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及应用》在参考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污水排放标准和有关污水治理工程文献的基础上,从应用角度系统介绍了污水提升系统、沉砂池、混凝沉淀、过滤、气浮、厌氧(水解)工艺、生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膜、氧化沟、消毒(脱色)、高级氧化技术等工艺,包括各工艺的适用条件、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参数及应用等。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增加内容的直观性,方便初学者更易理解工艺与技术。本书可作为污水(水)处理行业入门人员的学习培训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污染治理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
本书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GEP)研究的成果,系统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内涵、评估方法及其在不同地理区及行政区的应用。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BR》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学科。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国家目标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书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撰稿。作者队伍中包括了3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且所有作者均是在环境化学一线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并具有深刻见解的专家,他们的论述能够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特色和主流发展趋势。
《环境政策分析》(第二版)基于*版的框架进行了大量补充和更新。第1章环境政策分析导论对存在问题部分做了更新和补充;第2章环境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我国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并进一步细化了理论的应用和分析;第3章增加了大量已有成熟的环境政策手段;第4章仍然是给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也简要分析了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第5章以一般模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大增加了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内容,便于读者详细和深入理解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发展趋势;第6章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增加了美国地表水质管理的知识,给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一般框架和基本知识体系;第7章分析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第8章全面系统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源头分类
本书为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为九章,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养殖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农业废弃物膜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异位发酵床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好氧发酵罐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肥药堆肥发酵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食用菌培养基质资源化技术、养殖废弃物生物基质资源化技术、微生物菌肥自动化生产线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环境工程、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及微生物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微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环境基准和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生物毒性、风险评估和诊断指标等研究方法,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并以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区、冶炼区、化工区等为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环境迁移风险的评估与临界值制定方法,设计了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了土壤环境安全预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削减?环境改善?成本降低(REC)模型的污染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管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认清土壤污染风险、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和监管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共10章。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意义展开,主要内容包括VOCs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讨论我国部分地区的VOCs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活性,基于外场观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了光化学反应对来源解析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提出VOCs源排放化学成分谱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外场观测资料验证排放清单的技术;针对我国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探讨VOCs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作用和对SOA的生成贡献;最后介绍了VOCs总量控制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评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对 河北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 2012年至2018年工作成果的总结。在对河北省地下水环境条件和 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 的方法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分别以典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补给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尔夫球场、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等水源地和污染源为例,对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的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并以试点地区为例介绍了地下水污染区划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分为学科发展战略和学科基础两部分,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尝试提出了该学科基础理论突破的方向,优化了该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本书形成了环境地球科学学科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构架,探索了未来环境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和政策措施,阐述了该学科在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重大地球环境问题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理论和科技支撑作用,这对该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 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活动(以下简称 大比武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 大比武 的成功举办,是对参赛选手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营造了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种,厚植了 严、
这是一本有关挤出理论及其应用的专著,其原始素材来源于笔者负责的29项以挤出工程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为核心的科研项目。 笔者及同事们,包括近20名博生和硕士生用了近20年时间,建立了聚合物加工实验室,自行研制了5个可视化实验台和其它支持性实验装备和仪器。在大量可视化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以非塞流理论和固相破碎理论为核心的挤出理论体系。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汇总起来,使之系统化,成为一板反映挤出理论研究成果的专著。
本书是一部关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之高效降解微生物菌剂研制与应用的专著。在简单介绍多环芳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开展的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性能、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机理、融合菌株的构建及修复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现状与未来》是一本介绍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现状、新技术与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著作。主要介绍中国矿产资源及其开采,阐明中国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国矿区生态扰动的监测与评价、中国矿区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与原理、中国金属矿冶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国能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非金属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矿区生态修复的法规与监管进行阐述,后讨论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战略并对未来的发展给予展望。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矿区土壤的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重点介绍了重金属的超积累植物吸取机制、高耐性植物根际稳定机制、配位诱导强化吸取机制、配位蒸发浓缩机制和物化稳定机制。并以镉、锌、铜等污染农田土壤为例,系统介绍了修复植物的筛选与鉴定、耐性与积累、修复技术发展与评估、田间示范应用与修复后植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利用技术。同时介绍了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蒸发修复及钝化修复技术发展,以及矿区尾矿基质改良与稳定化修复技术发展。本书还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生物学评估方法与指标,提出了既不改变土壤肥力、又能净化土壤污染的绿色超积累植物修复新途径。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持续修复原理与技术、推动土壤修复学和
为了便于有关机构、部门和专家学者能更好了解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思路与要求,技术组将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理,形成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战略研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战略研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全书分为13章,包括区域生态环境形势分析、总体思路研究、区域绿色发展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共同保护研究、基于陆海统筹的水环境共同保护研究、区域船舶污染控制研究、区域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研究、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区域生态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区域固体废物协同共治研究、区域环境风险联合防控研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跨界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等,基本涵盖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
《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成果之一,内容涵盖青藏高原大气环境本底状况、大气污染物的历史变化、跨境传输过程与机制,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本书是原国土资源部“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可分理论方法篇和实例研究篇。在理论方法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定义与特点,提出把表征生态系统的生态支撑力和衡量经济社会系统的社会经济压力作为判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两个层面,并对其相互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剖析,从而构建出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实例研究篇中,结合类型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围绕2010年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体系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划分析和区划发展对策建议探讨等,为实现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学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