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介绍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全书共有5章:介绍了全球曾经发生的多起典型大气污染事件、PM2.5污染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PM2.5在人体内的“旅程”及其引发的毒性效应、PM2.5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及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和健康风险,以及我国为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本书结合现场及文献调研结果,以合成材料生产子行业为对象,按照“源头减量?过程资源化减排?末端处理”的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理念,对水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主要介绍废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内涵与实施驱动力、合成材料生产废水特征与污染控制需求、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总体情况以及典型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废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践,旨在为合成材料生产废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借鉴。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技术形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在生态修复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作者基于自身工作和国内外文献,按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和修复目标,对生态恢复、生态改建、生态重建、生态整治等类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具体概念和工程案例,重点诠释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工程实践。
本书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2O产生途径、应用同位素异位体法研究N2O的产生途径、碳稳定同位素自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本书是作者在环境经济与管理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针对生态环境数据量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特点,本书提出数据驱动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体系。该套方法体系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扎根理论、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和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典型环境政策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本书以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例,介绍该套方法体系在政策发展现状分析、特征识别、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评估、环境?健康?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及区域间协同效益分析方面的应用,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在产业转移、能源优化、信息共享和资金补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大气污染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书提出的方法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能够广泛应用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政策评估。全书结构合理
全书共分11章,从厌氧微生物学、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生物化学原理出发,论述了影响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厌氧生物处理的废水特性、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工艺、厌氧反应器和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运行管理与控制、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废水厌氧处理应用实例以及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各种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资料丰富、可靠,可供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组依托其中“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这一课题编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BR》本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 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文献中方程进行迭代优化,拟合出涵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两种尺度优势树种[W=a Db和 W=a(D2H)b]的生物量方程,并运用样地标准木实测数据对各类方程进行检验,估算误差在 10%以内。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科学地运用统一的方法构建森林生物量估算方程的著作。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专著《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的“结构—模型”协同治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等成果,解析中国协同治理兴起的背景、原因和特征,结合我国政治体制、行政框架、社会生态和实际协同现状,从“主体—政策—数据—制度”四个维度,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梳理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与成效;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及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与运作,总结我国环境协同治理的成效及成功经验;同时探究我国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分析问题成因,明晰影响我国环境协同治理成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为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指标与阈值体系,并在金沙江下游和云南景谷河流域典型河库系统开展生态需水调控应用实践研究,为国内河库系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决策理论和技术支持。
“无废城市”的试点建设是对城市固体废物治理及综合管理的有益探索。本书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资源代谢及“无废城市”建设研究进展,评估了我国各类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及典型案例,系统提出了典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和成功实践,并为当前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实际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及其他处于初学期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污水处理理论知识掌握的阶段性特点,以城市污水处理设计为基础,对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各部分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的组成、污水处理流程中常用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构筑物、各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要点,并收集和完善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构筑物设计图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及从事污水处理设计的初学人员的入门参考书。
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系统总结了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清洁能源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针对清洁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基本理论、清洁能源规划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工程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电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储能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电力物联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以及绿色能源低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读者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学习清洁能源工程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低碳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实现的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电力行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
本书涵盖土壤环境界面研究中17种最新分析方法与表征技术,主要包括界面谱学分析,如X射线吸收光谱、原子配对分布函数、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穆斯堡尔谱、二次离子质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界面表征技术,如电位滴定、石英晶体微天平、原子力显微镜、微流控等;界面模型与理论计算,如表面络合物模型、密度泛函理论等。各章节在简要介绍方法或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在土壤环境界面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本书编写遵循基本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并能最终应用到相关研究中。
本书将系统讲授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需的基础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我国“双碳”目标提出的科学和时代背景、碳减排计划和预期气候效应、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源核算、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核算、中国“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以及甲烷和氧化亚氮两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源汇特征和核算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了水资源及污染治理状况、废水处理常用技术、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造纸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石油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制酒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食品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煤气发生站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制革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电镀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一体化设备处理工业废水与工程实践、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采购等内容。 本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读者展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工艺与应用的全貌,帮助读者提升解决工业废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适合从事污水处理,尤其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升级,餐厨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递增,其处理处置已成威胁食品安全和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餐厨垃圾兼具废物与资源的双重特性,大量餐厨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用的资源,因此,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国利民。 《城市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结合国内外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先进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性分析、收集储运、处理利用及相关管理政策,重点介绍了餐厨垃圾的预处理、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模式。本书可基本满足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需要和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以对相关政府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自然资源碳汇技术方法体系》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所获部分成果的总结,在全面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严密的方法、全新的模式,阐述了针对自然资源各要素开展野外调查、监测,进行自然资源碳汇成果评估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在以流域为单元的工作尺度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全面翔实评估区域自然资源碳汇强度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