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着生态与环境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确保系统范围内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整合环境工程技术以综合解决与生态失衡息息相关的非单纯环境问题。全书突出了生物与工程技术相辅相成的特色,贯穿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举的授渔导向。本书共分9章,分别为概论、环境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基础、湿地环境生态工程、水环境生态工程、流域环境生态工程、固体废物的环境生态工程、生物质处理及利用工程、大气环境生态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综合设计与实验。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
自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以来,一晃将近17年过去了。尽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收效却并不明显。2016年,本人主持的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社会沟通机制研究 获得立项。本书即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共分九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前环境科学中所包括的人口、能源、资源、粮食、污染、全球变化、生态安全等问题的*资料,补充了雾霾、PMz、生态红线、生态补偿机制、海洋酸化、“城市矿产”、环境税等*议题。在每章后附有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网站,以供读者自己进一步学习。书中还有5个附录,收集了国家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文献,便于查阅使用;有关环保等方面的纪念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以让读者及时了解和投入环保等各项社会活动;以及部分练习题的参考答案、综合水平测试题等。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相关学科考研的参考书,还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中小学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的参考书。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危机成为普遍难题。系统治理视角下的 生态城市 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有效路径。本书从系统治理这一创新视角出发,将城市看成一个统一的生命有机体,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多种系统要素的整合,强调政府与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从 系统治理 视角探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系统要素及体系模型,对城市水系统的五大关键要素和要素的系统动力学作用机制进行模拟,建立了系统治理视角下的一整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多维对策措施。研究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系统治理理论,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约束提供思路。
本书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300种物品,如电池、牛奶、塑料袋、塑料瓶、硅胶手机壳、瑜伽垫、耐热玻璃、废食用油、光碟、计算器、手机、塑料纽扣、化妆品空瓶等对其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归类,并逐一作出注解。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全面性、专业性的特点,是居民从事生活垃圾分类的工具书。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整合了当前国内外环境行为学与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及科研成果,注重环境行为理论与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书中生动形象的设计实例增添了《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全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行为学概述及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建筑空间视觉与环境心理,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与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分析等。《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进行工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础》一书针对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础实验原理和环境微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实验技术。全书共七章,包括29个实验。主要内容为:微生物形态观察与测定技术、培养基制备和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环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本书既设置了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菌种保藏等基础性实验,还设置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监测等综合实验内容。在每一个实验中,通过介绍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和详细的实验操作过程,结合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验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材
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实验室多年以来的海南岛近岸海域调查数据,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方面评价了2006-2007年海南岛重点港湾监控区生态状况;2009年海口湾生态状况、调楼港生态状况、洋浦港生态状况、昌江近岸海域生态状况;2010年海口附近海域生态状况、铺前湾生态状况,介绍了2006-2018年海南岛近岸海域(三亚海棠湾、红沙码头、三亚湾、角头湾;东方八所港;昌江近岸海域;儋州白马井码头、洋浦港;临高调楼港;海口南港、镇海港、假日海滩、海口湾、新港轮渡码头、白沙门港、东寨港;海口与文昌之间的铺前湾;文昌湖心港、清澜港;琼海博鳌港;万宁小海、联丰港、乌场码头、大洲岛;陵水分界洲岛、新村港)甲藻分布。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共八章,内容包括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安全技术规范,起重机械概述,起重吊具与索具及其吊挂,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和安全标志及安全常识,起重机械作业的通用规则,起重机械的类别品种及其使用,起重机械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考试要求。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引用现行新国家标准,涵盖起重机械类别,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和实用性。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使用》既可供起重机械使用单位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辅导和个人的自学参考,也可供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基于集合论的煤矿床三维建模与算法研究》针对煤矿三维可视化面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以集合论的数学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概括了目前三维可视化模型,分析和总结了已有算法的优、缺点,并集成了非平行似三棱柱的数据模型,设计并构建了基于集合论和以非平行似三棱柱(UnparallelAnalogicalTriangularPrism,UATP)为基础的新的空间数据模型——集合论数据模型(SetTheoryMothod,STM)。该模型从煤矿床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了大量原有三维可视化方法,重点设计了针对煤矿床的模型结构和数据模型,模型把三维空间实体分解为三维点、三维线(包括简单线,曲线、弧段)、兰维简单面(包括TIN面)、三维面(包括三维面片、三维面组件)、三维体(简单体、UATP体元等)等5种大的空间数据模型等,并通过实例来验证、分析了该模型的性能和效率。书后附有系统框架的部
马英主编的《环境工程制图(第2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绘图、识图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主线,侧重专业要求;减少理论内容,以实用为主,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本书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正投影法基础,基本立体的投影,立体表面的交线,组合体的三面投影图,轴测图,物体的表达方法,螺纹及螺纹紧固件,展开图和焊接图,房屋建筑图,管道工程图,专业工程图实例等。 全书章节编排合理,思路清晰。内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题量得当,难易适中,方便教与学。由于很多院校都单独开设计算机绘图课,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绘图软件版本和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在本教材中并不包含计算机绘图内容。
本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中国乡村现状,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几个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痛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对人居环境的现实要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内外兼修、软硬兼施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维持美丽农村人居环境、多措并举、持续扮靓农村人居环境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案例等内容。全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以利于乡村工作者 好地理解和掌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但同时也希望不要拘泥于书本,要随时了解 的人居环境整治动态,做到思维和技术随时 新。
刘树坤、白音包力皋、陈文学编著的《水与生态环境/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中华水文化书系》是“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全书以人水关系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水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阐述了河湖健康的特征及评估方法,明确了水伦理体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介绍了有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水利等理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等。 本书适合于水利行业职工、水文化研究学者、大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及社会大众阅读。
.
本书是作者多年在清华大学从事环境材料研究和教学的总结。全书共分15章,主要分为环境材料理论、环境材料关键技术、环境工程材料及环境友好材料等,包括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资源效率理论、材料生态设计、材料环境友好加工及制备、材料工业生态学、环境治理材料、有价元素回收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元素替代技术、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环境降解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生态建材等。 本书每章都附阅读及参考文献、思考题,可用作材料、环境、建筑、化工、化学、生物、机械、汽车、土木和水利等专业的高校教材,并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本书由翁端、冉锐、王蕾编著。
本书是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全书反映了21世纪以来环境科学的*成果,融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为一体,强调环境科学的交叉性与前瞻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的息息相关。重点阐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等内容。贯穿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力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好用,学生好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学环境教育与培训的教材。
在这部富有新意的著述中,莱斯特·布朗全面概述了人类需求将地球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的种种方式,并特别强调指出,由此导致的环境恶化正在使食物生产陷入困境; 全球升温将使农作物生产遭遇严重困难。气温每升高1C,谷物单产就可能减少10%。能源部门的决策,有可能比农业部门的政策更能影响未来的食物安全。 公众的注意力目前集中在石油资源的耗竭上。其实,地下蓄水层的亏耗是更为严重的威胁。石油是可以找到替代物的,而水却无可替代。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谷物生产国,耕地面积都在减少。随着人口稠密国家越来越多地倚重汽车,稀缺的耕地变成了道路和停车场。 人口的增长固然已放慢,但全世界每年仍会多出7000万人来。面对自1990年以来土地生产力的历史性提高已经放缓的局面,谷物的生产正滞后于人口的需求。 地球向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