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132号文《关于下达201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修订工作。新规范是对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全面修订。经批准颁发后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以下简称“本规范”)颁布实施。本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总结我国多年来公路建设工程经验和科技成果,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先进技术方法,按照“安全耐久、节约资源、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公路路基的功能要求,强化路基路面协调设计,在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刚度、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重点修订,力求使本规范技术先进、指标合理、可操作性强。本
本书适应了 新基建"下高速公路智慧化的发展要求,针对高速公路运行中存在的交通安全风险问题,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方法,多层面管理并举,丰富了 新基建"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控制的手段。 本书根据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子课题研究成果,针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特点,介绍了高速公路运行风险分析、运行风险实时评估与短临预警不良驾驶行为主动干预、交通流感知与预警、匝道联动控制、异常天气智能管控、路网交通流动态分配、高速公路网络化综合智能防控体系,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主动管控、人工智能分析等新技术,在核心思想上注重交通安全管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在全国多地开展的高速公路主动安全管控工程的应用。 本书的内容将智慧交通的提升方式与主动防控管理相结合,可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营性收费公路定价思路与定价方案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内容。第一章首先便针对收费公路基本背景及投融资模式做了基本介绍与基础现状普及。对于目前国内及新疆收费公路发展现状,收费公路投融资模式及筹融资资金来源进行了介绍。以收费公路定价理论为切入点,对于收费公路的发展历史沿革与各历史阶段进行介绍,对于收费公路定价影响因素、定价测算模型与定价策略等全过程收费公路定价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与解释。第二章进一步细化至经营性公路定价领域,介绍经营性公路收费定价等有关领域政策及方法,引入三维视角下的公路收费定价需求,为后续引入收费公路定价方法进行铺垫。第三章基于前文章节内三维视角需求,提出三维视角下的新疆经营性公路收费定价方法,对于整体方法与定价思路进行了详细阐
《公路工程竣工资料编制指南》共四篇,在部颁《公路工程竣工验收方法》的基础上,对业主、设计、监理、承包单位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做了具体的分工和规定,明确了竣工资料编制责任和内容,并列出了一些参考表格。
本书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为工程背景,针对高速铁路条状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全过程的应用管理技术。书中介绍了基于混凝土耐久性的高速铁路环境信息管理技术,以及高速铁路气候信息管理与侵蚀环境信息管理;介绍了混凝土原材料管理技术与面向环境作用的混凝土配合比管理技术,并给出了京沪高速铁路指导性配合比;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实际工程管理经验,介绍了混凝土拌和站规划、验收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关键工艺及生产设备的管理技术,论述了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输送、浇筑、养护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技术;从混凝土拌和物、硬化体以及实体结构等方面介绍混凝土检测要点及管理技术,旨在全方位地评价混凝土应用管理效果。
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自重轻,强度高,用料省,施工简便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大跨度桥梁结构形式之一。钢管混凝土拱桥的上述优势使其特别适合我国国情,自1990年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四川旺苍大桥建成后,钢管混凝士拱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至今,全国已建成各类钢管混凝土拱桥达三百多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钢管混凝士拱桥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本书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辜的选择、拱肋吊装与线型控制、混凝土灌注、施工稳定性分析、施工阶段抗风分析、施工监测监控、成桥荷载试验等影响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和经济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和解决措施。 本书的作者均在桥梁专业从事施工和研究工作多年,掌握手的施工技术和研究资料。本书的出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以下简称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提高我国公路养护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科技成果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原规范的部分内容和技术指标已不能适应我国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需要。为此,交通部于2005年组织浙江省公路管理局为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公路管理处等单位为参编单位,共同组成《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编写组,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有关公路养护方面的文件资料,征求了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意见,充分考虑与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一致,配合相关法规的实施和标准化改革工作,围绕畅通、安全、环保等基本要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132号《关于下达201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主编单位对《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进行了全面修订,经批准后以《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颁布实施。 修订后的规程包括14章和2个附录,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 (1)增加了基本规定、四级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等3章。 (2)将原《规程》特大桥桥面和隧道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一章分为桥涵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和隧道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两章,并分别作了修订。 (3)将原《规程》养护维修安全作业中的共性要求纳入基本规定一章,并将该章名称修改为特殊路段及特殊气象条件养护安全作业,细化了其相关规定。 (4)提出了按
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的维护是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而隧道上方的加卸载作为对隧道结构变形影响为明显的外因,已在全国引起多起对隧道结构危害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该类事故的反复发生,加强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的辨识与处理,本书编者基于自身从业经验及工程实践成果,总结了该类问题的机理、研究过程及应对措施等。 《软土盾构隧道上方加卸载影响分析及控制技术》一书针对软土盾构隧道上方加卸载的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典型地层为研究背景,系统介绍了加卸载对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的影响机理,通过对典型加载和卸载工程案例的长期监测和检查分析,提出相应的盾构隧道变形整治措施,形成加卸载设计施工管理控制标准,对指导隧道上方加卸载处置以及对保障隧道安
本书立足于中国青藏高原及东北等冻土地区道路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外冻土道路工程现状,总结了多年来上述地区道路工程施工实践的情况,应用混沌、人工神经网络、数值模拟等先进理论方法建立了道路冻土路基的变形计算、监测和预警体系,构建了包括道路线形设计、路基稳定性设计、路面耐久性设计的成套设计理论体系。本书内容包括道路冻土区划,路基路面病害机理分析,路基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冻土路基融沉分析及变形预测,道路线形、路基稳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设计,道路新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本书可供从事冻土地区道路工程及铁路、土建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新建及养护)与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参考,亦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次对原规程共修订43项,增补13项,删除2项。主要修订内容有: (1)修改完善了部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方法与步骤等。 (2)在沥青混合料理论相对密度测定方法中,取消了真空度标准,统一采用负压标准,同时对试验步骤中的细节进行了修汀。 (3)对沥青混合料试件密度的测定方法、体积参数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完善;同时对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保存条件提出了要求。 (4)增补了沥青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弯曲梁流变仪法)。 (5)增补了沥青流变性质试验(动态剪切流变仪法)。 (6)增补丁沥青断裂性能试验(直接拉伸法)。 (7)增补了压力老化容器加速沥青老化试验。 (8)增补了乳化沥青与水混合稳定性试验。 (9)增补了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燃烧炉法)。 (10)增补了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件制作方法(SGC方法)。 (11)增补了沥青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