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智慧港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形成,介绍了智慧港口发端、成长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历史过程,指出智慧港口是为现代物流业提供高安全、高效率和高品质服务的新型生态港口,提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概念,指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本质是创新,也是保障智慧港口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从概念描述、发展现状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智慧港口建设中*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数字中台、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视觉、AR/VR技术、仿真预演分析、数字化监测诊断等技术。*后展望了未来智慧港口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进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堪为沙船航运业研究的集大成者。
经过笔者的初步思考,拟提出本书次教材大纲修订的主要任务如下:加强舰船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的基础理论;测试技术中主要传感元件与常规物理参数测量范围与内容作必要的浓缩,加强实际应用的内容;本书重点叙述舰船动力装置轴功率实船试验内容;舰船振动、噪声测量的预报及控制;机动工况性能试验。
本书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渔船动力装置概述、渔船柴油机、渔船动力系统、柴油机的运行管理及应急处理、轴系与推进装置。本系列教材作为海洋渔业船员适任考试培训教材,能够满足海洋渔业船员考试培训的需要,为船员的业务学习提供帮助,提高海洋渔业船员整体素质。本教材还可供海洋渔业管理机构和船员培训机构人员学习参考,促进考前培训质量的提高。
:《厦门航运百年》从历史的角度展现厦门港的兴衰和厦门航运业的起落,而这些无不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兴则港兴航运兴。厦门从当时的小渔港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从厦门港的变迁可以看到其缩影。因此“港兴城荣、港衰城弱”是厦门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 今日放眼厦门港,万顷碧涛上,船只川流不息、巨轮昂然进港。码头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桥吊,不时将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货柜一只只地吊装上巨轮,运往世界各地。眺望这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如今的厦门港在续写她的辉煌。
《工学结合新思维高职高专航海技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邮轮运营实务》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新颖,原创性强。《邮轮运营实务》教材填补了我国邮轮高等职业教育在邮轮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内容选取一部分源自国际邮轮业的成熟经验,一部分来自笔者亲赴邮轮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调研和岗位实践,融入了行业的*信息。 第二,模块教学,教学做一体。本教材以邮轮专业的岗位操作程序为依托,以邮轮乘务人员的岗位技能为引领,精心设计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八个模块。不仅在每个模块的开篇均设有“课前阅读”与“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子模块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想一想”、“做一做”等动脑、动手的训练,以期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
本书主要介绍钢质内河船舶的船体结构,内容以内河营运船舶船体结构为主,兼顾钢质海船的船体结构。结合*的规范,介绍了船体各部分主要构件的受力情况、结构型式及其尺寸的确定方法。全书共分九章,包括绪论,外板和甲板板,船底结构,舷侧结构,甲板结构,舱壁结构,首尾端结构及尾轴架,上层建筑和机舱棚结构,基座、轴隧和其他结构。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章后附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便于自学。 本书可供从事内河船舶设计、建造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使用,亦可用作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四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8—92进行了全面修订。
《舰船动力装置故障诊断与可靠性》从讲 解舰船动力装置故障诊断与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入手,再通过分析舰船柴油机及动力机械常见故 障发生的机理和典型案例,结合舰船动力装置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和现代舰船动力装置的监控与运行 趋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进展,使读者掌握舰船动力装置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后介绍了 系统可靠性分析和故障树分析方法,舰船动力装置运行特点及主要故障,以及提高舰船动力装置可靠 性的途径。在编写中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易于了解掌握舰船动力装置故 障诊断和可靠性的相关技术知识。
本书作为船舶管系工初级工的培训教材,主要依照劳动部和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共同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大纲)》中对初级船舶管系工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六章,涵盖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为章基础知识;第二章船舶管系的一般概念;第三章管路附件;第四章管子加工和安装工艺基础;第五章船舶管系与船用泵;第六章生产设计基本知识。本教材力求体现工人培训的特点,既考虑到初学者的需要,做到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深度,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既便于集体组织教学,又便于个人自学。
轮机模拟器是现代航海教育的大型辅助设备。国际海事组织(IMO)在STCW78/95公约和近的马尼拉修正案中明确规定:轮机员在取得适任证书前必须经过轮机模拟器培训。 本教材内容涵盖仿真母型船概况、轮机模拟器构成、轮机模拟器主要系统及设备介绍、实操训练等内容;以国家海事局制定的“轮机模拟器项目评估大纲”为指导,实操训练项目包括主辅机操作、电站操作和辅助系统操作。学员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和轮机模拟器的培训,可了解船舶轮机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系统的管理维护方法,有助于帮助学员了解各种典型的故障现象,并掌握排除方法。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航海类院校轮机工程专业本、专科生实训教材,以及3 000kW及以上轮机部管理级船员适任评估的教学和训练教材。
本标准代替GB/T 15315—1994《航海通告编写规范》。 本标准与GB/T 15315—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GB/T 1.1—2000对编排结构、层次划分等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发行、排版顺序和版式规定三个部分;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将“GB l2317海图图式”改为“GB 12319—1998中国海图图式”,将“GB l2318航海图编绘规范”改为“GB12320—1998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增加了航海通告发布形式(见第4章); ——细化和完善了航海通告发布内容(1994年版的3.4,本版的4.4); ——修改了坐标系采用的有关规定(1994年版的3.6,本版的4.5.1); ——删除了有关数字注记的规定(1994年版的3.9),增加了计量单位与精确度内容(见第4章); ——修改了航海通告的内容编排,增加了航海信息、图书消息内容(1994年版的3.8.2.1,本版的4.8); ——增
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由浅入深,主要内容包括常用低压电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选型,交流电力拖动的基本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港口门机传统继电器控制及现代变频调速控制电路分析,集装箱装卸机械电控系统分析,散货输送机械电控系统分析,港口电气设备远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介绍等。
本标准包括BFe10-1-1、BFe10-1.6-1和BFe30-1-1三个合金牌号,其中BFel0-1.6-1等同采用G JB5980-2006《舰船用白铜管材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制定。 管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参照采用DIN86019-19976管道用拉制CuNil0Fel.6Mn无缝管标准管与精密管的尺寸》进行制定。 管材的力学性能参照采用MIL-T-16420K(SH)-1978《铜镍合金无缝管及焊管》进行制定。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无锡隆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上虞金鹰铜业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笔、文继有、曹建国、朱卫光、王耿、赵学龙、翁祥金、孙立金、梁兴强。
本书共分五章,具体介绍了船用管材与管路附件及船舶管路系统原理,结合管系生产设计的基础知识,对船舶管路的制作、安装和运行试验方面进和地详细阐述。 本书可作为船舶修造企业和技校及职校的教学培训用书,也可作为船舶专业的员工自学之用。
不同于陆上电力系统,船舶电力系统的推进负载对电网的稳定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船舶电力系统中的动态/静态负载与发电机系统形成强非线性、强耦合的动态特征。船舶电力系统控制问题属于一类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研究范畴,研究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基于鲁棒非线性控制理论,对包含推进负载的船舶电力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探讨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旨在提高船舶电力系统的动态品质。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电力系统数学模型、非线性工,干扰抑制控制、Hamilton能量函数方法控制、多机系统模型及控制研究,书后的跋全面综述了非线性控制理论在船舶电力系统控制中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可供船舶电力系统控制设计的高
《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轮机长》题目涵盖了现代船舶维修、船机零件的摩擦与磨损、船机零件的腐蚀、船机零件的疲劳破坏、船机零件的缺陷检验和船机故障诊断技术、船机零件的修复工艺、船机维修过程、柴油机主要零件的检修、柴油机动力装置主要部件的检修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船舶轮机长/大管轮强化训练题”针对性强,具有系统、全面的特点,主要适合于船员参加适任证书培训、考试使用,也可供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
GB/T 20898《浸水服》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常穿服安全要求; ——第2部分:弃船服安全要求; ——第3部分: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20898的第3部分,等同采用IS()15027—3:2002《浸水服 第3部分: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15027—3:2002。 为便于使用,GB/T 20898的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欧洲标准”一词改为“GB/T 20898的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3.3.1条注的后半句,因为我国没有其中提及的机构;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 ——等同采用ISO标准的欧洲标准,一律用IS()标准代替。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ZZ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小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1)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