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系统关系,而系统动力学这一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构筑模型,研究动态反馈性复杂巨系统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正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手段之一。 本书共分11章。全面地总结了系统动力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简要地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建模方法与步骤;构筑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型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向安全与预警方向发展的建议,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未来重要的应用领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我国最为流行的系统动力学免费软件Vensim-PLE的使用方法。 本书可以作
为深入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以宣传推广,更好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我们继续在全国征集遴选了2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结集出版。这些案例涵盖农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以及实施生产托管项目的典型,反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创新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的模式和成效,主题鲜明、亮点突出,供各地、各部门以及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界人士参考。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厂东省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的第四份报告。《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在对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解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作出述评。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4年和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各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类排序,对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全国31个省、市、区做了横向对比。同时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价值耗减与环境损失评估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5年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和评价。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对厂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厂东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碳收支状况进
王小波似乎对颜色特别敏感,作品中几个时代系列分别冠以黑铁、白银、黄金、青铜等。王小波因突发逝世多年了,近年来他的作品倍受瞩目,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争议很大,本集中收录有王小波早年未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功力不如后期的作品深厚,风格有写不够统一,但也十分可以,值得我们翻一翻。 在本书中,收入了作家“时代”系列的第四部作品《黑铁时代》,中篇小说《2010》;还有久为人们传诵的早期手稿《绿毛水怪》、《歌仙》、《这是真的》、《变形记》……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时代三部曲》的逻辑演进;那么后者虽显稚嫩,但文笔流畅、意境清新,已显露出作者的文学才华;其于了解作家渐臻成熟的创作过程有不可忽视之价值。 本书是王小波作品系列小说精编之黑铁时代,是典藏插图本,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收获。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方位对外生态交流合作平台,并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年一届。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成为国内目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围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全新主题,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背景下,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围绕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
《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由李钢等编著。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一项政策是否应推出的维度。《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将一项政策对环境、物价、就业、社会公平的影响统一转换为价值量,实现对非价值量的价值化转化。从而可以终用一个量纲来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进而进行政策决策。
郝文升等编著的《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现有研究和实践的梳理与辨析,明确了基于过程论的低碳生态城市定义和内涵,解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探索政府、企业和公众协同至善的*治理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可视化的评价和描述方法。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兼顾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可供城市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本书是“生态学热点研究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全球变化及世界不同地点对全球变化响应有重大差别、对全球变化适应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几十年来,从概念到技术,从资料咱积累到科学认识,从理论探讨到社会实践,均有了重大的进展,已迈上了“使命性”,“全球化”,“信息化”、“系统化”、“预测性”的新阶段。本书广泛引用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实证研究,原始资源翔实,图表数据丰富,同时,本书以西北干旱地区和长江流域湿润地区为例,深入探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并首次提出了全球变化适应的系统研究。 本书有许多实际资料,提供了深化分析的平台。本书可作为社会各界和大专院校开展全球化研究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学等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