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是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2015)以及其他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并结合我国近年来公路路基设计中的经验,在原手册第二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六篇,分别为:一般路基设计、路基防排水设计、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设计、路基拓宽改建设计、特殊路基设计、现场检测与监测。本手册的特点是系统性、实用性较强,图表较多,资料较全,使用方便。本手册可作为公路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城市道路、森林公路、厂矿道路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公路工程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新一代土木结构材料,具有高强、高韧、高耐久的特性,将UHPC应用于桥梁工程, 通过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协同创新,有望实现主体结构经济环保、坚固耐用的高性能目标,解决结构病害多、寿命短、碳排大、费用高等共性难题。本书介绍了作者团队在此领域所做的部分工作及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本书可供桥梁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桥梁工程科研、设计、管理和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高速公路主线分合流区车道级交通数字化主动管控设计原理,并系统阐述了互通式立交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全书分3 篇共9 章。第1 篇主要介绍主线分合流区关键技术指标的确定原理,建立、完善互通式立交设计指标体系。第2 篇重点介绍主线分合流区车道级交通数字化主动管控系统与交通安全综合保障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多车道高速公路智慧交通的组织管理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方案。第3 篇主要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 2017)和《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 T D21 2014)中相关规定的原理进行深入解读,解释关键技术指标的来源,同时基于总结性、创新性与原创性研究成果,阐述灵活运用技术指标的方法。本书列举了较多典型工程案例剖析,供同行借鉴、参考。本书为互通式立交设计、车道级交通数字化主动管控设计与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实用参
本书适应了 新基建"下高速公路智慧化的发展要求,针对高速公路运行中存在的交通安全风险问题,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方法,多层面管理并举,丰富了 新基建"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控制的手段。 本书根据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道路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子课题研究成果,针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特点,介绍了高速公路运行风险分析、运行风险实时评估与短临预警不良驾驶行为主动干预、交通流感知与预警、匝道联动控制、异常天气智能管控、路网交通流动态分配、高速公路网络化综合智能防控体系,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主动管控、人工智能分析等新技术,在核心思想上注重交通安全管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在全国多地开展的高速公路主动安全管控工程的应用。 本书的内容将智慧交通的提升方式与主动防控管理相结合,可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焦点问题,基于设计实践总结和科学研究重要成果,阐述了公路路线设计典型问题的优化设计原理和优化设计方法。全书共分两篇15 章:第1 篇主要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 201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解读,解释主要技术指标的来源,同时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性研究,阐述灵活运用路线技术指标的方法;第2篇主要介绍公路路线安全性优化设计方面的总结性、创新性及原创性研究成果,全面科学阐述了路线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本书列举了较多典型工程案例剖析,供同行借鉴、参考。本书适用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和复杂环境公路路线优化设计,可为公路总体、路线专业的广大设计、管理、科研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设计指南,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孙忠义、王建华编*的《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手册(上下第4版)》共16章,内容包括:工地试验室的设置与管理;水、土、无机结合料、砂石材料、混凝土外加剂、沥青、钢材、土工合成材料等路桥工程用原材料技术性质、试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基层混合料、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等混合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试验方法;道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桥涵工程施工试验检测;试验检测数据的处理;试验设备的检定。 本手册对试验操作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或混淆,而又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条款,特辟注意事项一栏,予以提示说明。 本手册为公路工程试验工作人员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发展新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如何构建绿色、弹性、自洽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能源一体化系统的战略需求,对我国陆路交通系统能源化的自然禀赋布局与利用潜力、我国陆路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模式、形态与路径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本书全面分析和评估了我国公路、铁路两大陆路交通系统的潜在太阳能发电可装机容量、发电量以及能耗情况,测算了两大交通系统实现用能自洽的潜力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公路系统、铁路系统资产能源化的各种潜在应用模式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本手册主要论述公路与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和旧路养护、维修、加固的各种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要求。 本书共四篇,分为:道路工程相关知识、路基工程施工、路面工程施工、交通工程施工及沿线设施。 本手册根据国家现行新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部分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编写,以适应道路工程 施工的需要。 本手册可作为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养护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实用技术手册,亦可供大专院 校师生参考使用。
为提高公路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完善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组织编写了《公路工程工法汇编(2014)》。本书收录了215项有关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工程与养护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汇编的工法符合国家公路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标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供公路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参考。
由申福林、胡选儒主编的《客车新技术与新结构》详细介绍了现代客车的新技术与新结构。全书共分六篇二十五章,内容包括:整车、客车动力系统、客车底盘、客车安全装置、客车车身和车身附件以及客车电气、车载网络及智能终端等。这些内容较集中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客车技术的发展及*新成果。 本书可供客车行业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从事汽车工程的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科技人员,以及客运部门的有关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并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交通运输等专业及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对客车维修企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的其他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集笔者近三十年的设计实践与研究所得,依据相关规范、科研成果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外工程案例,阐述了互通式立体交叉从控制要素、工程选址、立交构形、方案评价、几何设计到技术指标的制定等的原理与方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理论体系,对于读者掌握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领,理解相关规范的精神实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适合从事公路规划、设计、管理和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
《钢桥(钢与钢-混组合桥梁概念和结构设计)》是瑞士法语区理工和大学出版总社(PPuR)出版的25部法语土木IT程(TGC)系列丛书之一,由瑞士联邦洛桑理工学院Jean-PaulLebet教授和ManfredA.Hirt教授编著。全书共分五篇19章。 篇桥梁绪论,内容包括引言、桥梁组成、钢桥与组合桥梁历史;第二篇桥梁概念设计,内容包括概念设计基础、桥梁结构形式、细部构造、钢结构加工与架设、组合桥梁桥面板;第三篇分析和设计(梁桥),内容包括设计准则、荷载与作用、梁桥内力、钢梁、组合梁、横撑和平联、整体稳定性;第四篇其他类型桥梁,内容包括铁路桥、人行桥和自行车桥、拱桥;第五篇数值算例,内容包括组合桥梁算例等。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钢桥和组合桥梁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各类桥梁工程从业工程师使用。
《 Geological Line Selection for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ngineering》一书由李金城、谌文武、刘争平著,曾入选国家第三届 三个一百 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李金城先生是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全程参与青藏铁路勘察、设计以及配合施工工作。谌文武教授多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和文物保护研究和教学工作,负责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相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咨询工作。刘争平教授作为青藏铁路科研队长,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该书结合青藏铁路的复杂地质条件,通过对多年冻土、地震与活动断裂、斜坡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地热、风沙及风吹雪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线路方案的选线原则,列举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为线路方案的选择和完善提供了依据。该著作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是对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总结
为便于学术传播交流,杭州城研中心对“城市交通问题”征集主题的50篇入围作品进行汇编,在2013年中国城市学年会召开之际,编辑出版了《公交优先战略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汇编》,并编人《城市学文库 交通论丛》之列。 《公交优先战略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套装上下册)/城市学文库 交通论丛》秉承杭州籍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城市学思想,以“打造立足杭州、面向全国的城市学智库”和“中国城市学研究的杭州学派”为目标,以探索城市化的“中国模式”和研究治理中国“城市病”为己任,按照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中国城市化中为突出、党委政府为关注、市民群众反响为强烈的“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医疗卫生问题”、“
本汇编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汇编了l978年~2011年有关公路养护管理的各种法规、文件共计290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交通运输部及相关部委规章、文件。其中交通运输部及相关部委规章、文件又分为六类,包括综合类、养护管理类、路政管理类、收费公路管理类、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类及其他类。下册汇编了各省有关公路养护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共计55篇。为便于查阅,各类文件依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并按序列统一编号。 本书可供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养护管理人员使用参考。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等单位资助的研究成果。本书共10章,内容包括:桥梁结构性能退化机理和影响因素,材料概率退化模型,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既有桥梁承载力估算方法,既有桥梁破坏性试验,服役桥梁车辆荷载效应随机过程模型,服役桥梁承载能力可靠性评估及寿命预测,服役桥梁正常使用可靠性评估及寿命预测,以及维修加固策略决策优化。
美国国家公路和运输官员协会编写的《道路安全 手册(精)》共四部分,包括17章,**部分主要包 括引言及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 道路网络交通事故的监控诊断,并从工程实施全过程 角度详细阐述了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步骤,涉及事故 多发地点识别、事故成因分析、事故防治对策选择、 经济评价、工程优先排序以及效果评价等;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道路交通事故的预测方法,涉及乡村双车道 公路、多车道公路,城市和郊区干道等;第四部分主 要介绍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与安全改善措施,涉及道路 路段、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特殊设施以及道路 网络等。 本手册可供从事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人员、 交通规划人员、道路设计、运营与养护管理人员参考 使用,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生教学参考。
本书汇编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C E41-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共八个试验规程,可供从事公路工程研究、试验、测试人员及相关大、中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为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精选的185篇优秀论文汇编而成。本论文集包括大会报告,设计与施工,抗震、抗风与结构分析,耐久性、试验、检测、加固与船撞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近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新动态、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桥梁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学习。
《世界*公轨合建隧桥工程(上海长江大桥关键技术与创新)》系统总结了上海长江大桥建设关键技术与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公轨合建桥梁的设计理论与安全评估、大跨度分体钢箱斜拉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主跨105m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预制墩柱设计与施工技术。 《世界*公轨合建隧桥工程(上海长江大桥关键技术与创新)》可作为桥梁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院校桥梁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本书由黄融主编。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务》紧密结合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和工程实践,共分3篇11章,第1篇主要论述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和各关键技术,第2篇主要论述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技术和结合工程案例的应用,第3篇主要介绍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绪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技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事故管理技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实用技术、金沙洲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浏阳河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东庐山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等内容。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务》内容全面、丰富,层次清晰,理论阐述清楚,方法叙述明确,既有
GB 5768的本部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GB 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第5部分速度管理 ——第6部分铁路平交口 ——第7部分 自行车和行人控制 ——第8部分学校区域 本部分为GB 5768的第3部分。 本部分代替GB 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一般规定、相应部分及1999年的1号修改单、2005年的2号修改单。本部分与GB 5768—1999对应部分及修改单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线一般规定中突出标线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目的,突出标线的服务功能(见3.1)。 ——增加橙色虚、实线类型,增加蓝色虚、实线类型(见3.6)。 ——更改了部分标线的名称,使其含义更明确(见4.2、4.3、4.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