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市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见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人文忠》,全书共分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名胜、风俗、著述、人物五篇,并附《淮河志》全志附录。本卷主要记述了淮河流域人文风情及历史文明的变迁过程。附录所选治淮文献资料,上起明、清,下至1990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币生参阅。
由中国水利史典编委会办公室整理的《中国古代 河工技术通解(精)》包括六个编纂单元,均是与河工 水利技术相关的专着,其中:《河工蠡测》主要记述 了河工制度、工程构件制作方法、治河抢险方法及管 理等;《钦定河工则例章程》记载了有关河道水利工 程修筑、维护及河渠治理等费用,以及各种物料价钱 、人力工费的使用规章;《河工器具图说》以 一图 一说 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河工器具的结 构、作用和原理;《木龙书》记述了治河工具木龙的 制作方法、规格、用料、用工定额等;《栗恭勤公砖 坝成案》以奏章公牍的形式记述了古人对筑坝技术的 创造性运用 抛砖筑坝法;《中国河工辞源》汇辑 了二十七种清代及之前的水利典籍中的水利工程专业 术语,是一部了解河工水利名词源流不可或缺的重要 工具书。
《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系统地介绍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针对大量的应用研究实例,开展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库群防洪库容联合设计、基于库容分配比例系数的水库群防洪库容分配规则推导、单个水库入库流量反演、梯级水库水量平衡修正、预报调度集成的实时水位预报技术、基于两阶段的水库群实时防洪风险评估、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推求、水库的防洪柔性调度区间推求、水库群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设计及防洪基金构建等。
本书是近年来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成果的系统总结,反映了黄河水沙数学模型建设与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全书共分四篇十三章,内容主要包括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水沙基本理论与模型库建设、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及应用、模型标准体系建设以及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生产应用。本书附有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实例。 本书可作为水利工程、环境水利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 规划与综合治理卷》包括两篇:篇:规划篇 规划概述、综合规划、专项工程规划、专项工作规划、专章规划。第二篇:综合治理篇 概述、梯田工程、淤地坝、拦沙坝、塘坝、滚水坝、沟道滩岸防护工程、截排水工程、支毛沟治理工程、小型蓄引水工程、耕作及土地整地工程、风沙治理工程、林草工程设计、其他工程。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平原湖区是湖北发达的地区,其治理是一部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历史。本书以湖北平原湖区涝渍灾害治理的标准与措施为重点,按照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在系统考察湖北平原湖区的治理过程,总结国内外平原湖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平原湖区治理的战略构思;综合运用水文效应演算、典型模拟和经济、工程、环境、生态、综合评价等新手段对湖北平原湖区涝渍灾害治理标准与措施的研究成果;评价了水灾害治理与粮食安全、湿地保护与水灾害治理的关系;分析了闸站老化对涝灾治理的影响;在剖析平原湖区水灾害治理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构想;后提出了涝渍灾害治理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水文、水利、水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和水利史等各类学科人员的综合研究成果
本书运用流体力学、冰水力学、水文学、气象学和热力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江河冰凌的形成机理及其冰凌基本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着重阐述了凌汛成因、过程、特点及应对冰凌洪水的防御措施。对防凌减灾和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其在控制冰凌洪水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论述和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从事冰凌研究、江河凌汛防治、水利、航运、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参考使用。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及水利部公益专项资助项目。 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地震作用下高拱坝的实际性状、安全裕度、破坏机理,以及强震区水电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分为高拱坝坝址地震动输入,高拱坝坝体一库水~地基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其机理三篇,共15章,具体涉及高拱坝抗震分级设防水准及其相应性能目标的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高拱坝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并行计算研究、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等。 本书可供水工结构抗震和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 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 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立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规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水利管理志》,全书共分水政、基本建设管理、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六篇,主要记述淮河水利管理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淮河水利管理工作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是作者集多年治水实践和诸多学术研究成果而成,是迄今为止有关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内容较为丰富、理论体系较为系统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四篇22章,分别对流域水资源及其河道径流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配置、流域治水思路与水管理体制改革和下游断流河段应急输水与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真地总结、剖析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取得的绩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跟踪研究断流河道的水流演进规律,对八次生态输水及其天然植被恢复响应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整体效益评估、下游河道整治、生态恢复与建设、提高输水的生态恢复效益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水资源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和干旱区研
黑河是我国*的跨省(自治区)内陆河。《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了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的效果,分析其对黑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的影响;客观反映黑河流域调水及近期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全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本支撑,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本依据,并为其他内陆河的全面整治和科学调水提供借鉴。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理论和方法、项目过程评价、黑河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生态效果评价、经济评价、社会影响评价、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本书既可供涉水的水利、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本书是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而成的,共收集论文63篇。其反映了混凝土面板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技术应用及发展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类、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类、施工技术类、科研监测类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内容有三部分。部分为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包括河道特性、水沙特性、水生态与水环境、河道演变和河道整治历程,河道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第二部分分述长江中下游上荆江、下荆江、界牌、武汉、九江、马鞍山、南京和镇扬河段50多年来的河道演变特点,河道整治过程及主要经验。第三部分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预测,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新中国治淮60年,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无私奉献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几代建设者的青春和梦想,见证着治淮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淮河大地的历史巨变。适逢治淮60周年之际,淮河水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这部《治淮60年纪念文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文集中欣喜地看到,一批治淮老领导、老专家,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关心治淮的社会各界人士,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倾心追寻新中国治淮的坚实足迹,深刻思考新时期治淮的重大问题,热情展望淮河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治淮壮丽画卷。这部文集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淮河治理历史,全面总结治淮重大实践和经验认识,扩大治淮的社会影响,激发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治淮、支持治淮,凝聚起促进治淮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为今后的淮河治理提供有益的借
本书以长江中游河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以往关于长江中游河道崩岸与防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水槽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等手段,调查研究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与护岸工程的现状,分析了现有护岸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浅地层剖面仪系统、水下多波束测深技术对现场护岸工程局部地形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综合研究了长江中游崩岸成因,重点研究了大尺度、危害性大的窝崩发展过程及水沙输移规律;基于岸坡稳定性模型,计算分析了长江中游荆江出口段典型岸坡的稳定性,研究提出了河道监测与岸坡稳定性评估方法;结合长江中游水沙运动特性、河岸组成及坡比等实际情况,研究了冲刷条件下不同材料护岸工程的调整变化过程与易遭受破坏的部位,分析研究了护岸工程可能出险的内在病理;根据护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