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可持续发 展、自然灾害风险、遥感与地理信息等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推动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
生物炭是一种富碳产品,由生物质(如木材、粪便或农作物残余物)在密闭容器中(缺氧条件)加热制得。生物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农业和环境,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养分固持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土壤改良剂。此外,生物炭的固存能力与生物质可持续生产相结合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对减缓气候变化、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生物炭制备过程中释放的气体还可以作为生物能源加以利用。本书是向学生、研究人员和非专业人士介绍生物炭的一本入门级书籍,可为所有想要对生物炭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本书的亮点是提出了生物炭科学前沿的新见解,阐述了生物炭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概念,分析了生物炭的知识缺口,展示了生物炭的复杂性,并描述了生物炭的科学发展和政策图景,该书可为生物炭在环境治理中
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概述、污水处理工程的调试运行、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生产保障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的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生产及设备管理、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职责和行政管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指标管理、污水处理成本及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本书可以使读者在旧厂升级改造、提标扩容、新厂调试运行、培训新职工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答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本书与《污水处理设备操作维护问答(第三版)》相互配套,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调试人员的自学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和多个实现途径。
本书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GEP)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内涵、评估方法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及行政区的应用。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进展。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四章,介绍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突发环境事件中供水保障技术及社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等;下篇五章,结合甘肃省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特征污染物,归纳形成了5大类13种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从演化规律、可能造成的影响、如何防范和开展应急处置、采取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法和配套应急工程设施修建方法、舆论宣传引导和群众饮用水供水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5大类13种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体系,并配以国内外典型案例详细解说。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维护操作的基本知识,预处理设备,好氧生化处理,泥水分离设备,氧化、消毒设备,混凝,过滤、吸附、膜分离设备,厌氧处理,污泥脱水设备,沼气利用设备,化验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电动机、泵类设备,管道、阀门,变配电设备、安全设备等。本书可以使读者在旧厂升级改造、提标扩容、新厂调试运行、培训新职工中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答,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本书与《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问答(第三版)》相互配套,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调试人员的自学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共十六章,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必要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水环境监测网布设、水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水环境样品采集质量保证、实验室玻璃量器、分析实验室用水、化学试剂与溶液制备、水环境监测安全、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分析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水环境标准物质、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以及水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编等内容。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水环境监测、检测分析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BR》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如何应对工业化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建立科学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态健康评价方法体系,对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没有监测,一切无从谈起。利用环境DNA(eDNA)监测生物多样性及其活动是21世纪生态环境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南京大学生态毒理与健康风险研究团队在环境DNA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共12章,分别从生物监测基础理论、环境DNA生物监测技术、环境DNA生物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
本书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采取理论分析、实验分析与软件实习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陈述了InSAR及时序InSAR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实践。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SAR基本理论、InSAR技术基本原理、InSAR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干涉相位相干性分析、InSAR干涉基线、D-InSAR技术原理、永久散射体识别方法、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高分辨率时间序列InSAR技术、InSAR形变监测精度评定、地基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和GAMMA软件操作指南。
本书从环境与催化的关系出发,以环境催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体系,力求系统、全面地论述环境催化的特点、研究方法、催化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和**研究进展,后还介绍了自然界自发存在的环境催化的概念和相应的研究前沿。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以英文形式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当代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环境管理全貌,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传播中国声音。全书共19章,第1章是环境管理行政管理的演化;第2章阐述了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3章至第16章介绍我国主要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成效,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和环境保护税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总量控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区域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从第17章到第19章,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在大气、水和土壤方面的重要任务。*后
《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环境微生物电化学》共12章,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反映国内外*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总结环境微生物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环境微生物电化学》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电活性微生物的理论基础、环境中的电活性物质、电活性微生物表征技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电化学与碳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氮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铁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硫循环、微生物电化学与重金属转化、微生物电化学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等。
请认准图书封面正品防伪码,谨防假冒!
《第二卷 福建省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三期) 成果系列丛书的第二卷。《第二卷 福建省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研究》围绕福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开展福建省生态资源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研究。课题组主要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组织十余次相关领域专家咨询研讨,赴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地区开展调研,*终形成了《第二卷 福建省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战略研究》成果。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 年愿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然而直到今日,全球生物多样性仍不断丧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 2020》指出,1970-2016 年全球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物种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 68%,其中,淡水物种种群规模平均下降比例达 84%,2000-2018 年,物种栖息地指数下降 2%。报告还指出,全球平均生物多样性完整指数为 79%,远低于安全下限值 90%,并且该指数仍在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分析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衰退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直接消耗,这两项影响占比超过了50%。
本书围绕饮用水砷污染控制难题,深入总结了砷污染化学、砷毒性效应与毒理学、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砷污染状况、饮用水除砷方法等国内外最重要、最新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系统著述了作者近20年在饮用水除砷方向上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