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的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言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郑策措施等。
“无废城市”的试点建设是对城市固体废物治理及综合管理的有益探索。本书梳理了国内外城市资源代谢及“无废城市”建设研究进展,评估了我国各类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及典型案例,系统提出了典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和成功实践,并为当前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强调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 中国梦 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在立足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的国情,广泛地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这就突显了加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开启了我国学术界从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评介转换到到对理论问题研究的新阶段,并在后来国内学术界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被广泛引用,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参考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国内外碳市场基本情况和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 本书内容注重实操、案例翔实、数据完备,可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的低碳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力建设的培训教材。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活性炭及其吸附技术有关的理论、工程问题以及在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某些实际应用 。本书共9章,主要介绍:活性炭及新产品制备和基础性质; 活性炭表面结构、化学性质和表面改性以及活性炭多孔结构测试技术; 吸附理论及进展; 气体吸附系统固定床模拟和设计;分子模拟(计算机模拟);活性炭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作专业课参考书,也可供化工、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升级,餐厨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递增,其处理处置已成威胁食品安全和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餐厨垃圾兼具废物与资源的双重特性,大量餐厨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用的资源,因此,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国利民。 《城市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结合国内外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先进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案例,系统地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性分析、收集储运、处理利用及相关管理政策,重点介绍了餐厨垃圾的预处理、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模式。本书可基本满足从事餐厨垃圾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需要和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以对相关政府机关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本书系统总结了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清洁能源工程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针对清洁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基本理论、清洁能源规划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工程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电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储能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电力物联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以及绿色能源低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读者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学习清洁能源工程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低碳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实现的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电力行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对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并要求将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2015 年我国政府提交给联合国的 国家自主贡献 文件提出,2030 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60%~65%。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本书分析了基于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关系,给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根据低碳经济对能源结构的要求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分析了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与路径,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我国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在满足经济增长、能源供给、节能减排等指标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本书面向2035年,对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环保产业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预判与防控、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等9个子领域进行技术预见分析。邀请国内专家对9个子领域共计125项技术课题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研判和分析,遴选出25项关键技术课题并进行了展望。本书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技术预见研究、关键技术选择、重大科技决策和产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本书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对象,系统总结了种群生态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广泛涉及种群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的多个方面:从种群观测、种群实验到种群模型,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到协同进化,从生活史到种群动态,从种群统计到种群遗传和分化,从湿地到旱地,从草地到林地,从水生到陆生,从一般性主题到特定生物类群,从种群特征到生态保育和恢复。本书收集和综述的文献为近十年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我国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成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学科发展建议等。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较高的理论性和较新的技术性。 主要内容有: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与设备、典型的化学/物化法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生化法水处理工艺与设备、污泥集运/处理技术与设备、尘粒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设备、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与设备、环保过程钢制容器与塔设备设计、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系统配套设备。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尽可能准确地体现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
数字盆地作为信息技术与地质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含油气盆地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泛指以石油地质研究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全过程信息化支撑体系,近年来在高效勘探的推动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数字盆地技术体系探索与实践应用的成果。《数字盆地——石油地质信息化架构与实践》阐述数字盆地的层次架构和关键技术,指出数字盆地是以石油地质理论作为灵魂,通过将地质调查、物化探、探井与实验分析等技术成果形成系统的数据重组,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和系统的软件框架设计来实现盆地模拟与含油气系统评估,进而形成与地质理论和地质专家有机结合的技术体系及支撑平台。
本书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制定的相关理论、框架及方法体系,综合比较了不同国家及地区在标准名称、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保护目标、暴露途径等方面的异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及现有相关参数,提出了我国土壤环境一、二、三级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和二级基准计算值,并与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比较。此外,以重金属(镉、铅)和致癌性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为例,详细介绍了基准值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的建议值。本书还综述研究了基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生物可及性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制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开展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科学研究及制定工作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煤矿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与高效利用》是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煤矿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与高效利用》系统地介绍了煤炭开采的环境影响、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煤矿废弃地的土壤重构、煤矿废弃地的污染治理、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建植与管理、煤矿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内容,对科学合理地进行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及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环境史(秦汉卷)》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当时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关的生态观念规范和制约着时人的生产生活。
本书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成果之一。研究选择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开展饮用水深度处理应用技术研究,重点针对臭氧-活性炭工艺的设计与运行管理、副产物控制、生物风险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应用型成果,并通过示范工程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本书对上述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具体包括臭氧-活性炭工艺设计与优化、臭氧-活性炭与其它工艺的组合、臭氧化副产物控制、臭氧-活性炭工艺生物风险控制等四个方面,*后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深度处理技术成果进行了具体展示,对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本书可为城市供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进行建设或改造,以及运行中深度处理水厂提供工艺选择的参考和技术改造的借鉴。
《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用指南》分为7章,首章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背景及意义、国际与国内进程以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运作体系和机构变化等,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及政策;第2章介绍了我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行动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第3章主要从 双碳 的定义、关系、意义,我国 双碳目标 的提出,全球 双碳 整体进展、发展形势,以及我国低碳减排与碳市场政策背景等方面阐述了 双碳 相关理论及政策;第4章分析了河北省重点产业产能分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第5章介绍了实现 双碳 目标的技术路径,并在 双碳 背景下对全省主要行业进行了展望;第6章介绍了碳市场的基本要素、碳排放权交易的流程、分配等,分析了我国碳交易试点情况、碳市场建设进展及展望;第7章通过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统计、
本书以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与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方法、预处理技术及设备、多种资源化方法以及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同时对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从中提炼出目前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前沿,并介绍了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餐厨垃圾处理处置及污染控制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