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共分为5章,包括:洪水与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实践与理论方法、防洪减灾技术、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治理。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适合防灾减灾专业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为政府管理人员作出相关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亦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辅使用。
谈广鸣、余明辉编*的《河流工程(全国水利行 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原《治河防洪工程》教材基 础上作了较大扩展,旨在介绍河流工程的规划、基本 方法和设计思路,尤其强调河流与工程的关系,教材 中 人水和谐 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内容包括:河流 工程规划、河流工程建筑物,分述各专项河流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河流防洪工程、河流航道工程、河流 取水工程、河流桥渡工程、河流景观工程和河流生态 工程),以及河流工程建设、河流工程管理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其中河流景观丁程和河流生态工程是** 次纳入正式教材。 本教材可作为水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广 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夏明勇、张文洁主编的这本《小型水库管理实用手册》主要介绍小型水库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操作实务,涵盖了小型水库管理工作中有关制度建设、调度管理、检查观测、维修养护、抢险技术、库区管理、应急管理等主要环节的内容,并附有相关附录及案例,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供小型水库管理单位和主管部门有关从业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设计、施工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河川廊道的横向组成主要为河道、河滩地及漫流高地,纵向的组成从上游到下游区分为源头区、转换区及沉积区。传统的河川治理,多以工程安全与力学的观点切入,《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提供不同的视野来看待,除了既有的河相与水文水力,更融人生态复育的观点,从河川廊道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特性与功能、干扰分析、问题界定,到确认河川复育的目标,再进行替代方案选择与规划设计,后的阶段则是实施与评估,涵盖完整的工作内容。 《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可适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在蕲春国家粮库建设期间,在罗州城内所获的城址文化堆积资料. 本书全面报道了2001年度蕲春罗州城的考古发掘收获,展示了蕲春罗州古城战国、汉代、隋唐、宋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的基本面貌。通过对遗迹、遗物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理清了罗州古城内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大型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共分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系统总体集成平台构建,第3章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第4章面向防汛主题的知识管理与信息集成,第5章基于工作流的防汛业务集成化方法,第6章洪水预报系统设计与开发,第7章河库防洪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第8章河库防洪调度系统设计与开发,第9章防汛会商平台及其管理系统,第10章防汛抢险决策方法集成化研究。《大型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可供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水利信息化、水资源管理等与水利相关行业的教学、科研与生产部门从业人员借鉴、参考和使用。
本书收集了有代表性的各地洪水风险图编制管理与应用中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又有深入的实践,展示了各地水利工作者的在洪水风险图编制中的技术应用,为广大水利科技人员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建设与管理思路提供参考,更好地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
本书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运行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已建水利水电工程截流围堰以及在河道流水中直接修筑土石坝设计、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全面介绍有关设计施工方案比选、设计计算、科学试验、原型监测及施工技术措施等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例丰富、资料翔实,特别适合于从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项目业主单位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在对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取样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黄河干流水库对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沙过程、河道生态系统及河道形态的负面影响,确定了河道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计算了维持水生生物生存繁衍需要的径流条件、黄河下游河道湿地生态需水、乌梁素海和黄河河口近海生态需水,提出了维持河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需要的径流条件;通过开展已建工程合理生态调度模式研究,建立了黄河干流中长期水库生态调度模型,提出了水库生态调度方案,并建立了权衡水库生态调度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关系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根据广东省水利厅资助的科研项目“河道调蓄分析研究及其在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和“城市河道汇流控制与防洪治涝工程优化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写,在河道非恒定流调蓄计算方法、坡面一河道 水闸(泵站)耦合系统的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和河道调蓄优化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分七章,包括基础理论、河道汇流水力计算模型与城市排涝设计、河道调蓄分析与治涝规划、城市治涝规划、泵站设计、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在东莞市长安镇城区防洪治涝规划中的应用、结论。 可供从事河道汇流调蓄分析与城市防洪治涝规划工作人员参考。
水边环境治理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重要环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显示,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适应这些客观要求,现代河道治理在理念、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质的提升,需要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本书在探讨河道治理模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研究了现代河道治理中的新课题,针对河道治理前期工作较以往产生全面扩展的现实,阐述了适应我国现阶段河道治理要求的规划设计理论、技术和典型工程实例。可以作为河道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工作者的技术手册,也可以用作有关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研究生的现代水利学习参考书。
本书是为适应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人员的上岗、培训需求而编写的实用性教材。全书共分十一章。*章介绍城市污水的来源和水质特征;第二章介绍水环境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标准(包括设计规范和排放标准);第三章介绍了污水水质指标和污水处理常用知识;第四章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分类及常用污水处理工艺;第五章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处置;第六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第七章介绍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第八章介绍污水处理厂内常用设备及其检修;第九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电气与自动控制的管理;第十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第十一章介绍污水处理的化验与监测。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流域治理研究”,该研究是在近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兴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流域作为区域的一类,亦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自然、经济体系。因此,研究流域与行政区经济、地方政府利益、地方生态情况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矛盾,近年来也有不少流域生态破坏或流域灾害等事故,如何解决这类灾害或事故,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产业结构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完善流域经济和社会体系,都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有鉴于此,《中国流域治理研究报告》集结了多位公共管理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针对我国流域治理问题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盛丰所*的《土壤优先流运动的示踪成像技术与 分形模型模拟》系统介绍了染色示踪成像技术和离子 显色示踪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这些技术开展 了试验分析,对入渗条件与优先流运动关系、入渗均 匀性和灌水效率以及土壤大孔隙发育特征与效应等重 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介绍了土壤优先流流动分形 的本构方程,建立了本构方程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 和发展了土壤优先流的水流运动控制方程和溶质运移 控制方程,评价了分形模型模拟土壤非均匀水流运动 和溶质运移过程的有效性,同时对影响模型模拟预测 结果的参数和条件开展了敏感性分析。 本书可作为从事土壤水动力学、水土环境学、非 饱和带水文学等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 的参考。
本书主要论述了大型水库及大型河流堤防统一调度和管理,并在此开展了多年水库防洪调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2005年汛期根据水雨信息动态跟踪和掌握分析不同防汛时段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充分发挥已有大型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实行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河库联合科学调控洪水、适度承担并有效化解风险的主动防汛调度,达到了全面管理洪水,使下游河道洪水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辽河流域安澜,社会稳定的目标。 本书适用于水文、防洪、管理及公路、铁路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读者,同时也可适用于大专院参考。
《城市防洪防涝规划与设计》一书,是作者团队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97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内容有:探讨城市防洪防涝工程的作用,规划和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低影响开发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国内外新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城市防洪与防涝设施的区别和关联,城市防洪与防涝规划与设计新概念。
郭索彦主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务 》系统总结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践 成果,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监测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 土流失及其防治特征,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依据、 布局与工作流程,主要监测指标与采集方法,重点对 象监测,监测费用测算,监测数据与成果管理等。 本书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具有较强的指 导意义,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水土保持、生态环 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单位以及水土保持、环境 保护等行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 研究院所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由参与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防渗建设的相关专家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对高原寒冷及深厚覆盖层上进行坝基防渗处理所采取的重要设计方案、解决的主要难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介绍了深厚覆盖层上防渗形式的选择及坝型比选、现场防渗试验方案的论证、85m深防渗墙下接65m深砂砾石帷幕灌浆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监测设计及成果分析等内容。本书图、文、表、照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平实,着重于工程纪实,对高山峡谷地区深厚覆盖层的防渗处理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行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寒区冰情,介绍了寒区冰塞冰坝类型,分析了冰塞冰坝的成因。结合黑龙江和黄河流域的冰情监测技术,介绍和展望了冰情监测技术的发展,总结了黑龙江冰情特点,详细介绍了历次典型冰坝。结合实际,着重阐述了冰凌输沙过程,冰情预报理论及其在黑龙江的实际应用。首次提出了冰凌气候的概念,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和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冰情预报方法来自于基层工作实践,经过在冰凌灾害预报上的检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从事江河冰凌防治、水电工程建设、寒区水资源研究等工作的水利、水文工作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广大水利工程、水资源及其广大水利读者参阅,亦可作为高等学校寒区冰情研究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是一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流域治理工程,对淮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进行治理,对于提高淮河流域内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的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内涝灾害意义重大。但本工程范围大,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共计20片平原洼地,治理总面积9742.9km2,工程施工、占地将对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潘轶敏等编著的《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环境影响研究》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项目建设运行可能造成的水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河道疏浚底泥环境影响、区域累积性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另外,本书以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项目为实例,对世界银行贷款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环境影响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评价内容、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评价方法各异、评价结论不清等问题,通过对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编制依据、原则、主要内容、计算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及有关技术要求等进行研究;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主要跨河、穿河、穿堤、临河、拦河建筑物对规划、河势稳定、河道行洪、防汛抢险、水利管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分析,对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本书可作为相关的规划设计院、研究院、水文局(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种单位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参考书,也可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防洪评价报告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