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联青、刘晓群、廖小红、黎昔春、杨广编著的《洞庭湖流域干旱评估及水资源保护策略/水文水资源系列丛书》主要针对当前洞庭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洞庭湖径流演化趋势,分析天然条件情况下湖区来水和自产水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确定现状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外界条件改变对洞庭湖区来水和径流的影响程度。探讨洞庭湖自然河湖范围内中低水径流情况以及城陵矶不同水位条件下“健康洞庭湖”所需的基本水文条件。在现有堤垸框架体系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条件下,考虑生态保护格局及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条件,对维系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及“人水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科、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农业工程及水利工程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是作者多年从事的科研、生产项目成果的总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对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科研、生产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以直流电阻率法找谁技术为重点,简要件数了相关地质、水文地质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物探找水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方法,提出了物探找水的工作方法及合理工作程序,给出了应用实例,对物探找水技术的发展历程、优缺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全书体现了物探技术的近期新进展,是从事找水技术人员的专业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参考用书。
《水资源管理重大制度及前沿问题研究》编著者王冠军等。 《水资源管理重大制度及前沿问题研究》立足于现实需求,围绕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用水总量控制涉及的水量账户、水资源管理模型、水资源战略储备以及相关政策支撑等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从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及实践层面,提出了极具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本书可作为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管理者的决策参考,也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是现有设施监测统计分析结果,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本书中涉及的水文常年值是指多年平均值,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系列的平均值。
本书针对太湖实际情况,将野外实测资料、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悬浮物、水质、藻类、湖流、波浪等影响太湖生态环境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将各影响因子进行耦合计算,建立了太湖生态动力学模型。全书分为7章,章 太湖生态模型研究概况;第二章太湖湖流观测与模拟;第三章 太湖波浪观测与模拟;第四章 太湖悬浮物及透明度实验与模型;第五章 太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特征及模拟研究;第六章 太湖水环境容量计算;第七章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调控效果研究。
李风亭编著的《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是作者根据近年来在非洲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工作的实践,组织相关非洲国家从事水资源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撰写的。本书系统介绍了非洲典型城市和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选取的7个典型城市包括: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市、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南非东开普省格雷厄姆斯敦市以及尼日利亚河流州哈科特港市;同时,对尼罗河与乍得湖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此外,还对非洲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其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和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等。 《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适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有志于在非
本书研究区域水权的系统理论,建立并论证区域水权配置、区域水权交易价格与区域水权资产管理三大理论假说,构成了区域水权的低级、中级和高级管理理论体系。将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产业关联理论、多目标规划理论等前沿模型综合集成到区域水权配置系统,构成了区域水权配置的数量模型体系,在分析区域水权交易价格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水权定价模型,并率先系统地研究区域水权资产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书可作为水资源管理、资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的在校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亦可作为相关部门和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
杨立信编著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全面论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简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规划、体制建设、主要指标和工具。本书的后两章介绍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在世界各国的应用现状,用实例介绍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在法规、体制改革与建设、管理规划、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理论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指导着实践行动,这充分表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代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供从事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有关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水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源之一,自1999年以来,Peter H.Gleick等学者开始编著系列著作《世界之水》,由美国岛屿出版社每两年出版一卷。《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是该系列著作的第6卷,是一本关于21世纪全球淡水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著作。《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正文包括6个部分,提出了“水峰值”概念和水“软途径”模式,对水资源的商业使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长远发展目标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以及美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此外,《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附录中还提供了几个典型的水工程实例和全球水冲突事件编年表,以及大量数据资料。后,《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提供了《世界之水》第1卷
郭中小、贾利民、李振刚、郝伟罡、徐晓民等编著的《干旱草原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较详细地分析了水资源及其可利用量概念、内涵,提出了适合干旱牧区水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干旱牧区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分析研究了干旱牧区草地植被生态系统的分类、分布,植被需水机理、需水补充来源,以及植被需水与土壤水含量、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界定了干旱牧区草地植被地下水生态水位:就凝结水对干旱牧区草地植被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以耗水系数为基础的干旱牧区草地埴被生态需水计算模型,并给出了不同分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生态系统的相关参数;提出了干旱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并对干旱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按照耗散系统平衡的要求,建立了草地资源“三元化”利用的理论基础
魏传江、韩俊山、韩素华编著的《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示范》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2007BAB28802)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水量与水质联合配置为主线,探讨了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模型系统,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并选择两个典型流域进行了示范研究。《流域\区域水资源全要素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及示范》可供水利、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专业的科研、教育、计划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必要途径,是水管理不可分割、具有普遍联系的重要环节。海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着水资源短缺、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本书在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障碍,研究提出了加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法规框架建议,重点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目标及分步骤的实施建议。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研究,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一种慢性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典型的干旱区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匮乏、干旱频繁发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根据流域内陆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特点,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了适用性强的干旱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典型流域的干旱演变趋势,并基于气象、水文干旱指标,运用马尔柯夫链对干旱状态转移预测,建立了塔河流域干旱预警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塔河流域于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量化分析了塔河流域干旱灾害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干旱灾害应对措施。为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流域生态系统和
作为国际上本专门针对水足迹的评价手册,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从水足迹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了水足迹评价的四个步骤:设定目标和范围、核算水足迹、评价水足迹可持续性和制定水足迹响应方案,并为每个步骤以及各种类型的水足迹评价制定了完整的国际标准,包括直接水足迹,间接水足迹,蓝水、绿水、灰水足迹,过程水足迹,产品水足迹,消费者水足迹,区域水足迹,国家水足迹,流域水足迹,企业水足迹等。 水足迹评价手册国际标准方法可作为水文水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对于关注水资源管理的政府工作者、认证机构人员、企业人士以及公众也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书是在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气候、水资源、人类活动变化检测与分析、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水文和水资源气候敏感性分析,以及基于SWAT-WEAP耦台模型的流域水资源气候脆弱性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与技术体系。重点以老哈河流域为例,探讨了SWAT-WEAP耦台模型的构建,以及气候变化下老哈河流域水资源适应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等问题。全书结构完整,数据翔实,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研究实例,可供从事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者,农、林、牧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