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面向船舶相关专业的初学者,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船舶的整体以及各项航海性能知识。本书分为9章,内容包括船舶类型、船舶尺度及布置、船舶浮性、船舶稳性、船舶抗沉性、船舶快速性、船舶摇摆、船舶操纵性、船舶强度与结构。每章末尾附有该章小结、习题与思考题。
本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分为上、下册,共五篇,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操纵、船舶耐波性的相关内容。下册包括船舶推进、船舶操纵和船舶耐波三个篇章。本书既继承上一版教材的优点,又贯彻教学内容更新改革的精神,增加近期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新兴技术与知识。本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实践性,适合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使用。 《船舶原理(下册 第2版)》为下册,第三篇船舶推进以螺旋桨推进为主。除阐述螺旋桨的基本原理、几何特征、水动力性能、船体与螺旋桨的相互影响、空泡现象及桨叶强度外,着重讨论螺旋桨的图谱设计及船一机一桨的配合问题。关于螺旋桨的理论设计方法及螺旋桨的激振力等问题也做必要的介绍,此外还概略介绍了普通螺旋桨以外的
本书是作者15年来在世邦集团对企业管理进行思考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总结,以新上任的经理人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分为 如何成为部署愿意追随的主管 非财务人员的主管的基本财务知识 以及 领导力 等内容。本书可用作货代行业企业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行业经理人的读物。
本书图文并茂,侧重中国航海历史人文,拟在学术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融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资料、新观点以及考古发掘新成果。在编写体例上,读本将突破以往注重以年代为主线的方式,拟以航海若干主题为线索,注重技术与文化同步梳理,内容涵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舟船、航海技术、港口、海外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文明成果,并将其置于世界航海史视野下,形成对照视野,体现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联系。形式上,该读本注重结合海博馆藏品与展项,图文并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读者系统、有序、深入浅出呈现中国古代航海文史知识。
本书阐述船舶总体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船舶总体设计的概况,船舶设计阶段划分,船舶设计的方法及特点;第二章介绍船舶重量和容量确定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章介绍船舶主尺度和排水量确定的原理和方法;第四章介绍船舶型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五章介绍船舶总布置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六章介绍船舶技术经济论证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航海类、航运管理类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作者在原铁道部科技开发重点科研课题和中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工程理论和结构特点,调研收集了国内外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资料,结合相关拱桥的科研的理论研究、设计复核计算分析、钢桥的制造工艺过程了解、实桥的施工试验监测控制、养护维修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与总结提炼编写而成。 全书共由十一章组成,主要内容为:论述了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国内外的发展与技术特征、计算分析理论;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结构体系、设计流程、主要结构形式、构造特点、构造细节、结构特性、结构设计参数优化选择和静动力分析与结构效应;新型钢箱组合结构拱桥的制造和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钢箱组合拱桥的施工监控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钢箱组合拱桥的施工监测控制
国际海事组织(IM0)2011—2015年发展战略确定了九大发展趋势:“持续的全球化趋势、海上安全、海上保安、更高环境意识、提高航运效率、重点关注人、海上人员、统一实施IMO公约、技术是改变海运的主要动力。”徐国毅等编著的《船舶安全管理与航海新技术》共分七章,主要内容为构成目前国际海事安全和防污染公约体系的四大公约及其*修正案、船旗国和港口国检查的*发展、与海上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内船员工作和管理规范、主要的航海新技术发展、影响海上安全和航运效率的海员职业道德规范、典型的海事案例等。本书特别强调了危险品运输、船舶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以及包括防海盗在内的海上应急反应体系。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四篇八章。篇为船用泵与空压机,内容包括往复泵、回转泵、离心泵、旋涡泵、喷射泵、空压机等;第二篇为液压元件与液压甲板机械,内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舵机、起货机、锚机和绞缆机等;第三篇为船舶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主要内容为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和制冷系统;第四篇为船舶海水淡化与辅锅炉装置,主要内容为船用锅炉、海水淡化装置。 船舶辅机是高等航海院校轮机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书是轮机工程专业船舶辅机课程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海运类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轮机员、机务管理人员、水运院校学生,船检和港监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国际标准中引用的IEC 60092—375已作废,被IEC/TR60092—370:2009取代,请使用者注意。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元、王静、庞福文、赵春旭。
本书共5 章:第1 章介绍了水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第2 章介绍了水务建设工程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第3 章翔实地梳理了危险源管控的组织体系、工程内容、流程与要求;第4 章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危险源识别与分析的具体措施;第5 章为总结与展望。附录部分归纳了水务建设工程中各类重大危险源清单和对应的管理用表。本书可作为水务建设工程领域中的施工、设计、监理、质监等多个行业的技术参考或者指导标准。
本书着重阐述船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综合分析了设计中的各种技术与经济问题。全书包括十一个学习项目共二十九个任务,涵盖了船舶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每一项目的每一任务均按学习目标、任务解析、任务实施、任务小结、拓展提高、课后自测的内容进行组织。 本书主要作为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造船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不是离开工艺讲力学,也不是离开力学讲工艺,而是力求从力学理论与制造工艺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说明船舶制造中的力学问题,并进一步理解工艺过程的合理性或存在的问题,以求深入理解造船工艺并对其进行合理改进。具体做法是,基于船舶制造工艺的主要过程,阐述其中的力学表现,揭示其力学机理,导出其有效解法,使读者进一步理解造船工艺过程中的力学问题及其对工艺过程的影响,使工程人员能应用给出的力学原理和具体算法解决船舶制造中的实际工程问题。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在介绍一些成熟内容的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研究成果,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向及前沿,所介绍的内容不一定是公认正确的,仅是为了使本书具有启发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及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促进船舶制造工艺力学研究的开展。
本书论述了在风浪流等环境荷载作用下,在港船舶系、靠泊模拟试验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研究了不同因素条件对船舶作业与系泊安全的影响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研究成果对保障船舶作业和系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可供从事港口工程设计、科研、管理的人员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船舶营运过程中的摩擦学问题,并重点总结了作者在船舶机械摩擦磨损机理、磨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防污减阻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船舶作业环境及其特点;船舶摩擦学问题;船舶机械摩擦学研究;船舶机械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研究;船舶轴系摩擦学研究;船体界面摩擦学研究;船舶机械润滑管理技术;船舶甲板防滑的摩擦学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相关专业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全书分九章,分别叙述了声呐系统的测向、波束形成、测距、测速、以及信号接收与发送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声呐系统常用的信号波形和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此外还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声呐的技术与系统。 本书突出原理和技术方面的叙述、分析,内容由浅人深,便于自学。它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声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声呐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全书分九章,分别叙述了声呐系统的测向、波束形成、测距、测速、以及信号接收与发送技术,同时还介绍了声呐系统常用的信号波形和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此外还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声呐的技术与系统。 本书突出原理和技术方面的叙述、分析,内容由浅人深,便于自学。它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声工程专业的教材和从事声呐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根据《港口内燃装卸机械司机技师培训教学计划》、《港口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教学计划》及《港口内燃装卸机械控制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内容共分五章,具体为:液压传动技术、液力传动技术、气压传动技术、内燃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本书作为港口内燃装卸机械司机技师、修理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教材,学生可以根据书后附录中的教学大纲对本书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同时本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航海技术类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配套教材之一。 本书分22章5部分:部分从第1章到第7章,为电机及拖动基础,包括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电磁学的基本知识、直流电机原理、变压器、交流异步电动机、同步电机和控制电机;第二部分从第8章到第13章,为船舶电力拖动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基础、船舶机舱电力拖动控制电路、甲板机械的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船舶航向控制系统、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及变频器和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第三部分从第14章到第20章,是船舶电站,包括船舶电力系统、船舶同步发电机的并车运行、船舶同步发电机电压及无功功率的自动调节、船舶电力系统频率及有功功率自动调节、船舶电力系统的综合保护、船舶电站自动化和船舶高压电力系统;第四部分是第21章,简述了船舶照明系统和船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