、设计规范、功能分解、概念设计、装配与拆卸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设计以及产品和流程改进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分阶段、逐步构建高质量产品的方法,并在书中提供多个工程案例介绍方法的具体实施途径。
《预分解窑煅烧技术》一书是“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CQGJ13C7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书由绪论、预分解窑系统的结构、预分解窑系统的操作控制、预分解窑中控模拟操作实训、预分解窑的生产调试、预分解窑煅烧系统作业指导书及回转窑用耐火材料共7个项目及27个相应工作任务组成,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项目任务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的硅酸盐工程、材料工程技术、水泥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预分解窑水泥企业员工培训教材。
《珠宝首饰展示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实训系列教材》主要分成六个章节部分;*章节部分讲述珠宝首饰展示设计要素,第二章节部分讲述珠宝首饰销售空间展示设计,第三章节部分讲述珠宝首饰展览空间展示设计,第四章节部分讲述珠宝首饰展示设计流程,第五章节部分讲述珠宝首饰展示设计的表达,第六章节部分介绍珠宝首饰展示设计经典实例。《珠宝首饰展示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实训系列教材》特点:从展示设计基本概念和展示设计的原理为切入点,根据珠宝首饰的特点对珠宝首饰的展示设计的流程、设计方法、设计表达进行阐述和剖析,中间穿插大量的实际设计案例。
金银珠宝饰品的质量评价和价值评估,是珠宝市场健康发展和供求成交的理论基础及实施依据。作者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与监督检验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珠宝市场信息、技术标准、质量评价、评估法则等*资料,归纳编辑成文,以作珠宝教育丛书。 田培学、张立新主编的《珠宝首饰鉴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古今兼论,内容丰富,简明扼要,宜学易懂,《珠宝首饰鉴评》是一本为珠宝专业人员考取珠宝鉴定师、珠宝工艺师、珠宝质检师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质编写的精编教材,亦可作为国家质检、工商部门监督检验与市场检查的执法依据,对于珠宝首饰收藏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本书立足于风格发展与审美趣味转化的特定视角,将经济社会学与消费理论引入到漆器工艺设计的历史研究中。以此为基础探寻历代漆器在造型、装饰、工艺、选材、结构、功能等方面的设计属性和特征,并从深层次上揭橥漆器设计特征与设计风格、消费趣味转化之间的内在深刻的联系。事实上,在漆器的设计种类、功能创造与趣味转化中时刻隐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格由以发生、演变与转化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本书运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将经济社会发展与设计风格和趣味史的演进、转化视为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深入探赜设计史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动因 如探索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市场及设计风格嬗变与趣味转化的诸种条件、方式、机制、功能与内涵,并研究这些要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与深远意义。毋庸置疑,在经济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