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顾慰慈编著的《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讲述了堤防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堤防工程的布置,波浪对堤防的作用,冰盖对堤防的作用,防护堤的渗透计算,堤防的沉降计算,土堤堤坡的稳定性计算,土堤的排水设备,防渗设备,边坡的防护和地基的处理,防洪墙的设计和计算,堤防的养护维修与观测等内容;书中还附有必要的图表和算例,可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精)》可供从事堤防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并可供水利、海港、城市建设等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稿大致分周、秦,两汉、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近代。以地区分则大致可分上下游,又细分为北方、南方及近代之省市等地,成文无秩序又分另列目录,可参照。本书以时代分大致古及周秦,其中以地区论又遍及上、中、下游各省市。
《水电工程泥石流防治安全控制技术》是在大量水电工程泥石流沟勘察与治理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和提炼的技术成果。全书系统地研究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分类、流体特征及判别方法等,提出了泥石流勘察和预测的方法,建立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原则、标准与布置等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并提供了泥石流防治工程实例。 《水电工程泥石流防治安全控制技术》是水电行业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专著,可供从事水电行业和其他行业泥石流防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根据我国*规范、标准和方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洪水设计与防洪基本知识、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洪水设计的统计学方法、用流量资料直接推求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洪水设计的基本方法、水库防洪的计算方法、可能*洪水的估算、水利防洪工程、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等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列举很多相关工程实例。 《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具有突出的针对性、通俗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不仅可以供河道和水库管理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师生辅助教材,还可供防汛、桥涵、渡河工程及给排水等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讨论了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优化调控问题;并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相联系,提出了维持健康河流功能、流域生态和环境安全的条件;探讨了流域水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对河流地貌、江湖关系、生态演变等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水沙资源优化调控与配置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生态修复的新措施和河流治理的新方向。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水沙特征,泥沙概算,植被与侵蚀,人工阶梯一深潭系统进行长江上游支流的泥石流治理及其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河床演变的影响,江湖关系的演变及生态变化,水利工程优化调控方法,江湖生态修复方略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以及长江口的演变规律。 本书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流域生态与水利工程优化调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与集成编写而成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对黄河几个重要泥沙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汇集。第1章为黄河下游输沙与冲淤的若干规律,对以往相互孤立研究的几个问题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在理论上做了统一概括。第2章深入研究了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重大效益和巨大潜力。第3章对三门峡水库原规划设计失败的关键及改建后运行成功的机制作了深入论述,特别揭示了其拦沙的巨大防洪效益,超过了防洪库容的作用。第4章利用数学力学方法,对黄河中游的 揭河底 冲刷进行了细观研究,在弄清机理基础上,导出了运行各阶段的表达式和一些深刻结果。后,在本书附录中刊登了作者对黄河几个工程泥沙问题讨论的发言,反映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由杜云岭主编,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制定的《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要求编写。全书包括水利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包含了水力学、土力学、工程识图、水文、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堤防工程、土石方及混凝土施工、堤防观测、工程维修养护、工程抢险、植树种草、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操作技能部分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标准分级、分模块组织材料,包括工程运行检查、工程观测、工程养护、工程维护、工程抢险、培训指导等。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和《河道修防工》试题集(光盘版)构成河道修防工较完整配套的资料体系,可供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使用。
《中国沿海地区城市洪水预测与风险分析(英文版)》以中国沿海地区为对象,系统介绍了沿海地区的各类洪水的时空分布特性与防洪体系的发展,分析了城市化对防洪形势演变的影响,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治水方略调整的措施,探讨了洪水风险管理的新理念,以及现代防洪体系逐步完善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向。详细论述了城市化地区洪水风险分析的各种方法与洪水数值模拟的新技术,以深圳、广州、天津三个沿海地区的城市为实例,介绍了城市洪涝仿真系统的发展进程与应用成果。全书用英文撰写,可供防洪减灾科技与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也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
本书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查勘、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在以往有关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黄河中游干流主要断面和主要人黄支流1997-2006年水沙的时空变化特点、暴雨洪水泥沙关系变化规律、水沙变化成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上中游大型灌区引水、水库调节和矿藏开采等典型人类活动对黄河径流泥沙的影响程度,核实了水利水土保持措施量等基础数据,探讨了水沙变化评价理论与方法,阐明了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过程的影响程度和未来30a黄河水沙变化情势,并对未来50a黄河水沙变化情势进行了展望,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地理、泥沙、环境、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流域管理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黄河干流主要大型水库运用及水库修建对干流河道演变影响的专著,全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刘家峡水库、龙羊峡水库、上中游其他水库(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主要阐述了各水库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对水沙条件的改变、对库区及水库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等。同时在书后附上3个附录,分别为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黄河水质与生态系统、黄河上中游部分水库基本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李原园、塞耶斯、沈福新编写的《现代洪水风险管理》通过对国内外洪水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分析回顾,系统总结了洪水风险管理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经验,针对当今社会面l临的防洪减灾问题和挑战,深入分析了洪水风险管理的时代特征,研究探讨了现代洪水风险管理思路、途径以及管理框架,并针对洪水风险及其不确定性,系统论述了适应性洪水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在风险应对、空间规划制定、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洪水风险图编制、突发洪水风险应对以及洪水保险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原则和技术思路。《现代洪水风险管理》是一本学术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专著,可供城乡规划、水利规划设计、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管理等有关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大部分河流沿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如何准确模拟洪水,为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是水利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丹麦DHI公司的Mike Flood软件将零维、一维、二维耦合,是一种功能较为强大的商业软件,本书详细介绍了该软件进行洪水模拟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二次开发和应用案例,读者在系统学习本书后,能够熟练使用该软件来完成宏观复杂河网及蓄滞洪区联合运用的洪水模拟及微观建筑物的模拟等工作。
李殿魁等人编著的《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是山东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已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增列专题《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和省“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巧川海动力输沙建专黄河口双道堤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持续对黄河三角洲的同土淤蚀、牛态演进、海况变迁、海岸防护等进行监测研究。前两个成果足研究如何在黄河河口前沿强化海动力、提高河口输沙能力、保证河口长期稳定;本成果则是研究如何在海岸带弱化海动力,促进泥沙沉降、维持岸线稳定、防治国土蚀退和恢复湿地生态,同时对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曲大潮流系统的结合部强力输送黄河泥沙等进行了探索分析。 《黄河三角洲国土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精)》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牛态经济
由叶阳等编译的《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是 SelinaBeguIn,Marcel StiVe和Jim Hall编辑的论文集《nood Risk Management inEurope》的中文译本,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管理实践、洪涝事件及其影响、洪水分析和建模、洪水预报、洪灾风险管理政策等。《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可作为从事防汛抗旱相关规划、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来自水利部、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葛洲坝集团、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械研究所、航道部门、疏浚公司、中外制造企业、水利枢纽、抽黄管理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委属有关单位13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在百家争鸣、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中进行,通过现场考察和会议交流,与会专家和代表重点围绕小浪底水库在高水位下孔洞泄流时,对库区泥沙起动、输移、配置、提高孔洞排沙能力的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进行了研讨,先后有30多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和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的相关技术与装备,为研究和解决小浪底水库高水位排沙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 为总结本次会议成果,进一步推动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按照会议发言顺序,将领导讲话、专题报告、研讨论文、会议发言一并汇编成册,正式出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河流泥沙、河道演变及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编写的,旨在汇集半个世纪来河流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总结河道整治方面的经验。 本书共有4篇,分为16章,内容包括: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地质地貌条件、水系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水文泥沙特征,弯道和汊道水流泥沙运动、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特性、河床形态与河相关系,长江河道形成与发育、长江干流河道、湖泊及河口演变、干支流河型分类及河型成因,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与河势控制、护岸工程、裁弯工程、汊道治理、河口整治、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三峡库区库岸整治与支流整治,以及长江河道观测和河工模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人员、河道整治工程技术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编著的《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在全面总结我国防汛抗旱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素,供从事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旨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全书共十五章,其中防汛部分十章,主要介绍洪水与洪涝灾害、防洪规划和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雨水情预报、防洪指挥调度、防汛抢险、防汛经费与物资、洪涝灾害统计与评估、防洪效益;抗旱部分五章,主要介绍干旱灾害、抗旱减灾体系、抗旱工程措施、抗旱非工程措施、旱情统计与评估。《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可作为各地防汛抗旱专业人员、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级从事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人员培训和了解相关知识的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的资料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系统阐述20世纪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期蓄水前,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时期的天然条件下,长江泥沙来源与运行堆积和河道及地理环境变迁特征与规律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章:篇,流域产沙;第二篇,泥沙堆积与床沙组成;第三篇,河道及环境变迁。其综合了多学科、多手段的勘测研究成果,具有研究空间大、时段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在长江泥沙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供从事水文、河道、泥沙、地质、地貌及环境等学科相关研究单位和水利、航运、城市与环境等规划、技术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根据我国堤防工程的现状和现行的规范、标准,介绍了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基本知识、堤防工程堤基的安全问题、土质堤防工程的安全验算、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措施、河道堤岸崩塌原因与验算、河道堤岸的防护措施等有关知识。本书可供从事河道堤防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河道抢险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关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工作指南全面而系统的论著。本书针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特点,紧紧围绕国家和水利部有关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从落实“三项制度”、确定项目法人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出发,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践,系统地阐述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各个阶段和相关工作方面项目法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工作重点。详细说明了项目法人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同时也明确了有关参建单位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本书从工作实际要求出发,分门别类列举了大量的项目法人、有关参建单位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违规案例及
刘玉年、何华松、虞邦义编著的《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共分4章,介绍了淮河中游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淮河中游径流量与输沙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主要测站水沙关系,进行了输沙平衡和河道冲淤计算,建立了淮河中游河道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和河相关系,建立了造床流量与特征流量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河道特性和演变规律,在系统分析已实施整治工程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淮河中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指出了淮河干流进一步整治的方向。《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对淮河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做河床演变研究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